地方债局部存风险整体无危机
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是机遇还是风险?或真是危机?
备受关注的中国政府债务规模终于在去年年末出炉,尽管数据规模并未超过市场预期,但增速以及举债手段的不规范仍引起国际市场广泛担忧。甚至“温柔的金融大佬” 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提及中国信贷和债务高增速,也问道:“是否可以持续下去”?
不过,从数据来看,中国官方和多数学者均认为,我国债务规模的确存在局部风险点,但整体风险可控。今年年初,发改委已允许债务地方平台借新还旧及债务置换,财政部正在积极推进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运用,多个部门都在寻找化解地方债务的途径。
地方债规模
去年年末审计署公布的中国政府债务规模显示,截至 2013 年 6 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 2.93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 6.65万亿元。其中,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 2.67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 4.34万亿元。
去年的审计公报显示,“与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主要用于消费性支出不同,我国的政府性债务主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相关的项目建设,大多有相应的资产和收入作为偿债保障。”
尽管官方认为中国债务问题风险可控,却仍未消除国际机构的疑虑。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1月6日报告称,中国国家审计署的最新报告显示地方政府债务与或有负债现已远远高于2011年6月审计署的初次统计结果,这具有负面信用影响。
穆迪报告指出,许多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规模已超出其偿还能力,中央政府可能需要向其提供额外的财政资源来提升其财政状况及偿债能力。而去年4月,穆迪已下调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去年5月,高盛、野村、法兴等众多海外金融机构均调低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审计署在报告最后也提出了四点建议,即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责任制,严肃责任追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稳步推进投融资、财税等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处理存量债务,防范债务风险。
负债不等于债务危机
官方解释并未打消市场疑云,更令市场担心的是如何控制地方债增速。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0.58万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3.9万亿元,年均增长19.97%。其中,省级、市级、县级年均分别增长14.41%、17.36%和26.59%。
近期,美联储前主席沃尔克来华参加国际金融论坛(IFF)时则提到,中国的信贷和债务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如果没有足够的钱来还债,这种状况是否可以持续下去?
与沃尔克同台对话的中金公司董事长金立群回应了沃尔克的担忧。他表示,不能把负债和债务危机画等号,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适当规模的负债发展经济,比如中国的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都是通过负债进行建设的,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债务规模的扩张。
但金立群同时认为。负债并非越多越好,要看借债的效益好不好,中国应该继续举债,但是要注重借债的效益。对此,沃尔克表示,作为有盈余的国家,中国政府的贷款和债务虽然没有造成危机,并且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但解决贷款和债务增长过快问题的时间不应该再拖下去。
尚不构成危机
一直以来,国内经济学家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总体可控,局部存在风险点,但尚不构成危机。
审计署在去年底公布的最新地方债务审计中表示,目前中国政府性债务的总负债率为39%,这低于国际通用的60%的负债率的债务警戒线。在去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将着力防控债务风险作为2014年六大经济任务之一。强调“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审计署公报发布前夕,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分析国际研讨会”上指出,国家资产负债表近期的风险点,主要在房地产信贷、地方债务,以及银行不良贷款等项目,“局部存在风险”。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3/2014》中细算的政府资产负债表里可见,2010年至2012年,政府手中握有的国有经济和资源性资产都具有十分庞大的规模,这显示由这些资产直接或间接产生的财力必然也十分庞大。
国内学者均认为,我国地方债与西方的主权债务不同,西方很多债务是因为消费掉了,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属于资产型债务。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多次提到,对于中国地方政府而言,去杠杆的方式很多,其中也包括了“资产变现”,比如某一个公司是政府成立的项目公司,有负债也有资产,通过资产变现,卖掉公司使其私有化,那么所有的债务也就没了。
此外,我国多部门也正在为化解地方债风险寻找更多更可持续的对策。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出台政策,允许地方平台公司发行新债以偿还旧债及用于未完工的项目建设,此举被认为更多是以时间换空间,降低城投债的违约风险概率。
目前,财政部正牵头推进PPP模式,并已经开始在浙江等地局部试点。这一举措也被市场看作是为了化解近20万亿地方债务风险,同时解决新型城镇化需要的大额投入更可持续的做法。
备受关注的中国政府债务规模终于在去年年末出炉,尽管数据规模并未超过市场预期,但增速以及举债手段的不规范仍引起国际市场广泛担忧。甚至“温柔的金融大佬” 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提及中国信贷和债务高增速,也问道:“是否可以持续下去”?
不过,从数据来看,中国官方和多数学者均认为,我国债务规模的确存在局部风险点,但整体风险可控。今年年初,发改委已允许债务地方平台借新还旧及债务置换,财政部正在积极推进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运用,多个部门都在寻找化解地方债务的途径。
地方债规模
去年年末审计署公布的中国政府债务规模显示,截至 2013 年 6 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 2.93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 6.65万亿元。其中,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 2.67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 4.34万亿元。
去年的审计公报显示,“与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主要用于消费性支出不同,我国的政府性债务主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相关的项目建设,大多有相应的资产和收入作为偿债保障。”
尽管官方认为中国债务问题风险可控,却仍未消除国际机构的疑虑。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1月6日报告称,中国国家审计署的最新报告显示地方政府债务与或有负债现已远远高于2011年6月审计署的初次统计结果,这具有负面信用影响。
穆迪报告指出,许多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规模已超出其偿还能力,中央政府可能需要向其提供额外的财政资源来提升其财政状况及偿债能力。而去年4月,穆迪已下调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去年5月,高盛、野村、法兴等众多海外金融机构均调低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审计署在报告最后也提出了四点建议,即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责任制,严肃责任追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稳步推进投融资、财税等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处理存量债务,防范债务风险。
负债不等于债务危机
官方解释并未打消市场疑云,更令市场担心的是如何控制地方债增速。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0.58万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3.9万亿元,年均增长19.97%。其中,省级、市级、县级年均分别增长14.41%、17.36%和26.59%。
近期,美联储前主席沃尔克来华参加国际金融论坛(IFF)时则提到,中国的信贷和债务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如果没有足够的钱来还债,这种状况是否可以持续下去?
与沃尔克同台对话的中金公司董事长金立群回应了沃尔克的担忧。他表示,不能把负债和债务危机画等号,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适当规模的负债发展经济,比如中国的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都是通过负债进行建设的,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债务规模的扩张。
但金立群同时认为。负债并非越多越好,要看借债的效益好不好,中国应该继续举债,但是要注重借债的效益。对此,沃尔克表示,作为有盈余的国家,中国政府的贷款和债务虽然没有造成危机,并且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但解决贷款和债务增长过快问题的时间不应该再拖下去。
尚不构成危机
一直以来,国内经济学家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总体可控,局部存在风险点,但尚不构成危机。
审计署在去年底公布的最新地方债务审计中表示,目前中国政府性债务的总负债率为39%,这低于国际通用的60%的负债率的债务警戒线。在去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将着力防控债务风险作为2014年六大经济任务之一。强调“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审计署公报发布前夕,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分析国际研讨会”上指出,国家资产负债表近期的风险点,主要在房地产信贷、地方债务,以及银行不良贷款等项目,“局部存在风险”。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3/2014》中细算的政府资产负债表里可见,2010年至2012年,政府手中握有的国有经济和资源性资产都具有十分庞大的规模,这显示由这些资产直接或间接产生的财力必然也十分庞大。
国内学者均认为,我国地方债与西方的主权债务不同,西方很多债务是因为消费掉了,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属于资产型债务。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多次提到,对于中国地方政府而言,去杠杆的方式很多,其中也包括了“资产变现”,比如某一个公司是政府成立的项目公司,有负债也有资产,通过资产变现,卖掉公司使其私有化,那么所有的债务也就没了。
此外,我国多部门也正在为化解地方债风险寻找更多更可持续的对策。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出台政策,允许地方平台公司发行新债以偿还旧债及用于未完工的项目建设,此举被认为更多是以时间换空间,降低城投债的违约风险概率。
目前,财政部正牵头推进PPP模式,并已经开始在浙江等地局部试点。这一举措也被市场看作是为了化解近20万亿地方债务风险,同时解决新型城镇化需要的大额投入更可持续的做法。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5946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中企投资拉美成功秘密本土化
下一篇:曲折中前行 中欧经贸关系“大而不能倒”
·儿子为赚钱 父母闹翻天2014.07.17
·7月第二周投资方向2014.07.11
·中德“牵手”概念股2014.07.08
·7月第一周投资方向2014.07.04
·6月4周投资方向2014.06.27
·给六代财富核心信息平台客户的第一封信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