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淡化政治色彩 以城市合作承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

发布时间:2014-2-24 8:49: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 【字体:
    本报记者 程东升

    实习记者 陈柯妍 广州报道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是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就订立的外交原则,在中国逐渐崛起的今天,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新提法是否蕴含着新的战略构想?“海上丝路”的概念古为今用,被官方解读为传达“互利共赢”友好理念的善意举措,但善意的传达也需有施有受,中国的崛起使得周边国家防范心理日益增强,“海丝”的推进会遭遇哪些难题?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先后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许利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庞中英教授,以及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原副院长汪新生教授、国际关系学系主任喻常森教授,一起解读中国复兴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意图。

    几位教授一致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一着眼全球的高层次战略,但需要消弭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猜疑之心。汪新生教授认为,“海上丝路”的友好理念可以借古喻今,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的举措也可以与历史一脉相承,构建港口城市网络将使中国在丝绸之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顺畅。

    外交战略发出和平信号

    《21世纪》: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在哪里?

    汪新生:战略上的意义在于突破“向东走”外交战略的困境。原来我们中国讲,要跟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希望跟美国分享太平洋的利益,但是这个策略的实施遇到了一些障碍。尽管中国从来都没有说要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但客观上还是会有损于它的利益,所以美国非常警惕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崛起。现在提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就是为了突破这种困境:中国不仅要“向东走”,也要“向西走”。西边战略围堵的态势没有东边那么强,东边有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战略,我们再向东会跟它迎面撞上;西边的大国对中国的遏制心态没有那么明显,甚至说合作的意向比较强烈,所以这个方向是走对了。

    金灿荣:去年我国外交总体上非常活跃,比较重要的有三块:一是新型大国关系;二是完善周边战略,提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把西南这块补上了;第三,提出“一路一带”的设想,陆上的“丝路”把中国和欧洲联系起来,海上的丝路把中国和南亚、西亚、非洲联系起来,二者相互配合,扩大了中国的经济腹地,也提高了中国在全球的地缘战略位置。

    “一路一带”的设想,是冷战后中国提出的首个全球战略——我国很少提出全球战略,冷战时期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和“第三世界理论”可以算,“一路一带”的构想是冷战后的首个,所以重要性非常突出。

    庞中英:海上“丝路”的意义,还是在于向国际社会重新表达善意,传达一种和平和合作的信号。外界担心中国外交政策可能发生大变化,变得咄咄逼人,“海上丝路”的概念尽管未必有多少新意,却是向全球、尤其是东盟和印度发出和平的信号。

    许利平: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和我国的周边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以往的战略更宏观一些,丝绸之路更加具体一些。丝绸之路以发展贸易关系为纽带,辅之以人文交流,可操作性更强一些。可以说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梦想的重要举措,也有助于把“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落到实处。

    安全问题无法用经济实惠弥补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会遇到哪些困难?

    汪新生:可能有三个难处:一是日本与我国的竞争关系,我看到有网民评论说,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有希望把日本赶出东南亚,这个其实很不现实。日本海外扩张的态度非常积极,东南亚是它的老市场,在印度甚至在非洲,日本都在有针对性地跟中国竞争,而它们的资金、技术实力,以及他们的经营管理理念都是走在前面的。

    二是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崛起还是有防范心理,“中国威胁论”在近期内很难完全消除——连大国都在担心我们的崛起,何况小国。威胁感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不能总是一厢情愿地说中国没有要威胁你们,要正视这个问题。海上丝绸之路这种大的外交战略也很容易助长“中国威胁论”,所以政府在宣传上要非常谨慎,以免落人口实。

    而且有一点值得注意,东南亚国家的独立性和东盟内部的凝聚力都在增强,他们不会像过去一样“搭便车”或者说“傍大款”,一旦独立性增强,他们就会更意识到自己的威胁来自何方,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

    过去我们说“富邻睦邻”,希望通过实实在在的好处来换取别的国家的理解,现在看来不是这么简单,大量的让利不见得会取得对方的理解,政治和经济还是有区分的,尤其是安全问题,不完全可以用经济的实惠来弥补。

    三是中国的海外经营能力还是很有限,毕竟我们不是老牌的有海外扩张经验的国家。尽管我们也有央企在做海外并购,也取得成功,但是新时期“走出去”的更多还是民营企业,央企的经验他们不一定用得上。而且国内企业对劳工权益和环保问题的忽视也经常被人质疑,中国投资建设的缅甸密松水电站被叫停就是一个失败的教训——当然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这种质疑不仅仅关乎商业上的成败,而且会影响到国家形象,甚至战略部署。

    许利平:最大的困难在于与其他国家的政策互信度,中国现在完全有能力提供公共产品,比如说搭建一个国际合作的平台,问题是其他国家认不认可。得让周边国家感受到我们的举动不是为了遏制他们的发展,而是会产生互利共赢的结果。消除双方的猜疑是最重要的。

    《21世纪》:南海争端在多大程度上会阻碍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在维护国家主权和保持经贸关系之间怎么取得平衡?

    喻常森:南海争端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一个绕不过的问题,自由贸易毕竟牵涉到航线自由。南海的主权争议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这个问题可大可小,个人认为不要过于放大,海上丝绸之路当中蕴含的一些人文理念也有淡化政治和安全上的分歧的作用。

    许利平:这个问题只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一个部分,不是全部;是双边问题,不是多边问题。现在相关的国家也有了一些共识,比如去年李克强总理访问文莱的时候,双方在海上合作、共同开采石油资源等问题上就取得了突破,而且我们还设立了30亿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总的来说还是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庞中英:“海上丝路”的建设会让中国在维护南海主权方面选择余地更大。经贸关系深入了,可以让一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挑战中国的成本更高,中国将来选择经济制裁也更有效果。从发展海洋大国的角度,中国的南海问题上已经无路可退了,再退让就别做任何海洋大国的梦。

    《21世纪》:我国沿海外向型经济的目标市场以欧美为主,和东盟国家、印度以及中东等国家贸易总量还是比较小,怎么扩大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贸合作空间?

    汪新生:首先是资源和市场互补性,无论是农业资源、能源资源还是工业原料,中亚、南亚这些地区与中国还是有很强的互补性。

    第二,不仅仅依靠贸易,现在中国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是可以向外走的,我们可以到海外进行直接投资。

    中国跟这些国家经贸合作空间还很大,哪怕是与中国已经建了自贸区的东盟国家,我们的对外投资都比不上日本和韩国。

    构建港口城市合作网络

    《21世纪》:现在海上丝绸之路只是一个构想,具体实施起来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汪新生: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是东南亚地区。中国和东南亚尽管地缘上相邻近,还有华人华侨的纽带,但是在政治文化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不能仅仅靠中央政府层面的推动,可以把重点放在港口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上。这和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也是一脉相承的,历史上我们和东南亚国家、和印度洋国家的经贸往来都是通过一个一个的港口相连结,最终形成一个网状格局。

    前面也提到,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崛起有防范心理,如果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时候很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不平等,毕竟国力相差比较大,但如果是在城市间推进这个战略,城市与城市之间地位会更平等一些,至少政治色彩不会太浓。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地方向外开放的积极性。

    如果仅仅是中央政府一厢情愿地推动,这条航线的生命力是值得怀疑的。举个例子,假如东南亚、中东或者非洲国家政治上出现动乱,那么纯粹是政府对政府的战略有时候就会被搁置。只有更多地依赖市场本身,这条航线才有内在的活力。

    许利平:首先港口的对接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这是非常具体的,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点;第二是海上通道的安全,加强海上合作,保证航行的安全。第三是人文交流,海上丝路是历史向现实的延伸,应该把经贸合作和社会人文二者嫁接起来。

    喻常森: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无疑是主导者,所以这个丝绸之路最终建成什么样,还是要看中国能够释放多少能量,愿意提供多少公共产品。一个概念的提出有时候是基于这个区域发展的需要,有的时候只是抗衡美日的权宜之计。

    《21世纪》:习近平主席阐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时特别提到了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您觉得建立这个银行的意义在哪里?阻力又在哪里?

    金灿荣:国家战略需要从眼前、从周边开始做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意义就在于,让东南亚国家有了除亚洲开发银行之外的选择,也不用一直求助于日本的经济援助。

    基础设施是一个投入回报周期比较长的工程,可以说是一种公共产品,一般的私营企业不会去投资建设,这个银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融资平台。

    许利平:这个举措可以说抓住了周边国家发展的关键点,基础设施是最大的瓶颈,我们通过这个银行可以发挥中国在资金上的优势。

    有人在质疑这个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不是为了取代日本在菲律宾设立的亚洲开发银行而建,我觉得不是的,亚洲的建设项目很多,这个银行可以说是专项资金,更有针对性。

    汪新生:这个银行对于中国而言,其实不是一个赚钱的工具,即使我们是这个银行的大股东,也不要指望这个银行会让我们获得多少利息收入。我们主要的考虑还是通过这个银行能够帮助我们开拓市场,建设海外项目,市场开放之后带动贸易往来,这才是最大的好处。

    《21世纪》:您估计海上丝绸之路从概念提出,到最终建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许利平:我觉得不一定要有一个时间点,这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目前而言,近期目标就是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版,长远来讲应该是区域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更大的目标。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5875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