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教育放权新切口
见习记者 徐维维 上海报道
教育改革又有新动作。
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再次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项目和18个子项,其中包括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牛华勇也在第一时间发微博支持:“这些破称号太害人了,早该取消,学科评估、学位点审批都该取消了。”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也表明国务院在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市场为导向的精神。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对该制度的弊端深有体会,其在该校带头的西方经济学是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的选定、审批和建设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跟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是一样的,实际上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甚微,却十分耗费人力物力财力。”2月17日,张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此前在重点学科的评审中,出现了诸多教育乱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介绍,有些大学为评上重点学科,急功近利,不按学科建设规律办事,比较典型的就是花巨资引进所谓的领军人才,或者从其他高校挖来某个团队。
“国家要把这次取消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做好,防止新的学科行政评审、评估替代重点学科评审,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取消教育行政评审、评估的步伐,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熊丙奇表示。
弄虚作假不鲜见
国家重点学科的发起要追溯到1985年5月2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当中提出:“为了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
按照规定,国家重点学科在定期考核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由教育部按有关程序经过考核重新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由教育部按照确定标准和程序,从符合条件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直接确定;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增补,将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相结合,经选优推荐并通过专家评审后增补。
截至目前,全国共组织了三次重点学科的评选工作,评选出28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7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
然而,熊丙奇坦言,在重点学科的评审中,教育乱象频发。比如,行政部门用统一的指标评审各校的相关学科,结果导致学校失去个性,大学都追求高大全。
此外,熊丙奇称,因为评上重点学科需满足一定的院士、海外人才数量,有些大学会采取所谓人才“弹性引进”“柔性引进”,实为院士兼职,“不做事,只挂头衔”。还有对海外人才要求一年有一定量的时间在国内工作,但往往达不到这个标准的海外人才也会被学校引进,对外包装成符合标准。
“弄虚作假在评审中并不鲜见。行政审批伴随权力寻租,有些学校会公关评审专家、行政部门,也会出现人才计划、成果申报中的跑要现象。”他说。
张军称,一个学校就算是拿到重点学科,拿到教育部的钱之后,很难说一定会用在所谓的重点学科建设上。
事实上,在国家前几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中,教育行政部门不是没有作为。2012年10月,高等学校设立、撤销、调整研究生院审批取消。2013年1月,高校副教授评审权审批由教育部下放到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不过熊丙奇告诉记者,客观而言,以上放权的项目并不涉及核心权力,因此舆论普遍对教育放权并不乐观,认为教育行政部门不愿意放掉手中的核心权力。
“多年来,要求取消重点学科评审的呼声一直不断,但既得利益者不为之所动。这次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多少让大家看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动真格放权的希望。”他说。
政府部门的角色
那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取消之后,如何对高校学科质量做出科学评价?熊丙奇认为社会评价体系目前在中国是缺失的。
他建议,国家应该培育社会中间机构对高校办学质量水平进行社会化评价,让每个学校按照学术规则来进行竞争,而行业本身也应该自治,形成行业规范。
“要想完善社会化评价,政府还要做到教育信息公开,对外公布高校办学情况。还应该建立社会机构参与评估的基本规则,比如对涉嫌违规操作的要承担责任。”他说。
张军称,学科培育应该是个自然的市场过程,要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事,才会做出名堂来。
张直言,此前重点学科的选定、审批和建设实际上是计划经济的做法,跟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很相似。“国家发展什么产业,并不完全遵循市场规律,而是制定产业目录,成为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的过程。”他说。
“我们也在反思此事,怎么才能知道定的学科是不是未来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呢?类比到经济现象来看,很多产业的形成都不是事先设定的,可能是很偶然的机会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后来做强做大。”张军说。
至于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他认为不应当“拉郎配”,但可以去通过相关形式对已经成功的学科锦上添花。
熊丙奇称,政府应该给所有高校获取课题经费创造公平的环境,对现有科研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而不能行政主导。政府也不要干预到学科的办学、发展、评价,而应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
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目前,对已经评上的国家重点学科作如何处理,相关文件还没有具体明确。
熊丙奇建议应该对国家重点学科进行一刀切的取消处理,否则,取消就不彻底,会让已经评上的学科不当得利。另外,地方政府主导的重点学科评审也应取消。
熊丙奇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在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之外,还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虽然高校可以自愿申请参评,但由于这一评估须对参评学科进行打分排名,高校一般都十分重视。
“现在我们担心的是,如果这一评估继续存在且在取消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之后变得更加重要,那学科行政评审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性改变,教育行政放权就依旧是一场空。”他说。
张军和熊丙奇还了解到,接下来教育部会着手开展一个在高校发展智库的重点项目。而这一点似乎和教育放权相违背。
“各学校为了拿到这笔智库建设经费,一定又会把原来根本不搭界的东西捆绑起来去包装,但不一定能做好智库。相反,一些已经做起来的智库往往都是民间自发发起的。”张军称。
熊丙奇也质疑:“由行政来主导,那如何保证它的独立性呢?”他表示,首先做到高校独立,自主办学,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社会的思想库。
熊还坦言,国家重点学科评审的取消,只是教育核心行政权力下放、取消的很小一部分,接下来,还有必要向制造教育计划体制的招生计划审批权、考试组织权、学位授予权等权力开刀。
“只有取消这些权力,把招生、培养、学位授予权力归还大学,才能真正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的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大学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办学。”他说。
教育改革又有新动作。
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再次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项目和18个子项,其中包括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牛华勇也在第一时间发微博支持:“这些破称号太害人了,早该取消,学科评估、学位点审批都该取消了。”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也表明国务院在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市场为导向的精神。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对该制度的弊端深有体会,其在该校带头的西方经济学是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的选定、审批和建设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跟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是一样的,实际上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甚微,却十分耗费人力物力财力。”2月17日,张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此前在重点学科的评审中,出现了诸多教育乱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介绍,有些大学为评上重点学科,急功近利,不按学科建设规律办事,比较典型的就是花巨资引进所谓的领军人才,或者从其他高校挖来某个团队。
“国家要把这次取消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做好,防止新的学科行政评审、评估替代重点学科评审,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取消教育行政评审、评估的步伐,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熊丙奇表示。
弄虚作假不鲜见
国家重点学科的发起要追溯到1985年5月2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当中提出:“为了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
按照规定,国家重点学科在定期考核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由教育部按有关程序经过考核重新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由教育部按照确定标准和程序,从符合条件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直接确定;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增补,将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相结合,经选优推荐并通过专家评审后增补。
截至目前,全国共组织了三次重点学科的评选工作,评选出28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7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
然而,熊丙奇坦言,在重点学科的评审中,教育乱象频发。比如,行政部门用统一的指标评审各校的相关学科,结果导致学校失去个性,大学都追求高大全。
此外,熊丙奇称,因为评上重点学科需满足一定的院士、海外人才数量,有些大学会采取所谓人才“弹性引进”“柔性引进”,实为院士兼职,“不做事,只挂头衔”。还有对海外人才要求一年有一定量的时间在国内工作,但往往达不到这个标准的海外人才也会被学校引进,对外包装成符合标准。
“弄虚作假在评审中并不鲜见。行政审批伴随权力寻租,有些学校会公关评审专家、行政部门,也会出现人才计划、成果申报中的跑要现象。”他说。
张军称,一个学校就算是拿到重点学科,拿到教育部的钱之后,很难说一定会用在所谓的重点学科建设上。
事实上,在国家前几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中,教育行政部门不是没有作为。2012年10月,高等学校设立、撤销、调整研究生院审批取消。2013年1月,高校副教授评审权审批由教育部下放到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不过熊丙奇告诉记者,客观而言,以上放权的项目并不涉及核心权力,因此舆论普遍对教育放权并不乐观,认为教育行政部门不愿意放掉手中的核心权力。
“多年来,要求取消重点学科评审的呼声一直不断,但既得利益者不为之所动。这次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多少让大家看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动真格放权的希望。”他说。
政府部门的角色
那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取消之后,如何对高校学科质量做出科学评价?熊丙奇认为社会评价体系目前在中国是缺失的。
他建议,国家应该培育社会中间机构对高校办学质量水平进行社会化评价,让每个学校按照学术规则来进行竞争,而行业本身也应该自治,形成行业规范。
“要想完善社会化评价,政府还要做到教育信息公开,对外公布高校办学情况。还应该建立社会机构参与评估的基本规则,比如对涉嫌违规操作的要承担责任。”他说。
张军称,学科培育应该是个自然的市场过程,要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事,才会做出名堂来。
张直言,此前重点学科的选定、审批和建设实际上是计划经济的做法,跟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很相似。“国家发展什么产业,并不完全遵循市场规律,而是制定产业目录,成为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的过程。”他说。
“我们也在反思此事,怎么才能知道定的学科是不是未来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呢?类比到经济现象来看,很多产业的形成都不是事先设定的,可能是很偶然的机会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后来做强做大。”张军说。
至于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他认为不应当“拉郎配”,但可以去通过相关形式对已经成功的学科锦上添花。
熊丙奇称,政府应该给所有高校获取课题经费创造公平的环境,对现有科研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而不能行政主导。政府也不要干预到学科的办学、发展、评价,而应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
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目前,对已经评上的国家重点学科作如何处理,相关文件还没有具体明确。
熊丙奇建议应该对国家重点学科进行一刀切的取消处理,否则,取消就不彻底,会让已经评上的学科不当得利。另外,地方政府主导的重点学科评审也应取消。
熊丙奇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在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之外,还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虽然高校可以自愿申请参评,但由于这一评估须对参评学科进行打分排名,高校一般都十分重视。
“现在我们担心的是,如果这一评估继续存在且在取消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之后变得更加重要,那学科行政评审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性改变,教育行政放权就依旧是一场空。”他说。
张军和熊丙奇还了解到,接下来教育部会着手开展一个在高校发展智库的重点项目。而这一点似乎和教育放权相违背。
“各学校为了拿到这笔智库建设经费,一定又会把原来根本不搭界的东西捆绑起来去包装,但不一定能做好智库。相反,一些已经做起来的智库往往都是民间自发发起的。”张军称。
熊丙奇也质疑:“由行政来主导,那如何保证它的独立性呢?”他表示,首先做到高校独立,自主办学,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社会的思想库。
熊还坦言,国家重点学科评审的取消,只是教育核心行政权力下放、取消的很小一部分,接下来,还有必要向制造教育计划体制的招生计划审批权、考试组织权、学位授予权等权力开刀。
“只有取消这些权力,把招生、培养、学位授予权力归还大学,才能真正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的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大学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办学。”他说。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5769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2014国务院再放权
下一篇:社科院专家延迟退休吓坏老百姓 政策要体恤
·儿子为赚钱 父母闹翻天2014.07.17
·7月第二周投资方向2014.07.11
·中德“牵手”概念股2014.07.08
·7月第一周投资方向2014.07.04
·6月4周投资方向2014.06.27
·给六代财富核心信息平台客户的第一封信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