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乡村的消失

发布时间:2014-2-15 3:19:00 来源:经济观察报 浏览: 【字体:
     2014年春节前夕,目前已在广州定居的四川打工者韩小光决定回老家陪父母过春节,他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到位于四川东北部的偏远的故乡——平昌县响滩镇龙岩村,那是一个拥有1000多人的村庄。 
    无论返乡路程多么艰苦卓绝,都终究无法抵挡故乡的巨大“引力”——这是一个由青山绿水、美食和童年记忆构成的情感系统。 
    “总有某些割舍不掉的东西。”韩小光说。以往回家,他都从目之所及的一草一木当中,寻找到记忆中的那个故乡,时间在这里似乎是静止的。 
    然而时隔几年,当他再次回到家乡时,发现眼前的一切都变了。 
    童年印象中那些掩映在树林丛中的土墙瓦房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化”小楼。 
    这些由五颜六色瓷砖粉饰的砖房楼体与低矮潮湿的旧式瓦房形成鲜明对比,它们代表了年轻打工者们经过了在沿海发达地区打工的“洗礼”后,产生的改善生活的欲望和被同化的审美情趣。 
    建筑风格只是一种浅层的异变,对龙岩村这样村庄最致命一击的是人口迁移,很多年轻人都已告别故土。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迁到了成都和达州等省内经济相对发达城市,稍微差一点的就搬到了县城和镇上,极少数有经济能力的年轻人在浙江、广东和福建这些地方购房置业。 
    曾经热闹的村庄日益冷清,唯一坚守在这里的,是无法离开故土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响滩镇下辖的村庄里,有上百人的村庄,最后走得只剩下几位孤寡老人。 
    “我有一次走到一个村里,整个村只剩下两个老人和一只身体残疾的猫,山里寂静得吓人,让人不敢走了。”曾经在响滩镇蚕茧站上班的退休人员熊学易说。 
    位于四川东北部的小镇只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快速的城镇化意味着,作为中国文化基石的乡村生活正在迅速消失,而随之不复存在的还有传统和历史。 
    这种故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根据天津大学曾经的一项研究,2000年,中国有370万座村庄。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已下降到260万,这就意味着,每天有大约300座村庄消失。 
    村的消失 
    这次返乡之旅,最让韩小光感叹的是他童年时期读书的小学——龙岩村小学。这所学校位于山峦沟壑之中,被一座座巍峨的群山包围,白墙黑瓦,是当地最漂亮的建筑,四周都是绿油油的菜地,田园牧歌,曾经陪他度过了难熬的童年时光。 
    当年,这里曾是龙岩村的活动中心,村里的所有会议、文娱活动都在这里举行,附近村庄的小孩都到这里读书。时过境迁,现在,这所小学校舍已经破旧不堪。“大部分孩子都到镇上去读书了。”在龙岩村小学任教20几年的校长胥志敏说,这所学校几乎倾注了他一生的情感,好多学生的父亲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在响滩镇所有的村级小学当中,龙岩村小学一直都保持着较充裕的生源,最辉煌的时候曾达到200多人,六位老师。哪怕是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这所学校的学生人数都保持在100多名左右。但最近几年,很多村民都将家迁到了响滩镇,即便暂时没有能力在镇上买房的家庭,也大都选择在镇上租房子居住,然后将孩子送到响滩镇中心小学读书。当然也有一部分父母将孩子带到打工所在城市上学。 
    年轻一代的父母和上一代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观念,他们认为,孩子应该享受更好的教育,这样才能彻底告别土地,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环境和观念的改变让响滩镇所有村级小学的学生数量锐减,龙岩村小学现在只剩下3位老师,20多名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交通也是一股直接的推动力,村级公路的建成让交通变得十分便利,如果不堵车,从龙岩村小学到镇上最多只要半个小时,最快时只用八分钟。“我们的情况不是最差的,有的村级小学总共只有七八个学生。”胥志敏说。在响滩镇另外一个村级小学——龙角村小学,经济观察报记者看到,这所小学仅有四间教室,没有操场,更没有图书室。 
    这种现实让当地村官十分无力。龙岩村委书记鲜宣仕不想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曾经人丁兴旺的村庄就这么“荒芜”,他曾经和镇里领导跑遍了相关政府部门,希望政府拨出相应资金,重新修建学校,县市一级政府和领导也十分重视,联系当地企业捐款,但捐赠企业看到现实情况后也不由得打“退堂鼓”。 
    现实窘境确实影响捐赠者的信心,“城镇化是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修建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鲜宣仕说。最后由国家电网隶属的四川电力公司出资修建了三间学校,但它不再叫龙岩村小学,而是一个颇具时代色彩的名字——“留守学生之家”。 
    鲜宣仕也在镇上买了房子,不过他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乡村,并且承包了20多亩土地做庄稼,他喜欢乡村新鲜的空气和干净的水。他和年轻一代村民最大的差别是,他潜意识始终认为乡村才是真正的故乡,而年轻人早已习惯了都市的生活格调。“现在很多年轻娃儿,十几岁就外出打工了,根本不知道怎么种庄稼,现在只有我们这些老人在家里务农和种菜。”鲜宣仕说。 
    作为村委书记,为了改变落后现实,他想了各种办法,为了修建那条村级公路,他甚至将自己在镇上购买的房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即便如此,他发现自己依然渺小无力,究其原因,他说:“经济基础太差了”。 
    四川省巴中地区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而其下辖通江、南江和平昌三个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山高路远,没有任何产业和矿产资源。迄今为止,政府的财政资金大部分都来自财政拨款和“转移支付”。 
    改革开放后,劳动力输出一直都是当地人改变生活现状的唯一经济手段,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惯性和人生奋斗的途径。 
    镇的变化 
    跟没落的村庄形成对比的是,曾经只有几千居民的响滩镇,如今人口飞涨,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变成了拥有几万人的人口大镇。 
    第一波城镇化浪潮发端于2008年,当时汶川地震让农村很多土木结构的住宅变成了“危房”,为了安全,很多人纷纷迁到镇上,催生了极大的购房需求。 
    当时,响滩镇兴起了一批私人建房浪潮,凡是拥有建设土地和资金的人,都成为了“开发商”。他们将原本两层的小楼改造成七八层的高楼,自己住一层,其余全部卖给那些刚从农村迁到镇上的人。每套房的售价不高,100多平米的房子售价只有6万—10万元。即便这个价格,在当地人看来已经十分昂贵了。 
    购买方式很简单,购房者和建房者只要签订一张合约即可,无任何房屋产权证明,房主只拥有一张土地使用证明。这里是熟人社会,彼此知根知底,互信度很高,没人在意产权。 
    这为今后的土地纠纷和社会矛盾埋下了隐患。当地政府为此十分头痛,最后只好使出“狠招”,凡是没有产权证明的房屋,一律不给办理水电入户,这让大量的自建房突然空置了起来。 
    无论如何,大量人口的涌入让这座偏远小镇突然间变成投资目的地,一栋栋设计风格各异的楼房拔地而起,富有城市味道的酒吧、咖啡馆、蛋糕店、冰淇淋店、时装店、餐厅、超市、商务宾馆、银行ATM机等配套服务纷纷涌了进来。 
    “一个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人,这些生活方式可能会让一部分有想法的年轻人留下来。”响滩镇党委书记向海全说。 
    前几年,据中央政策和巴中市的规划,平昌县准备推动城乡一体化四级新型城镇体系。 
    这股城镇化的浪潮让作为“一把手”的向海全看到了机会, 
    近年来,响滩镇政府共计投资上千万元,并发动村民投劳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对县乡公路的维护,并扩建了街道,安装了路灯,修建了下水道,建起了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园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该镇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省级试点小集镇”。 
    与此同时,镇政府从巴中市引进了第一个新农村示范的地产项目——“响水映橡”,也是镇上第一个拥有社区概念和物业管理的地产项目,无论建筑风格和质量在当地都是“一流的”。 
    但是,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的迁入,镇上的各种配套资源和公共服务呈现出了明显的“短板”,无论是水源还是电力都无法充足供应,镇上经常断水,大部分家里都会备用一个水缸,有水时及时储备,没水时作为救急。 
    最明显的是教育资源的匮乏。目前,响滩镇只拥有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村级小学流失的学生大部分都涌到了响滩小学,造成了师资十分紧张的状况,有的班级甚至达到八九十个学生。 
    “有的班级到毕业了,老师还把学生的名字记不全。”响滩小学的一名老师说。 
    向海全现在正在四处游说上级政府,希望能在这两年修建响滩镇第二小学,而他这个计划得到了县政府一位领导的认可。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5731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