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改革事关浦东生死

发布时间:2014-2-13 14:18: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 【字体:
专访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
改革事关浦东生死

   本报记者 胡欣欣 上海报道

    “浦东到了不改革已经不能生存的阶段,”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说,这个判断他思考了很长时间,“如果说不改革对上海来说是不能前进的话,对浦东来说则更是生存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改革对浦东生死攸关。”

    到浦东新区履职8个月的沈晓明被许多人判断是“带着改革的任务来的”,其医者的背景以及此前在医疗领域的改革举措都让外界对其执政的思路有所期待。与此同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使浦东坐拥28.78平方公里的改革热土,更被寄予“排头兵的排头兵,先行者的先行者”的厚望。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沈晓明清晰地勾勒出了浦东未来一年的改革路线图。

    “改革先革自己的命”

    《21世纪》:浦东的综改一直占据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相当大的篇幅,浦东也是整个上海改革的焦点,既然浦东改革如此重要,被浦东放在第一位的改革内容是什么?

    沈晓明:第一个是精兵简政、简政放权。浦东下决心把区级机关的编制和人员削减15%下基层,把区级机关内设机构的数量削减15%给管委会和街镇。这个事浦东内部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动员,大家思想都已经统一了:不但是领导层思想统一了,机关干部中思想也统一了。

    简政放权的主要内容是把浦东的审批分成两大块:和老百姓有关的,就去各个街镇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和企业有关的,跑设置在管委会的8+1审批平台,从而形成以生产力布局为中心的区域化、扁平化的行政审批体制。今后除了必须要在区政府层面审批的,能下去的就都下去了,区政府的审批职能大幅下降。

    为什么要把精兵简政、简政放权放在第一位呢?因为改革的大方向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要真正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首先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还是要先从党政机关做起,先革自己的命,我们革自己的命,大家才信服,才有带动和示范作用,你如果不革自己的命,人家会说为什么你自己不改,老是叫人家改。

    除此之外,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浦东未来还要做实市场监督的新机制。我们今年搞了“三合一”市场监管机制,把工商、质监、食药监合起来成立了市场监管局,今年不仅要让合并产生物理效应,也要产生化学效应,要做到“一口受理、一表申请、一门办理”,形成一个全过程监管的综合执法模式。三个机关合起来是容易的,但是真正让他们干的事儿合起来并不容易,核心是要队伍融合、业务渗透,最终达到监管资源集约化、科学化,这就是我们今年要完成的任务。

    同时,今年还要推进知识产权的“三合一”改革。目前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分成三块,版权、商标和知识产权专利分别由新闻出版局、工商局和知识产权局管理。把这三块合起来比前面的难度更大,市里把这个事情交给了浦东,我们希望能够解决多头管理、与国际接轨、执法力量分散和缺乏的问题。

    “自贸区是浦东二次创业的巨大机会”

    《21世纪》:自贸区坐落在浦东,但是管理权限在市里,浦东跟自贸区的关系到底如何?浦东的改革跟自贸区又有怎样的关系?

    沈晓明:这个问题人家经常问,自贸区和浦东什么关系?我就讲,自贸区的全境在浦东、开发主体绝大多数是浦东企业、形成的财力和税收这样的产出都在浦东。所以我们认为自贸区是国家战略,但是对浦东二次创业是巨大的机会,浦东会全力以赴,支持协助自贸区建设,当好自贸区建设的配角。

    对接自贸区,其实也是浦东综改的重要内容,具体到2014年,我们希望干几件事情。

    一是充分承接自贸区的辐射效应,尤其是制度辐射效应。辐射两方面,一方面是产业辐射,一方面是制度辐射,我更看重制度辐射。自贸区制度创新也有两类,一类是目前的法律法规并没有限制性的规定说你自贸区外不能做,但是以前都没人做,只不过自贸区里先做了;另一类是确实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你才能做的。第一类的情况,完全可以在浦东先做,浦东可以成为继自贸区以后最早执行这些新体制、新政策的地区。

    比如负面清单管理方式,以及包括

    先证后照、注册资本认缴制、年报公示制、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在内的推进工商登记制度便利化的改革,这些改革并没有讲自贸区外不能做,这些就是我们浦东今年要先做的。

    二是我们希望加强自贸区与金融、航运、贸易领域的联动创新。自贸区金融改革30条,使跨境资金池、国际投行和资产管理、保险和再保险将迎来非常大的发展机遇。沿海捎带、国际船舶登记、中转集拼等新业务的开展,将进一步提升国际枢纽功能。由于口岸监管便利化的深化,结算中心功能、融资租赁功能、国际维修检测功能将进一步强化。这些改革举措,对浦东“四个中心”核心区建设作用很大。

    三是要探索卫生、教育、文化领域的扩大开放。现在自贸区总共是6大类23个领域的扩大开放措施,但是现在还有些领域三个月来一个都没有试过。比如自贸区内开设外资独资医院,但是自贸区内没有地方可以办医院,也没有居民去看病,所以在自贸区内没办法试。同样情况的还有教育培训机构、演艺机构等,浦东要主动把这些承接下来,用自贸区的政策,在浦东试验。

    “试验不一定样样都成功”

    《21世纪》:浦东开发开放20多年后,产业结构也面临进一步的调整,改革如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体现?

    沈晓明:改革要破解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推进产业升级,这也是浦东综改的一大块内容。

    如果用15年或者20年前的标准衡量,浦东的产业结构是好的,但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未必都还是先进的。产业升级存在各种各样的制度瓶颈,浦东希望破除这些瓶颈,为全国的产业升级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

    比如说再制造,据说全球有1500亿美元的市场。这个产业不仅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而且环保绿色,有些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性能都超过新产品。两年前再制造兴起时有关部门曾经就汽车报废的五大总成搞过调研,但现在还没有下文。这使得虽然这个行业在国外蓬勃兴起,国外有些汽车品牌的发动机2/3来源于再制造,但是在我国,用再制造的发动机装配新车,制度上还行不通。

    浦东希望在再制造领域中有所突破,我们要梳理下到底有多少瓶颈要我们去突破,从此推动我国再制造行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抢了先机。浦东的改革就要干这样的事。

    再比如生物医药CMO,也就是生物医药合同生产。张江研发企业的研发力量很强,但特长就是研发,不善于建厂搞生产,委托别人生产又不允许,所以只好把研发成果卖掉。这既会造成产能闲置,又不利于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分工。如果研发在上海,又允许委托给别人生产,这个制度瓶颈突破了,对于生物医药的产业化是一个促进。

    再比如集成电路的全产业链保税监管模式。集成电路很多材料是进口的,组装起来后又出去了,进进出出产生很多税收,如果这个过程能够在保税状态下进行,成本就低很多。

    这些都是浦东目前产业升级要研究的制度。老实说如果再制造让浦东首先突破,在产业转型上是不得了的事情。但是这些制度的突破不是为了浦东的产业升级,而是为了全国的产业升级。付出的代价就是先行先试,试不成功我们自己消化成本。

    《21世纪》:对于这些改革的事项,浦东是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沈晓明:其实除了上面提到的,浦东的改革事项还很多,比如均衡配置城乡医疗、教育资源,比如陆家嘴金融城的管理体制、科技金融创新机制、开发区与开发主体、街镇的协调机制、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促进农民增收的机制,这些我们都希望有所突破,一年一结账,到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顾下刚才说的哪些做成功了,哪些没有做成功,再展望下2015年我们想做什么。

    我们搞的都是试验。不一定样样都成功,所以有人跟我说,像再制造这件事情很有意义但恐怕做不成功,我说没关系,我们是试验,做不成功我也不怪你,我的领导也不怪我,因为我们讲好是试验,但是如果这些试验能够成功了,那就是很大的成果;如果不成功,其他地方也会少走些弯路。浦东在改革上就是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和胸襟。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57034.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