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民企地位弱化致投资扩张

发布时间:2013-1-21 9:12:00 来源:深圳商报 【字体:
  2012年中国经济低于8%的增长,让习惯两位数增长的人如坐针毡。GDP保八主要原因是为了保就业,而现在,保八还有了消化过剩产能的重要意义。

  2011年、2012年房地产与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突显中国重要产业的过剩产能,从钢铁、水泥到机械工程,无不处于现金流下降、多角债初现的困局之中。从2012年年底房地产市场的回暖,高铁、地铁等重点项目开工,城镇化越炒越热,可以看出经济恢复了投资主导的格局。

  新华网报道显示,“中国多地再现投资冲动,多个城市GDP目标为12%”,武汉、哈尔滨、天津、合肥、南昌等城市,不约而同地将今年的GDP目标设定在12%左右。与此同时,投资仍受到倚重,多个城市的预期完成投资总额占到GDP总量一半,甚至更多。中国已经成为凯恩斯主义的最理想、规模最庞大的实践地,这股热潮近两年绝不会退却。

  笔者很认同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论断,当然,仅仅是字面上的。

  投资的扩张是不可扼制的,这是历史倒逼的结果。在此前的十几年,中国不仅成为车轮上的国家,也成为重工业化之国。2005年年初,吴敬琏先生撰文反对重工业化,指出“扬短避长”地把高资源和资本投入的重化工业当做支柱产业,希图通过其超常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结果只能降低整体经济效率,破坏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因此,走“重化工业化”道路有悖于中国的国情。而另一位经济学家厉以宁针锋相对,指出作为大国的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基础。“重化工的阶段虽然不可避免,但技术的跳跃性发展仍可实现”,建言在重化工的发展过程中加强技术创新,减少能源消耗。

  历史很快就得出结论,中国的重化工行业得到长足进展,这些基础工业在国际贸易下降后,只能通过内部投资加以消化,否则,中国的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将全军覆灭,这显然是中国无法承受之重。城镇化就是最好的投资领域,除了城镇化,没有一个行业可以消化过剩产能,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并非对未来理性预期的结果,更多的是上几辈传承的结果。

  投资扩张也是民企地位弱化的必然结果,如果民企地位上升,中国有可能形成市场化的城镇化模式,由投资者、消费者决定什么地方哪座城市能够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而现在,轨道交通建设在什么地方、审批权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是中心城市,于是,中心城市在规模上就集聚了更多的资源,并不奇怪,上述GDP两位数增长的城市,都是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

  这十年来,国内重要行业均出现国进民退的过程,无论是重化工还是在民企较集中的房地产领域,国资已经形成了集团军作战的方式。因国资获得了更多的廉价资源,更多的补贴,以维持其不可撼动的地位。但是,当国企效率下降、民企基础不稳时,政府投资就成为最重要的应急之举。

  政府投资需要资金支持,除了政府前两年大幅上升的财政收入外,高达90万亿元以上的本外币存款,是未来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从2010年开始,社会融资总量直线上升,预计再过两年人民币贷款占比的权重就将下降到50%以下。深圳的前海经济开发区试行跨境人民币贷款,以及未来将要推出的QDII2等,意味着国际资金将更多地投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