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增进了解 合作共赢

发布时间:2013-1-21 9:42: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在首届全球宏观经济官产学三方对话国际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2013年1月18日)

  全球宏观经济官产学三方对话,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与美国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中心联合举办。双方希望定期在中国、美国、欧洲等地组织相似的研讨会、座谈会,跟踪分析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趋势。其目的是使中国更及时地了解世界,使世界更及时地了解中国,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与制定提供全球视野,为世界了解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提供近距离的窗口。相信在各位的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下,首届会议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今天上午,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GDP增长达到7.8%,其中第四季度增长较第三季度出现温和回升。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已经筑底企稳,并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在全球经济起伏动荡、中国经济进入重大转型期的复杂环境中,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成绩来之不易。展望2013年,世界经济仍然充满变数,中国经济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如何把握机遇,增进了解,合作共赢,是本次会议的主题。我想就此谈以下三点看法。

  一、全球经济、贸易的相互影响明显加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其相互影响已经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

  在加入WTO以后的十年中,中国出口年均增长超过21%,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美、欧债务危机爆发之后,随着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相继减缓、停滞甚至衰退,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明显放缓。2012年,中国出口增长仅为7.9%,不足过去十年平均增幅的一半。外需萎缩,构成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行的主要因素。

  为应对这次危机,尤其是去年以来,发达经济体相继加大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短期内对稳定金融市场,降低市场避险情绪,提振需求预期都有积极作用,但对资本流动和物价上涨将形成新的冲击,也对世界经济的中长期健康发展产生难以预计的负面影响。在货币宽松的同时,发达经济体财政状况依然捉襟见肘,被迫实施增加税收、削减开支的紧缩性财政政策,这也不利于需求的扩张和实体经济的复苏。受此影响,可以说,全球经济将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一个较长时段的深度转型调整期。同时也应看到,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相继实施再制造业化战略,以互联网、新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新动向,智能化、绿色化日益成为新的世界发展潮流。

  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中国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各种改革方案时,就需要更多地了解欧债危机的走向,需要更多地了解美国新一届政府的政策取向,需要更多地了解日本自民党政府将采取何种政策,还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粮食价格的走向,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等等。

  二、中国日益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合7.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从2010年的9.4%提高到10.5%;经济增量达到1.4万亿美元,全球21%的经济增长来自于中国。2012年11月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到2020年,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上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和空间将不断扩大。由此可见,中国将日益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在新的一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快是慢?中国的结构调整进展如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方式能否尽快转型?——所有这些,都将对世界经济的走势产生重大影响,汇集各国政府的视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都会更多地考虑“中国因素”。

  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不仅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红利”,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红利”。可以说,过去30多年,如果没有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就难以有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新的一年里,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迈开新的更大步伐,这无疑将会给已经企稳回升的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当然,也会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从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支有生力量。

  三、“官产学”三方对话有利于增进了解、促进合作

  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合作共赢,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越来越迫切。然而,中国与各国的交流不能仅仅局限于政府之间、学者之间和企业之间,而应当在官、产、学之间搭建起相互沟通的桥梁。

  首先,政府官员在研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一方面需要了解企业的第一手信息和企业家对经济政策的意见;另一方面也需要听取专家学者对于经济状况的判断和对存在问题的研究。

  其次,企业家在进行投资等微观决策时,一方面需要充分把握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另一方面也要虚心听取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专家学者在进行政策理论研究时,一方面,要深入实际,充分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尤其是各种矛盾及问题,才能正确及时地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专家在直接听取企业家意见的同时,也要帮助企业家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政策含义,做好政策解读工作。

  因此,“官产学”三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交流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