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消费 提高收入和完善社会保障是关键
梁 朋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邓郁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本报记者 王小霞■实习生 谢雅楠
“虽然有一些流通领域的促消费政策会逐步退出,但是其他的政策会逐步出台,特别是与分配、收入有关的政策出台后,会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日前透露,今年,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仍然具有较大潜力。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要将消费潜力释放出来,一方面需要尽快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还要建立信用消费环境,研究实施信用消费促进政策。
有钱花和敢花钱是促消费关键
在当前外贸增速回落、投资依然低迷的背景下,扩内需、促消费已经成为必然选择。沈丹阳表示,2012年,国内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确实和促消费政策有很大关系。但专家表示,促消费政策大部分仍属短期刺激性质,促消费效果的持续性值得商榷。长远来看,仍要从提高居民收入、减免税收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入手。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梁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决定消费最根本的原因一个是收入,另一个是人们的预期。
当前,虽然我国的消费水平有所提升,但从国际平均水平来看仍然较低,根本原因在于:一是收入相对偏慢;二是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不是特别好。如养老、子女教育、医疗等各方面压力较大,很多人选择把大部分收入储蓄起来,或已经投入到了占支出比较大的住房上面。
“所以,要将消费潜力释放出来,一方面需要尽快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梁朋说,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这对经济增长将十分有利。
梁朋认为,从商务部的角度来看,更多应从政策层面对消费进行刺激,并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当然,如果适当对税负减免有所考虑的话会更好。他说:“但是,促消费并不是商务部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还需要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协同解决。”
消费刺激政策要长短结合
沈丹阳表示,由于今年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出口形势仍然严峻,国内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时期,突发事件、极端天气等影响市场稳定的因素仍然比较多,再加上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家电下乡”等政策的退出,都可能对今年的消费增长带来一定制约。
按照财政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前不久下发的 《关于家电下乡政策到期后停止执行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家电下乡政策将于今年1月31日结束,持续五年多的家电下乡政策将全面退出市场。不仅如此,从2009年启动的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和汽车下乡等促消费政策均已经在2010年年底、2011年年底陆续到期。目前,仍在实施的全国性消费补贴政策只剩下促进节能家电等产品消费的政策措施。
“从长期市场稳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刺激政策取消对市场来说未尝不是好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只有到了一定收入水平人们才会购买,刺激政策实际上是将居民的消费行为提前了,透支了未来的消费,而不能改变这些产品的总体消费规模。所以,从长期看,取消是有利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平衡长期和短期政策效果,明确政策针对的人群特征,制定更适宜的消费政策。以耐用消费品为例,既要鼓励这些消费品的消费,也要防止对这些产品的透支消费。
所以,应根据不同消费群体以及不同消费品的特征制定差别化且更具针对性的消费政策,还要同时考虑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政策影响。
梁朋建议,从短期政策选择来看,应配合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来带动消费。他认为,保障性住房从表面上看是住房问题,实际上其对消费的拉动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比如投入几千套保障性住房,每个家庭入住肯定会带动装修、家电等一系列消费。由此来看,最近几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的加大,一方面可以对房价上涨起到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对消费带来一定的拉动作用。”梁朋说。
建立信用消费环境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前不久在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部署今年工作时,便将促消费摆在了首位。谈到引导热点消费,陈德铭提到“研究实施信用消费促进政策,重点带动家电、家居、汽车等耐用品消费”,其中,信用消费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梁朋告诉记者,信用消费在发达国家使用较广泛,但国内运用范围相对较窄。建议除了在住房、汽车等领域运用外,也可以将其扩大到家电、旅游等更多领域;同时开发出一些符合国情的信用消费新产品。另外,在政策上,信用消费受到了信用环境的很大制约,在这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邓郁松认为,我国尚处于扩大信用消费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解决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有利于信用消费政策和有利于监管的环境,才能逐步扩大信用消费;二是要将信用消费设定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防止出现超出自身能力进行信用消费。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提高监管水平,防止出现其他负面影响。”邓郁松说。
标签:消费政策社会保障
上一篇:国企营收去年同比增11%
下一篇:2013年税收收入或将趋稳健
·钮文新德国运回黄金 全球央行再生“黄金情结”2013.01.21
·英国经济面临失落的五年2013.01.21
·法国防治措施双管齐下2013.01.21
·德国制定长短期减排举措2013.01.21
·美国定期审查空气质量监测标准2013.01.21
·英国依法划定“烟尘控制区”201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