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唐福勇哪些因素支撑了“造假”的底气

发布时间:2014-1-10 9:48: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 【字体:

  最近,各行业有关造假的消息与讨论特别多,山西海铁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涉嫌造假的事情2013年被曝光后2014年又在持续发酵。新华每日电讯日前再次报道表示,山西海铁路桥涉嫌造假骗取资质事件该有说法了。

  据《经济参考报》2013年报道,山西海铁路桥涉嫌以假人员、假业绩、假招标资料,连闯运城市、山西省、住建部三道关卡,最终获得国家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报道显示,在人员档案方面,山西海铁路桥在申报的 (企业有职称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244人中,除了10多个人在公司参加工作外,剩余的200多人未在该公司就业,劳动合同上的职工签字为伪造。在工程业绩方面,山西海铁路桥弄虚作假,为了达到一级资质标准,在未竣工的情况下就上报到申报资料中,且所有的工程项目手续齐全。有些项目甚至是子虚乌有。如西安市鼎天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新建办公楼工程等,并且一些事例得到山西尧城律师事务所、山西五龙律师事务所、陕西松意律师事务所等的实地调查证实。

  该公司高管面对媒体质疑时表示这是行业潜规则,“建筑领域没有不造假的”。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支撑了“造假”的底气?

  在笔者看来:首先是利益。资质对建筑工程企业拿到工程很重要,具备一定的资质才能拿到一定的项目,“水涨船高”,业绩规模自然也会更大。在建筑工程领域,一些企业通过造假等手段,获得更高一级的施工资质,已成了“潜规则”。

  其次是隐形的权、利关联以及由此产生的潜规则。资质升级既关乎建筑工程企业“实力”与利益,也是地方主管部门“政绩”,一些干部乐于为走后门“牵线搭桥”。于是目前建筑工程领域的现状是:一方面法律法规严令禁止造假、挂靠等;另一方面建筑市场造假、挂靠如火如荼。

  再次是过于轻的处罚。行政监管部门也出台种种法规完善这一领域,为杜绝上述不良行为的发生,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先后对建筑业企业施工资质管理制度进行了3次大的调整,可上述违法现象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这些处罚相对于丰厚的利润显然不值一提,何况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链。

  弄虚作假的行为造成建筑市场层出不穷的质量隐患与安全事故,2009年震惊全国的“上海倒楼案”,资质造假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企业资质申报工作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非常严肃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抓好施工安全生产,减少施工事故的发生,必须把牢“资质”这道关: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施工资质定期核查机制;应加强监管,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要不断完善建筑资质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要强化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5224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