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上限和下限”折射底线思维 如何平衡改革与稳增长成关键

发布时间:2013-12-26 14:40:00 来源:通信信息报 浏览: 【字体:

  ■本报记者 陈湘

  今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提出“上限”、“下限”的概念,这两者强调的是 “稳中有为”的政策取向。如果突破底线,决策层不会坐视不理;没有突破底线,就要抓紧调结构、促改革。这是一种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经济逻辑,即针对经济走势的不同情况,把调结构、促改革与稳增长、保就业或控通胀、防风险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的措施既利当前又利长远,从而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在经济平稳运行中顺利实现转型。

  上下限折射调控“底线思维”

  自被总理提出后,“上限”、“下限”无疑成为下半年被用来描述经济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它们是新一届政府对宏观调控明确划出的两条红线。2013年7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强调,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鉴于今年GDP和CPI的增长目标分别是7.5%和3.5%,市场多将这两个数字视作“下限”和“上限”的指标。

  尽管并未出现失速风险,但经济重心下移伴随通胀压力抬头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GDP增速从2010年上半年11.2%降至2012年3季度7.4%的谷底,此后一直未出现过8%以上的增速。而通胀压力却始终存在,今年以来的CPI指数明显高于去年下半年,最近三个月更是保持在3%以上,逼近 “上限”。在此背景下,宏观政策面临两难抉择,侧重稳增长将加大通胀压力并进一步放大金融泡沫和楼市泡沫等风险,但不刺激经济将面临经济进一步下行的风险,如何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成为政府必须面对的抉择。

  在此背景下,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上限”和“下限”的概念,折射出本届政府调控经济的“底线思维”――只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没有逼近上下限,宏观经济政策就要以调结构、促改革为主,一时的经济数据波动不能作为政策取向改变的理由。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指出,宏观调控思路的变化,表明政府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而非数量,这将有利于中国经济从高速向高效发展转变。不少业内人士均认为宏观政策将在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即在经济运行区间下限稳增长,在上限调结构。随着中央经济会议等重磅会议相继召开,这一设想获得了更多的证实。

  宏观经济重心稳中略微下移

  早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国内的智囊机构,包括中国社科院、国家信息中心等,已经向中央提出了将2014年经济目标调整为7%的建议。这与十二五规划的速度一样,但是比2013年的经济目标下调了0.5个百分点。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未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增长目标,引发各方关注。没有具体的增长目标,如何理解改革与增长的关系?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三中全会前在湖南视察时强调,“转方式、调结构是我们发展历程必须迈过的坎,要转要调就要把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否则资源、资金、市场等各种关系都绷得很紧,就转不过来、调不过来。”这段话虽未明确经济增速的合理范围是多少,但非常清晰地点出了改革和增长速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想推进转方式和调结构,就要牺牲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此外,中央经济会议提出的“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和“着力防控债务风险”,也说明政府愿意容忍更低的GDP增速。

  事实上,即使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速,也要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已成为更多人的共识。第二季度GDP一度触及7.5%的“下限”,令市场大为恐慌,一时之间,大规模投资刺激经济的声音开始再度甚嚣尘上。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留有一定余地,可以引导地方政府不再盲目追求高速度,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在稳增长和促转型之间做二选一的选择题。

  货币政策或维持“紧平衡”

  中国GDP增速2012年3季度跌至7.4%,经济下行压力使2012年货币政策再度向“稳增长”调整,投资回升推动GDP在2012年4季度一度反弹至7.9%,但外需疲弱、消费放缓和工业通缩加剧使今年上半年经济再度回落。事实证明,一味的释放流动性非但无法拉动经济走出泥潭,反而加剧了产能过剩和楼市泡沫等老大难问题。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既不宜太宽松也不宜过于收紧,太松易引发通胀并加剧经济泡沫,太紧则不利于稳增长,所以货币政策需要在稳增长和防通胀之间取得平衡。综合前11月数据来看,M2增速基本都超过14%,有的月份甚至超过15%,与全年13%的增速目标相去甚远。再考虑到稳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的需要,当前稳定偏紧的货币政策将可能延续。值得关注的是,在近期市场流动性吃紧的背景下,央行连停暂停逆回购,仅通过更短期的SLO投放流动性,说明央行无意投放中长期流动性,这与下半年锁长放短的货币态度一致,打消了市场对“宽货币”的猜想。

  未来央行可能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进入和退出,维持市场微调与紧平衡现状,并通过锁长短操作让市场形成未来紧平衡的预期。

  这或意味着国内资金面趋紧的局面不会得到显著改善。但在转型逻辑并未实质性动摇,且中国经济不存在失速风险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将继续去产能、去杠杆、调结构的转型之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启,有望释放正能量,改革红利有望继续成为股市最大的看点。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5000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