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新型城镇化要防止产业新城泛滥

发布时间:2013-12-23 10:42: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 【字体:

——访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
■本报记者  黄俊溢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规划显示,我国262个资源型城市中67个城市自然资源趋于枯竭。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如今却正为经济结构失衡、产业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所困扰。    
    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城市产业发展的支撑。如何在有效调整产城规划布局的同时,避免地产泡沫与产业新城泛滥?就此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到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
    中国经济时报:近两年,各地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一些新区、城市副中心规划大批量出台,各城市的“并区”动作频现,不少县级行政单位欲升级为“县级市”,产业新城的报批量也增大,这其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风险?    
    张宏伟:预计在这样的行政区划调整的市场背景下,未来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将会有大规模的新城涌现。大量楼市供应随之来临,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在缺乏产业导入与支撑的前提下,不少城市出台新的产业发展规划,以此为基础开发产业新城。但在实际操作上,中小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更多地只是以产业新城为名直接进行房地产市场开发“造城”,加快所谓新型城镇化进程。这样,“被城镇化”导致市场供应没有办法顺利去存量化,或者卖出去的房子由于配套不全等原因没有人居住成为“空城”。“被城镇化”与“空城”导致三四线城市面临比较大的市场风险,缺乏产业与配套的“被城镇化”势必也会助推这些城市崩盘的风险,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亟待处理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如何尽量避免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空城”这类问题?
    张宏伟:可以从调整与改革地方政府业绩评价指标,稳定宏观经济发展预期,避免炒房的市场基础环境,产业先行切实做到“产城融合”等诸多方面考虑。    
    第一,调整与改革地方政府业绩评价指标,弱化GDP等传统粗放型经济导向的指标,强化一些新型集约型的经济评价指标,比如,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当地居民的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比率、当地居民的收入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的比率等这些真正造福百姓、为人民谋福祉的指标。通过评价指标的调整,避免一届政府任期内通过规划、房地产等短期内刺激动作做出政绩,而不顾城市、资本、产业与人口的协调发展。
    就当前来讲,官方已明确表态,未来地方政府业绩不再以GDP为唯一的指标,这说明,在经济结构改革的市场背景下,政府职能正在逐渐转变,有利于改变当前以GDP为核心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朝集约型方向发展。
    第二,从调控角度而言,通过长效调控机制稳定宏观经济发展预期能够避免炒房的市场基础环境,减少宏观经济对于地产的依赖。在进行楼市调控时,我们说控制房产暴利,不仅仅要从房地产行业内部了解如何调整和进行,更要关注由于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导致房地产行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防止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导致楼盘价格大幅上涨而出现的利润增长过快的现象。只有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发展预期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环境,才会避免宏观经济对于地产的过分依赖,避免房地产投机与炒房市场行为,防止房地产市场投资过热而出现的“空城”现象。    
    第三,房地产不再依靠“政策市”这条路来刺激区域规划与房地产市场开发,而是根据区域产业布局需求,使城市、资本、产业与人口协调发展,以市场为主导力量,充分发挥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逐步进行城镇化。
    第四,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发展产业新城,要产业先行,切实做到“产城融合”。
    中国经济时报:新型城镇化演进与工业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如何在发展城市产业的同时推进城镇化进程?
    张宏伟:产业新城的发展要建立在自身区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基础之上,在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背景下,首先要产业先行,在产业发展基础上,再逐步推进产业新城,从而实现城镇化。
    一方面,产业先行导致的产业聚集必然带来土地城镇化,大量企业入驻势必会带动人口向该地集聚,这样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化的土地市场。此时,地方政府自然会拿出更多的地来为城市运行、城市发展、城市人口服务。    
    另一方面,从产业新城发展的角度来讲,产业新城的发展过程就是高端要素的集聚过程,需要投入资金、高端规划、科学招商,进而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产业新城建设的成功与否要求开发主体的专业化开发能力作为保障,从而实现前瞻性的规划、高水平开发、持续性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面对6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结构失衡、产业单一、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等状况,产业升级转型是其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如何避免其出现“底特律式危机”?    
    张宏伟:在现有的市场背景下,极有可能面临底特律的市场命运。与底特律唯一的不同在于,中央政府一直在提供支撑及准备出台新型城镇化的规划方案。未来应着力破除衰退型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废弃矿坑、沉陷区等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    
    因此,产业新城的发展不能一味建立在资源基础之上,要实现产城融合的发展,就要有持续的特色产业发展定位,且必须建立在实体产业的基础之上。    
    此外,产业新城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仅仅靠园区发展产业很难做好,因为仍缺乏居住、生活等配套设施的供给。如果仅仅搞城市化,只是做房地产市场开发,建住宅来吸引人住,在没有产业支撑的市场环境下也是不可行的。如果产业和新城之间不能够实现城市、资本、产业与人口的协调发展,不仅会造成城市交通负荷加重,也可能最终导致“空城”现象发生。因此,城镇化和工业化要同步推进,也就是城镇化过程中要切实实现“产城融合”,依靠产业的发展支持城市的建设,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样的互动与推进,才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防止产业新城泛滥的最有效方法。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4917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