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明年经济工作明确六大任务 宏观调控思路发生重大转变

发布时间:2013-12-19 15:01:00 来源:通信信息报 浏览: 【字体:

  ■本报记者 叶晨晖

  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型路径,即在保持国内生产总值(GDP)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通过改革创新化解产能过剩,着力防控地方债风险,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会议提出的这一系列重要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分析人士认为,这预示着宏观调控的思路已发生重大转变。

  “合理增长”意味着什么?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会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确定性”、“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大国货币政策、贸易投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方向都存在不确定性”,这意味着政策微调多变仍会是明年的特征。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则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态,意思是增长是发展的前提,但是发展不能简单等同于增长。比如,GDP不是发展的唯一指标,但是要发展也不能不要GDP。从经济稳定发展来看,保就业需要7.2%左右的增长。预计明年7.5%的目标是比较合理的,这样的目标能够做到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不过此前高层曾多次表态“不以GDP论英雄”。在考核地方时可以降低GDP权重,提高其他因素的权重。

  将严控产能过剩和地方债

  在保持宏观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会议提出了明年六项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会议把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与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外界普遍认为,化解产能过剩和防控地方债风险将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

  过去重GDP增速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产能过剩、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污染等后遗症。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总量和速度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内部结构的调整才是要害。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实施创新驱动。因此,中央今年起不再把GDP放在首位,而是要调整落后产能,防止出现片面增长造成的环境成本上升。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不带来后遗症的增速,其实是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关系。过去的GDP增长主要是投资驱动,这样的发展模式造成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不带来“后遗症”的提法,意味着未来经济的发展要追求质量与效益并重,不再片面追求高增长。

  另外,此次会议将地方债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高度,说明中央已不可能允许地方债再像过去一样盲目扩张。审计署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3.85万亿元人民币,两年来增长了12.94%。部分地区盲目举债、债务过高的情况已经引起了广泛担忧。

  此次中央经济会议召开,将地方债务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意味着地方政府将无法再继续加杠杆,未来将面临着逐步降低杠杆。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虽然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量仍然在总体可控的安全区间内,但要注意在局部地区和具体项目上做好风险防范,防止演化成全局性问题。

  财政货币政策“一松一稳”

  会议明确,2014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我国自2011年以来连续第四年实施“一积极一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分析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且面临种种不确定性,实行一松一稳的调控政策,既有利于防范前几年积累的流动性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也能更好突出结构导向,增加有效供给。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当前存在的通胀压力和以地方债风险为代表的金融风险,会成为拖住货币政策手脚的两大矛盾,要实现经济稳中求进,还需借助积极的财政政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分析也指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将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还意味着保持适当的赤字规模,有利于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的投资支出,有利于改善民生。货币政策之所以要稳健,是因为货币池子里的“水”已够多,再放会加大通胀风险,而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的情况下也不能收,必须坚持稳健。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既有利于增强企业投资意愿,也尽可能不积累新风险,是当前情况下的最佳搭配。” 祝宝良表示。

  在强调明年财政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明年要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和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这一富有新意的表述,表明未来短期宏观调控将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48536.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