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西安经开区建区20年再跨新征程

发布时间:2013-11-28 11:05: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 【字体: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开发区

   编者按:

    20年的创业历程,对于从一片荒地上成长起来的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不仅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持之以恒,更需要建立在机遇、禀赋、使命等综合因素之上的科学决断与果敢实践。20年,也许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却见证了西安经开区从一个区级开发区,到西部2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综合排名第一的创业传奇。

    全国经开区排名三年进8位,跃升至23位,综合实力居西部第一;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成为西安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全力推进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建设;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成为全省首个过“千亿元”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开发区……与这诸多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安经开区所处的内陆城市,既没有沿海沿边的地缘优势,又没有国家层面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关照;在西安北郊建立开发区,没有产业与科技资源的近水楼台,仅有10万元启动资金,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保障,只有省市关于振兴工业经济、带动城市发展所赋予的一副重担和殷殷期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是这今夕巨大反差,正是这一段风雨兼程的创业史,让人们对西安经开区坚定走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坚持创新驱动与内生增长的不懈探索,投来关注赞许的目光……

    1993年,隆冬。一场大雪让古城西安披上了厚厚的白色戎装。苍茫的大北郊,一个年轻人,旷野中,推着自行车,努力寻觅着前行的方向。此时,他对脚下的路似乎有所迷失。

    “刚成立时,经开区范围内一片庄稼地,唯一的单位就是陕西省公安厅所属的警犬基地,这也是管委会临时办公地。那天早晨雪很大,我从灞桥区去单位,结果还真就迷了路。”经开区管委会经发局局长南永春说起建区初期的情景,仿佛一切都还在昨天。

    这次迷路,距离南永春到管委会上班已近半年时间。1993年5月,西安经开区管委会在当地报纸上刊登了第一则招聘启示,这成为开发区如今人才汇集的标志性节点。“年轻时就是有股冲劲,不愿意局限于平稳安逸的工作和生活。”当时创业班子里好几个人尚在事业单位,他们放弃了稳定、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可观收入,不顾家人反对来到开发区,成为第一批拓荒者。尽管,开发区在当时还是新生事物,发展道路和前景,大多数人并无概念。

    就是在这种一穷二白、懵懂未知的情况下,第一批30多个年轻人怀揣事业梦、人生梦,投身开发区事业,开启西安北城开发建设的大幕。

    艰难探索

    为古城建立对外开放窗口

    上世纪90年代初,东部和沿海地区掀起的兴办开发区热潮,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景观之一,开发区对地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得到社会认同。作为内陆城市西安,也亟需树立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实现跨越发展、快速追赶的突破点。

    1992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西安未央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曾用名)筹建处,决定在城市北部区域建设开发区。经过半年时间紧张筹备,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于1993年4月29日成立。而此时,由于一些开发区出现乱占耕地、占而不建等现象,国家已从政策层面开始对全国开发区热进行压缩、清理和整顿。

    “生不逢时!”这是当时创业人员的普遍感受。同时,仅有的10万元启动资金也让这个团队捉襟见肘、更为艰难。作为老员工,管委会党群工作局局长李凡回忆道:那时候什么都没有,办公室及桌椅都是借的,稿纸、笔等办公用具都是从原单位拿的,一个人干几摊儿事,起初还由原单位发工资,后来开发区月工资才定为90多元。这对于原来在建筑公司搞工程技术月收入已达5000元的李凡而言,显然出乎预料。

    真正到了考验意志和决心的时候!势在必行,西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城市北部建立一个对外开放窗口的初衷没有改变、信心没有削减;开工没有回头箭,开发区团队攻坚克难的意志没有动摇,全力以赴加快建设的步伐也更加有力。

    自行车链条换了一条又一条,顶着风雨跑了一趟又一趟。创业者的执着与坚韧撼动着西安北郊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根据国家对开发区“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要求,经开区按照“成熟一个、配套一个”的模式,开始了以招商引资为驱动的区域开发建设。

    自1993年起,经开区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突破——海南新大陆“雅荷花园”成为第一个入区项目,为开发区发展注入了第一笔市场资金;西安海星现代饮品成为第一个制造业项目,为食品饮料产业聚集创造了有利条件;可口可乐西安公司作为第一个外资项目,开启了世界500强企业与西安经开区携手发展的美好蓝本……

    一批优势项目入驻,不仅奠定了开发区的产业基础,更为西安乃至陕西打开了一扇吸纳资源、融入世界的窗户。同时,现代工业生产、营销理念和企业文化催生的一系列“新鲜事”,强烈冲击着古城市民对工业经济的传统认识——没见过企业在电杆上打那么多广告,没见过免费发放印有宣传标志的遮阳伞,没见过请市民免费品尝产品,没见过请小学生参观工厂,没见过企业通过大规模植树来消减其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以发展现代工业、吸收利用外资、拓展外贸出口为主导方向,经开区为古城西安开辟并践行了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也为设立西北首家出口加工区创造了条件。至1999年,西安经开区已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5.9亿元,工业总产值31.1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5000万美元,税收0.69亿元,成为全省范围内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影响力的工业园区。

    软硬兼施

    投资环境全面跃升

    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安经开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经开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由此进入产业发展和城市环境全面提升的快速通道。

    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经开区设立了西北首家国家级西安出口加工区;2002年9月,西安市同意经开区中心区由9.88平方公里扩展至21.74平方公里;2003年5月,经开区全面启动了与高陵县合作共建的泾渭工业园(现更名泾渭新城),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2003年10月,西安农业综合开发区并入经开区,更名为草滩生态产业园,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

    至此,经开区涵盖中心区、出口加工区、泾渭新城、草滩生态产业园的整体发展格局形成。四大功能园区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定位各异,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职责,却又密切关联、相互支撑,从产业承载、外贸出口、研发商务、配套服务等方面立体化推动要素集聚,为综合型大项目的战略性进驻提供了空间承载和产业支撑。

    对于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曾经的招商工作者,现在分管西安经开区招商引资工作的管委会巡视员刘晋秦,用自己切身感受做出了阐释:“从进入管委会那天起,我就从没把自己当成是政府部门的管理者,而是一个全心为企业排忧解难的服务者。”这样的服务理念代表了开发区团队整体的思维认知,也成为管委会构建服务型机关、优化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

    以支持企业发展为宗旨,经开区将软环境建设具体落实为涵盖政策引导、产业支持、基础配套、综合服务等各类要素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通过主导产业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中小企业融资、鼓励企业上市等一系列促进政策,期望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各类中小企业能够分享源自整体环境的均等化服务;通过总部经济发展、星级酒店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专项扶持,旨在促进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相互支撑;通过高端人才引进、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大学生见习基地等涉及人才方面的组合措施,体现了对人才在创新中核心作用的高度尊重和具体关切……

    综合环境优化升级,使西安经开区比较优势和发展“钱”景被越来越多的投资商看好,世界500强、大型央企、行业龙头纷至沓来,商用汽车、电力电子、食品饮料、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的集群化效应日益增强。截止2006年,西安经开区共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42亿元,工业总产值345.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25亿美元,税收14.2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9.7倍、11.1倍、6.5倍、20.6倍。2000年-2006年,成为经开区突破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夯实了基础。

    负重前行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一流开发区

    有恒心者得机遇!10余年艰苦创业、10余年孜孜创新,凭借产业积淀和社会发展,2004年经开区以崭新姿态进入古城人民视野。那年,西安开展了一项关于行政中心北迁还是南移的调查,大多市民给北城投下了神圣的一票。

    2005年,在《唐皇城复兴计划》中,西安做出一个足以改变城市历史的决定,市级行政中心将整体北迁至经开区中心区。同年,西安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经开区不仅要建成西部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还要建成西安新的中心市区。

    自此,“建好新中心、服务大西安”就成为经开区奋力推进的一项战略工程。2007年10月,经开区正式启动33个城中村整体改造,新中心建设大幕开启,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北城迸发。5年间,33个城中村整村拆除,38条断头路打通,3条南北大通道系统提升,30公里架空线缆落地,一大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或启用,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中行、农行、工行、建行、浦发、招商、中信、兴业等20余家金融服务机构先后入驻,世纪金花、金鹰国际、王府井、民生、苏宁、国美、沃尔玛、居然之家等商贸品牌纷纷布点,经开区全方位满足着市民对大都市生活的各种需求。

    在全速推进新中心建设的同时,经开区坚持“产业立区、工业强区”的决心意志毫不动摇。2011年11月,经开区工业总产值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76亿,成为全省第一个总产值过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其工业经济对陕西省、西安市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建区20周年之际,经开区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已处在新的历史阶段、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日前,经开区正在“推进高陵组团建设、全面加快草滩园区建设、大力推进中心区改造提升和狠抓城市管理”等重点工作任务,并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开发区的奋斗目标,经开区将以更加稳健有力的步伐投身美丽西安建设。

    回顾20年发展历程,西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贾生林、管委会主任杨安定都有着颇多感触:经受过迷茫、困惑、艰辛、曲折甚至失败,历届开发区人坚持着“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理念,并主动将自身融入到西安、陕西乃至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下研究谋划,走出了一条依托本地优势、整合全球资源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面对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发展使命,西安经开区将自加压力、负重前行,一方面高度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的内生增长,一方面创新机制与模式,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市价值充分释放,加快建设国际具有竞争力的一流开发区。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43667.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