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众生相
利率市场化以不可逆的态势步步逼近,与之相关的宏观分析也充斥着各大媒体。然而,在这一金融改革的大潮下,储户和那些金融机构的普通员工等具体的个人,他们的生活究竟发生着怎样微妙的变化?
众生相
“利率市场化会断了我的财路。”擅长吸存揽储的银行客户经理小陈显然并不欢迎改革推进得太快。在存款利率均一化、具有替代作用的理财产品还未大行其道之时,小陈的存款客户“关系”和一整套给客户“贴息”的秘诀使他成为支行一宝。而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一直有着业内皆知但从不对外公开的奖励机制:1亿存款划拨支行30万至40万“费用”。这些“费用”实则是小陈变相的收入。
“近几年资金面都是稳中偏紧,有稳定存款渠道的业务员往往更‘吃香’,就连银行招聘业务员也首看应聘人员的吸存能力。”一名股份制银行支行长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小陈所提及的存款奖励普遍存在。在一些银行的“营销费用”激励机制下,大行的奖励比例一般为千分之一,几家较激进的股份制银行为千分之三,而一些对存款贴息额度较大的江浙小银行,内部最高奖励可达千分之四至千分之五。
“这笔费用是划给支行的,但一般支行长都会给相关业务员,奖励标准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如果不给业务员,他很容易跳槽。”上述支行长说。
反过来,强于贷款业务的客户经理小王就希望利率市场化更快推进。他告诉本报,当银行“买”资金的能力更多依赖于其本身的信用与公开的市场定价,他再也不必琢磨各种隐性的“以贷换存”手法,而他强于同行的贷款定价与风险把控能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果利率市场化对小陈而言是“断财路”,那对银行资金“掮客”方先生来说简直就是“砸饭碗”。靠着存款利率上限未放,方先生在年末、季末还忙于为一些小银行找资金冲量,他自己也在其间“抽点”提成。一旦存款利率管制放开,银行便可大大方方把“贴息”变成“利息”,而方先生的“渠道作用”就会变得微乎其微。
储户周阿姨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幸福的烦恼”。一方面,她把存款搬家,享受起银行资产池类理财产品4%~6%的稳定年化收益,甚至在“双11”期间开始尝试金融机构的网销7%年化收益的理财产品;而另一方面,从来都认定把钱放银行就等于钱进了保险库的她,怎么都不能理解“难道银行和银行还有(信用)好坏的区别”?习惯了看发售机构而不看投资标的的她,也至今没能弄懂收益在5%左右和10%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区别到底在哪儿。
私营企业主高先生的烦恼要比周阿姨更专业一些,在存款保险制度呼之欲出之际,由于保险赔付上限的存在,高先生表示未来会考虑把大额存款分散在几家小银行,以便在获得相对较高利息的同时控制风险。
新命题
在小陈的忧虑和小王的自信背后其实是利率市场化带给银行的新命题:利率完全开放后,表面看,银行多了一道存款定价问题;但实质是,银行的成本控制难度加大,风险管理重要性增加。
负债方面,用上述支行长的通俗语言来理解,“存款实质是银行向储户购买了资金使用权,利润体现在账期上,这种购买的价格实质基于一家银行的出价和信用。”
周阿姨的烦恼其实代表了很多普通储户的思维定势:中国的银行基本是国有的,不可能倒闭的,其购买资金使用权的价格理所当然是均一的。但是随着金融的开放与进步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破冰,如果有银行面临倒闭,国家财政将不再是买单者。银行的信用将逐渐对其负债端的价格产生作用。
而当银行的信用开始起作用,以及在变革的过程中出现了有存款替代作用的资产池类理财产品,也将使周阿姨这样曾“迷信”银行的金融消费者,逐步建立起收益与风险对等的投资意识。
从银行对资金使用权的“出价”来看,上述支行长称,在基层层面,过去支行拉存款,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营销费用、支行前线员工乃至管理层的个人魅力及社会关系,于是也有了“10个干银行的有9个好酒量”的行话。本该上浮的存款利率从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上级行下发的营销费用和人员奖金。
此外,该名支行长也认为,行业内屡禁难断根的一些基层行“以贷换存”、“存贷挂钩”等行为,也包括前述资金“掮客”方先生的生存空间,其根本原因是一些贷款定价能力较强的银行无法对存款进行自主定价,所谓“门不开大家爬窗”。而这些屡禁不止的现象,最终彻底解决的途径其实是存款利率市场化。
但在利率完全放开之后,该名支行长猜测,银行给予不同的客户、不同体量和期限资金的利率报价,本身就呈现了现在的“隐性成本”,并逐渐在市场上产生一种公允价格。届时,总行的政策、支行的服务、银行给予客户的高效、舒适、便捷等软性体验将会形成比目前更为重要的竞争力。而从服务的角度而言,银行也将找到更多提高中间收入的业务模式。
在这个层面上,虽然对于民生银行社区支行的“大跃进”,业内确有“董文标是不是疯了”的说辞,但本报记者在和不少业内人士的交谈中却发现,很多中小银行都在密切关注甚至看好民生银行的仿富国银行模式。
“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会越来越明显。如果一个社区支行对社区家庭的金融需求了如指掌,帮你想怎么理财,怎么养老,甚至帮你缴电费、拿快递、成为你的朋友,那这家银行就很有竞争力了。”上述支行长说。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近日一场金融论坛上表示,随着利率自由化,金融机构未来会趋向小型化、社区化发展。“我们现在利差是2.3%、2.4%,香港利差是1.5%,台湾是1.58%,当利率自由化后,金融机构大的网点就不再是优势。”
管价格
顺着马明哲的思路再推一步,顺着上述基层银行的视角再往上看一层,利率市场化,实则是对银行总行的定价考验——说白了,是比一比谁能维持息差降得慢一点,谁的中间业务收入能提升得快一点以抵补息差之降。这种定价管理,既有负债端,更有资产端。
而在资产端,要拉高资产价格,银行之间还要比试一项更重要的内功:控制资产质量。这一逻辑,也是前述强于把控贷款风险的客户经理小王的自我看好之根源。
当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与经济增速的下行相遇,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在接棒交行一把手后不久就定调治行大方向:“银行比的是耐力,经营不看谁跑得最快,而看谁耐力最强。” 对于信贷的收益,牛锡明要求将一些高收益“篮子”里的“鸡蛋”拿出来,放去不同的“篮子”。在牛锡明的策略里,RAROC(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并非越高越好。
正是在这种富有张力的保利差与控风险的权衡之下,优化资产结构、优化负债结构,成了各家银行普遍的课题。
交行副行长于亚利此前在一场媒体会上回应本报采访时表示,资产结构方面,银行尝试稳定收益率,把信贷资源向中小微、个人消费金融方面倾斜,向中西部倾斜,同时做大非信贷资产业务,降低债券投资占比,增加买入返售、直投类业务占比;负债结构方面,银行越来越看重期限配置合理,增加活期存款占比,并增加结算类存款占比,如增加一些第三方存管、个金代发工资类业务。
众生相
“利率市场化会断了我的财路。”擅长吸存揽储的银行客户经理小陈显然并不欢迎改革推进得太快。在存款利率均一化、具有替代作用的理财产品还未大行其道之时,小陈的存款客户“关系”和一整套给客户“贴息”的秘诀使他成为支行一宝。而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一直有着业内皆知但从不对外公开的奖励机制:1亿存款划拨支行30万至40万“费用”。这些“费用”实则是小陈变相的收入。
“近几年资金面都是稳中偏紧,有稳定存款渠道的业务员往往更‘吃香’,就连银行招聘业务员也首看应聘人员的吸存能力。”一名股份制银行支行长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小陈所提及的存款奖励普遍存在。在一些银行的“营销费用”激励机制下,大行的奖励比例一般为千分之一,几家较激进的股份制银行为千分之三,而一些对存款贴息额度较大的江浙小银行,内部最高奖励可达千分之四至千分之五。
“这笔费用是划给支行的,但一般支行长都会给相关业务员,奖励标准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如果不给业务员,他很容易跳槽。”上述支行长说。
反过来,强于贷款业务的客户经理小王就希望利率市场化更快推进。他告诉本报,当银行“买”资金的能力更多依赖于其本身的信用与公开的市场定价,他再也不必琢磨各种隐性的“以贷换存”手法,而他强于同行的贷款定价与风险把控能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果利率市场化对小陈而言是“断财路”,那对银行资金“掮客”方先生来说简直就是“砸饭碗”。靠着存款利率上限未放,方先生在年末、季末还忙于为一些小银行找资金冲量,他自己也在其间“抽点”提成。一旦存款利率管制放开,银行便可大大方方把“贴息”变成“利息”,而方先生的“渠道作用”就会变得微乎其微。
储户周阿姨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幸福的烦恼”。一方面,她把存款搬家,享受起银行资产池类理财产品4%~6%的稳定年化收益,甚至在“双11”期间开始尝试金融机构的网销7%年化收益的理财产品;而另一方面,从来都认定把钱放银行就等于钱进了保险库的她,怎么都不能理解“难道银行和银行还有(信用)好坏的区别”?习惯了看发售机构而不看投资标的的她,也至今没能弄懂收益在5%左右和10%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区别到底在哪儿。
私营企业主高先生的烦恼要比周阿姨更专业一些,在存款保险制度呼之欲出之际,由于保险赔付上限的存在,高先生表示未来会考虑把大额存款分散在几家小银行,以便在获得相对较高利息的同时控制风险。
新命题
在小陈的忧虑和小王的自信背后其实是利率市场化带给银行的新命题:利率完全开放后,表面看,银行多了一道存款定价问题;但实质是,银行的成本控制难度加大,风险管理重要性增加。
负债方面,用上述支行长的通俗语言来理解,“存款实质是银行向储户购买了资金使用权,利润体现在账期上,这种购买的价格实质基于一家银行的出价和信用。”
周阿姨的烦恼其实代表了很多普通储户的思维定势:中国的银行基本是国有的,不可能倒闭的,其购买资金使用权的价格理所当然是均一的。但是随着金融的开放与进步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破冰,如果有银行面临倒闭,国家财政将不再是买单者。银行的信用将逐渐对其负债端的价格产生作用。
而当银行的信用开始起作用,以及在变革的过程中出现了有存款替代作用的资产池类理财产品,也将使周阿姨这样曾“迷信”银行的金融消费者,逐步建立起收益与风险对等的投资意识。
从银行对资金使用权的“出价”来看,上述支行长称,在基层层面,过去支行拉存款,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营销费用、支行前线员工乃至管理层的个人魅力及社会关系,于是也有了“10个干银行的有9个好酒量”的行话。本该上浮的存款利率从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上级行下发的营销费用和人员奖金。
此外,该名支行长也认为,行业内屡禁难断根的一些基层行“以贷换存”、“存贷挂钩”等行为,也包括前述资金“掮客”方先生的生存空间,其根本原因是一些贷款定价能力较强的银行无法对存款进行自主定价,所谓“门不开大家爬窗”。而这些屡禁不止的现象,最终彻底解决的途径其实是存款利率市场化。
但在利率完全放开之后,该名支行长猜测,银行给予不同的客户、不同体量和期限资金的利率报价,本身就呈现了现在的“隐性成本”,并逐渐在市场上产生一种公允价格。届时,总行的政策、支行的服务、银行给予客户的高效、舒适、便捷等软性体验将会形成比目前更为重要的竞争力。而从服务的角度而言,银行也将找到更多提高中间收入的业务模式。
在这个层面上,虽然对于民生银行社区支行的“大跃进”,业内确有“董文标是不是疯了”的说辞,但本报记者在和不少业内人士的交谈中却发现,很多中小银行都在密切关注甚至看好民生银行的仿富国银行模式。
“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会越来越明显。如果一个社区支行对社区家庭的金融需求了如指掌,帮你想怎么理财,怎么养老,甚至帮你缴电费、拿快递、成为你的朋友,那这家银行就很有竞争力了。”上述支行长说。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近日一场金融论坛上表示,随着利率自由化,金融机构未来会趋向小型化、社区化发展。“我们现在利差是2.3%、2.4%,香港利差是1.5%,台湾是1.58%,当利率自由化后,金融机构大的网点就不再是优势。”
管价格
顺着马明哲的思路再推一步,顺着上述基层银行的视角再往上看一层,利率市场化,实则是对银行总行的定价考验——说白了,是比一比谁能维持息差降得慢一点,谁的中间业务收入能提升得快一点以抵补息差之降。这种定价管理,既有负债端,更有资产端。
而在资产端,要拉高资产价格,银行之间还要比试一项更重要的内功:控制资产质量。这一逻辑,也是前述强于把控贷款风险的客户经理小王的自我看好之根源。
当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与经济增速的下行相遇,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在接棒交行一把手后不久就定调治行大方向:“银行比的是耐力,经营不看谁跑得最快,而看谁耐力最强。” 对于信贷的收益,牛锡明要求将一些高收益“篮子”里的“鸡蛋”拿出来,放去不同的“篮子”。在牛锡明的策略里,RAROC(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并非越高越好。
正是在这种富有张力的保利差与控风险的权衡之下,优化资产结构、优化负债结构,成了各家银行普遍的课题。
交行副行长于亚利此前在一场媒体会上回应本报采访时表示,资产结构方面,银行尝试稳定收益率,把信贷资源向中小微、个人消费金融方面倾斜,向中西部倾斜,同时做大非信贷资产业务,降低债券投资占比,增加买入返售、直投类业务占比;负债结构方面,银行越来越看重期限配置合理,增加活期存款占比,并增加结算类存款占比,如增加一些第三方存管、个金代发工资类业务。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4005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即将开锣
下一篇:“火车头”意外晚点 唐山“中国动车城”谋变道提速
·外资行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No Surprise2013.11.13
·三中全会确定改革时间表 2020年取得决定性成果2013.11.13
·聚焦三中全会绘就改革蓝图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2013.11.13
·三中全会绘就改革蓝图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2013.11.13
·三中全会公报解读改革先易后难 五大产业“亮了”2013.11.13
·IPO冷再融资热 68家公司一月内拟定增1297亿元20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