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贵州松桃“经济洼地”的资源、资本和环境博弈

发布时间:2013-10-25 14:50: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 【字体:

  从路边“逼民致富”的大字标语,可以看出急于摆脱落后的雄心。但“后发”要转化为“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尚需明智、稳健、周全的政策设计。

  本报记者 王南

  松桃县位于湘渝黔边区结合部,为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也是武陵山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基于历史及现实的种种原因,松桃目前仍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0万户籍人口中,90%以上为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只有5.26万人。根据松桃县财政局的数字,2012年松桃财政收入首破7亿元大关,贫困人口减少了5.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368元。经济基础薄弱,财政依靠补贴吃饭,用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的话说,是典型的“经济洼地”,发展任务艰巨。

  根据松桃县统计局2013年9月18日的统计数字,截至2013年8月底,财政总收入完成5.8亿元,只有年初计划的60%;国税总收入1.3亿元,同比下降28%;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近20亿元,同比增长51%。而1—8月发电量下降31%,8月当月下降92%,预示着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初级资源作为支柱的模式受到市场巨大冲击。

  招商引资作为改变经济结构的“BIGPUSH”(“大推动”),被当地政府列为 “天字号工程”。但到目前为止,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31%、亏损额增加64%、利润总额下降69%的现实,让优惠政策的吸引力似乎打了折扣。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地资源、资本和环境之间,正在进行惊心动魄的博弈。

  “一锰独大” 成也萧何败萧何

  松桃县矿产资源丰富,有锰矿、钒矿、磷矿、大理石、石灰石等20余种,其中已探明的锰矿储量达2.4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八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锰矿基地,被誉为“中国锰都”。

  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锰加工基地,松桃有20多户锰矿开采企业、占规模企业的82%,10家电解锰企业,锰矿年采矿能力达到150万吨,锰粉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吨,电解金属锰年设计能力达到32万吨,与锰相关的产业链占当地工业产值的80%。

  业界有句话,“无锰不成钢”。全球约有90%的电解锰用于钢铁尤其是不锈钢的生产,以增加钢的硬度。在国内,约有70%—75%电解锰进入下游钢铁行业。边城松桃,也被裹入世界市场的无情漩涡中。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使一业独大、吃资源饭的松桃,蹦极似地从风光无限的巅峰,坠入阴冷的深谷。

  “2007年价格高的时候,每吨电解锰价格34000元,现在只有12500元左右,几乎跌去三分之二;锰矿石价格高的时候每吨1300元,现在只有500元。 ”松桃一家锰矿老板汤总告诉中国经济时报。

  四万亿刺激的效果在业界来看是昙花一现。从2012年以来,资源类产品行情再次拐头向下,持续低迷,松桃锰业随着大市萎靡沉浸在“寒冬”中,绝大部分锰矿开采企业和电解锰企业一度停产。 2013年行情虽然有所复苏,但依旧低迷,9户电解锰企业仍有4户停产,29户锰矿开采企业,只有7、8家在生产。

  当地政府对正常生产的电解锰企业进行了临时“救助”,每吨产品补贴共达600元至700元。但汤老板说:“行情下跌,而劳动力等生产成本大幅增加,那点儿补贴只是杯水车薪。亏损太大,很多企业撑不住,就只有关门。”那些产业链条长、拥有矿山和关联的铁合金企业,能够用上下游的利润贴补中间电解锰亏损,才能勉强维系正常的生产。

  “如果锰矿石达到每吨600—800元,我们才有得赚,像过去每吨1300元,现在想都不敢想了。”面对眼下温和回暖的市场,前期投资巨大的汤老板根本高兴不起来,他说:“每吨电解锰的盈亏平衡线在13700元至14000元,现在的市场价格仍处盈亏线下。 ”

  经过几轮高速扩张后,中国的电解锰产能已达250万吨,而全国市场需求总量约为150万吨,已经严重过剩。让汤老板这样的业内人士感到悲观的是,新的项目还在上马,就在松桃境内,年产16万吨电解锰及锰系列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已经完成厂区征地约1000亩,完成土石方开挖和回填约300万方,6月份己启动一期主体工程建设。

  产能急速扩张的背后,是中国乃至世界电解锰市场的重新洗牌。

  10年来,“中国制造”以强劲的国际竞争力迫使日本CDK、TOS和美国埃肯、克梅格等众多竞争对手关门停业,目前国外仅有南非MMC一家主要竞争者。中国电解锰产能、产量独霸世界份额九成多。

  而国内市场格局也在变化:随着宁夏、广西、青海、新疆等地电解锰的崛起,“中国锰都”已成明日黄花。仅宁夏天元锰业公司——目前中国最大的电解锰企业,就在年产20万吨的基础上又斥巨资扩建年产60万吨的生产线,其中,30万吨生产线将于年内投产。这意味着一家企业的实际产能就远远超过松桃县的总和。

  “锰都”松桃仅存的优势,是在矿产储藏量上。然而,软肋在于品位太低。据悉,世界锰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非、乌克兰、加蓬、澳大利亚等地,我国是个贫锰国家,锰矿石品位很低。国产锰矿石属碳酸锰矿,可以直接和硫酸反应,在工艺上较为简单。而国外锰矿石大多为二氧化锰矿,需要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

  宁夏天元锰业公司等企业把目光盯在了品位更高的进口矿石上,正在通过技术创新研发领先的工艺,有效降低成本,有望成为业界翘楚——他们和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结成“产学研用”技术联盟,已经在全国首次研发出还原焙烧工艺,其自主研发的除铁技术也取得了突破,使原来生产一吨金属锰120元的除铁成本降至6元以下。

  松桃也对当地涉锰企业进行了补贴。据当地工业贸易局透露,仅2012年就为电解锰企业争取到电价补贴2643万元,生产奖励扶持资金461万元。但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除技术水平差距外,宁夏等地的企业还具有成本低的优势,“他们自备电源每度电两三毛钱,而松桃要7毛钱,高出不少。 ”

  松桃“一锰独大”,锰矿和电解锰企业是绝对的经济支柱,全县工业增加值的80%与锰相关,税收有七成源于锰。受低迷的锰行情拖累,县域经济受到影响。根据松桃县统计局2013年9月18日的数字,截至2013年8月底,财政总收入完成5.8亿元,只有年初计划的60%,而国税总收入1.3亿元,同比下降28%;1—8月发电量下降31%,8月下降92%;当地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31%,亏损额增加64%,利润总额下降69%。

  “松桃锰”在全国的权重下降,自身产业链条短浅、发展方式粗放,导致锰产业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小的问题已经凸显。当地政府也认识到,工业结构单一、对“锰支柱”的过度依赖,不利于全县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松桃县长吴洋富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松桃有资源储量大、底子较好、交通便利等比较优势,但电解锰行业小而散。今后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增大规模、加强创新,培育龙头企业、发展锰业循环经济,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竞争力,改变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短的现状。 ”

  近年来,松桃也在努力把“鸡蛋”装进多个篮子,不断完善工业体系以增强工业的抗风险能力。但摆脱原始积累时期粗放发展的路径依赖、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国锰都”还面临整治涉锰企业的重金属污染、减少环保压力的难题。

  当地一位曾在政府主管部门工作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新一轮洗牌在所难免,产能小、工艺落后的小企业将会出局。 “让有技术、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把资源开发整合起来,培育两到三家龙头企业或先进企业去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其他中小企业配套、支撑,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集群,加强与周边下游企业的深度融合,如此才能抱团发展、增强彼此竞争力。 ”但他强调“必须通过市场之手”。

  国家提高电解锰行业的准入门槛时,为了让有的企业“入门”,当地政府让三和锰业公司牵头、7家锰企成立了一家集团公司。但这种拉郎配式的松散联合,运营不善,目前已有两家企业退出。一家企业负责人说:“实际上大家都是各干各的,集团实际上已经解体。依靠‘有形之手’,无法把‘小舢板’捆成‘航母’。 ”

  政府对做大做强锰产业却是信心满满。中国经济时报获悉的一份《规划》显示,当地计划引导电解锰行业向四氧化三锰产业延伸,降低电解锰行业对钢铁市场的依赖,实现与电子信息等高端行业的密切关联——到2016年,松桃电解锰生产能力达40万吨,锰产业实现产值120亿元以上。

  但有的企业已经另谋生路了。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的汤老板说,他手里有两个矿,其中一个5平方公里左右,还在建设阶段,但他想转让出去。 “撑不下去了。劳动力成本增加太快,资金等成本也在增加,而行情却看不到希望……”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松桃采访期间,获得不少锰矿出售的信息,例如位于王家坡的松桃江明矿业有限公司,锰矿勘察面积14.37平方公里,品位16%—18%,矿层厚度约有2至5米,储量2000万吨,由于公司股东资金紧张,有意寻找合作伙伴,或者直接出售。

  “产业如同生活,很残酷。 ”松桃县核心经济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私下告诉中国经济时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宏观经济在好转。但从上游资源类地区和行业来看,复苏如果有,也很弱。而且即便全国复苏了,也不是所有企业都有机会,像松桃有些技术水平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可能永远没有春天了。 ”

  招商引资“天字号工程”VS“J、Q、K”

  “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出击,敲门招商”,这是贵州松桃招商引资的口号。

  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天字号工程”,先后在浙江温州、广东佛山以及重庆、深圳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并向客商做出承诺:“打造阳光服务,积极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把重商、亲商、安商、爱商、富商工作始终放在突出位置,让客商安心投资、放心赚钱,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营造良好浓厚氛围”。

  招商引资的政策看起来也很优惠:按照2012年8月29日发布的指南,在松桃工业园区投资的重点领域或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按照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进行出让。投资1亿元人民币以上、每亩投资额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年纳税额不低于每亩10万元的项目,土地价款实行全额奖励。这等于是“零地价”。投资5000万元以上人民币以上、每亩投资额不低于80万元、年纳税额不低于每亩6万元的项目,按收取土地价款的50%进行奖励;对国家鼓励重点投资的领域或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产业,5年内全额返还属县财政所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仅2012年,松桃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就达到127个,签约资金356亿元,新建项目76个,累计到位资金53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36%。中国经济时报从松桃县投资促进局获悉,截至2013年8月底,全县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8个,签约资金165亿元,签约项目履约率100%。招商到位资金超过51亿元。这几乎已经与去年全年的数字持平。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松桃采访期间,随处可见林立的吊塔、正在拓宽的公路、削去的山头、正在填平的洼地以及各种各样热气腾腾的工地。在宾馆、饭店也遇到不少外地前来寻找商机的投资者,恍惚之间,感觉身处改革开放初期的江浙。

  但松桃县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坦承: “招商引资来洽谈的客商多,真正签约落户的少,且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一些被松桃县政府“敲门招商”落户当地的企业,反映遭遇了招商引资的陷阱。

  胡龙先生是温州苍南佳华食用菌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贵州铜仁浙江商会副会长。站在松桃已经建成但无法投产的工厂里,他不禁悲从中来。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初,铜仁市政协、松桃县政府在温州举办招商会,邀请他们到松桃投资。 5月他们与县政府签署了《协议书》,在松桃开发“双孢菇食用菌基地及成品加工项目”,预计3万亩食用菌双孢菇栽培基地和成品加工厂建成后,年产鲜菇10万吨、产值15亿元。

  根据协议,胡龙在当地注册成立了诚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诚铭公司”),负责双孢菇菌种培育、种植技术培训、指导及加工厂区的投资建设,以保护价向农户回收成熟菇;而松桃县政府负责项目的领导、宣传、组织和实施,确保在当年9月底之前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

  双孢菇是利用当地农闲稻田及稻草进行种植、生产,不仅能够为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还能够肥田提高水稻产量。项目开工时场面非常隆重,贵州省也来了领导。

  诚铭公司按照协议约定,为项目一期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完成了厂区三通一平、菌种储备车间和加工厂房建设、加工设备安装调试等硬件建设,培育了2000亩种植基地所需优质双孢菇菌种,招聘和培训多名技术员工,为正式投产做好了充分的硬件准备和技术保障。

  松桃县也成立了“食用菌种植基地及加工项目筹建工作指挥部”,由副县长曾杰任指挥长,各相关职能局和镇都是成员单位,而且下发了红头文件《双孢菇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然而,政府协议中的承诺没有兑现:没有负责把水、电、路通至厂区大门,而是由诚铭公司完成了本应由县政府承担的“三通”建设项目;更要命的是,相关部门没能采取有效措施,宣传、动员和扶持农户进行双孢菇种植,致使种植面积大幅缩水,全县种植农户仅18户,种植面积仅101亩,导致公司按协议要求培育的2000亩基地菌苗全部浪费,直接经济损失达460多万元。

  原料收集困难、成本较高被认为是项目搁浅的一个原因。农户秸秆收割、收集、运输、雇工的成本,当初估计不足。松桃县政府为此曾也组织由农牧局、审计局、财政局等部门组成的审计小组,对胡龙公司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但之后没了下文。

  招商引资“天字号工程”VS“J、Q、K”

  随后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由于规划部门为公司选定的厂址紧邻孟溪镇寨院村木耳河西岸,投资方最初曾提出异议,但被政府告知没有问题。然而,2013年5月29日夜,河水猛涨,整个厂区遭受了灭顶之灾……据专家现场考察意见,公司厂区现处位置不仅违反《国家河道管理条例》和《国家防洪管理条例》规定,而且厂区地基土层潜伏着多种地质灾害危险。

  2013年6月初,诚铭公司的遭遇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农工党贵州省委黄惠玲副主委协调铜仁市政协,向铜仁市委、市政府转达了企业诉求,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向松桃县政府做出了解决问题的批示。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10月辗转得到的一份材料称:“松桃县政府已对诚铭公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反馈,与诚铭公司协商了解决方案。 ”结论是“办结”。

  然而,诚铭公司却说,根本没有任何人和他们联系过。当胡龙和企业股东又找到张武副县长时,张副县长表示“无能为力”。

  双孢菇种植生产这一惠农项目高调开启,却半途而废。胡龙说“损失惨重”:在松桃的菌苗培育损失、项目建设投资损失等共计1600万元,是他与其他股东多年的积蓄,有一部分甚至是高利贷。

  诚铭公司损失也许不是最大的。因为类似农户秸秆收割、收集、运输、雇工的成本等因素遇到困难、搁浅的企业,还有位于松桃县蓼皋镇马场的凯迪循环经济产业园,引进的时候计划建生物质电厂、燃油厂、燃气厂、能源林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有机肥料厂等五大项目,是由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面积1000亩,总投资57亿元。

  如果规划投资40亿元建的年产20万吨生物质燃油燃气厂、投资10亿元建生物质热能电厂、投资7亿元建120万亩能源林基地按计划完成,凯迪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将实现年产值近60亿元,仅生物质燃油汽化液化和生物质发电两个工业项目建成后年收入将达26.7亿元,每年提供税收4亿元以上,不仅是松桃,也将是全贵州省重点产业园区之一。

  其中一期投资3.23亿元的生物质电厂工程于2011年2月22日开工建设,项目设想是利用松桃县的薪炭林原料基地和农作物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电厂运行后年处理生物质45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4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7200吨,年节约标煤21万吨。形成生物质—电—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完成一条960米的园区干道及综合管道建设,完成1500米输电路建设,一期生物质发电厂基本建成,原计划2012年11月投产发电。

  2012年11月8日,松桃专门召开了凯迪生物质能源燃料收购推进会,号召全县上下将各种废弃材料收集起来,确保凯迪生物质电厂燃料供给。副县长出席会议并讲话,林业局、农牧科技局等部门负责人,28个乡镇分管农林口负责人、林业站站长、农牧服务中心主任参加了会议。会上,县政府分别与寨英镇、长兴堡镇、长坪乡、冷水溪乡政府签订了生物质燃料收购责任书。

  会议要求各部门要全力支持生物质燃料收购工作,确保收购工作正常开展;各乡镇要大力宣传,将生物质燃料收购工作做到家喻户晓,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成员要告知农户哪些是收购燃料,哪些可以卖钱,确保年底完成5万吨燃料供给任务,保障凯迪生物质电厂试运行;确保每年收购生物质燃料30余万吨,每月收购3万吨。

  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2013年10月到企业采访的时候,原本计划1年前就开始的发电仍然停滞。生产工程部的一位主管说,生物质发电以农户种植的秸秆等为原料,但由于分散,收集、运输、雇工的成本太高,虽然上网电价政府有补贴,但开工之日仍然会是亏损之时。

  发稿前夕,中国经济时报获悉的最新说法依然是:“尽快实现凯迪装机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项目点火发电。 ”至于具体何时点火,不得而知。

  松桃县政府一位曾在招商、经贸等核心部门工作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关于招商引资“J、Q、K”的说法:“J,就是勾进来,招商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环境如何好,优惠如何多,支持力度多么大等等;Q,等你们决定投资了,进来了,想办法圈住,手段很多,比如先上车后买票呀、边建、边报批呀,这里边有很多陷阱,手续不全就是违法建筑;K,就是竖着的铡刀,咔嚓、Kill……”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松桃采访期间,还邂逅一位已将产业园从松桃搬迁至石阡县的投资者。这位投资者也是铜仁浙江商会的副会长,负责法律维权事务。他说,在松桃的投资遭遇是“伤心太平洋,不堪回首。 ”他现在当上了石阡县政府的招商顾问。

  浙江丽水一位投资者在松桃投资商贸城,他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松桃县政府当初招商的时候,签了排他协议,答应不再引进同类项目。但他建到一半的时候,竞争对手也被政府引进来了。他的处境很艰难:停建吧,5000万元的投资等于打了水漂;硬着头皮建成,市场容量不够,可能也是死路一条。他和政府正在协商,对一些办事部门的违约、扯皮、不作为,深感无奈:“这里的环境,和东部我们家乡真是不同……”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松桃政府的官方网站看到一则《关于解除与甘廷富(乙方)签订项目协议的公告》,似乎表明政府也在挑选企业:“我县与甘廷富(乙方)于2013年8月9日签订的《松桃浪莎袜业生产项目协议》及《松桃五金生产及加工项目合同》,因乙方甘廷富未履行合同约定的相关事宜,上述协议和合同自动解除。特此公告。”落款是“县人民政府 2013年9月22日”。一个月前的协议转眼已成废纸,背后博弈的剧烈令人遐想。

  水晶工业园:经济考量VS环境压力

  松桃县经济落后,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繁重,青山绿水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传统电解锰行业的一大痼疾,是涉锰企业的化工原料、电解锰企业锰渣堆放、重金属污染等难题;近年来招商引资进来的纺织业、印染业,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而最令当地人担忧的,是最新从浙江浦江引进的大规模的水晶玻璃加工产业。

  水晶玻璃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污染,主要有废水、固体废物、噪声、废气、粉尘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氧化铈(俗称抛光粉)和硫酸,现在世面上有很多棱角不明显的玻璃珠就是由硫酸抛出来的。生产原料还需要氢氟酸、硝酸、草酸、铅、镉等等,工业废水往往呈乳白色。在中国东部一些地方,老百姓闻水晶而色变:“喝进去的是清水,放出来的是‘奶水’,装进口袋的是钞票,留给百姓的是废土。 ”

  中国的水晶之乡是浙江浦江,水晶成为当地经济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但1万多家水晶加工厂点,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自从水塘附近办了两家水晶加工点,去年还能用来洗菜的家门口清水塘变成了污水塘,水塘就不能洗菜,到后来连水塘里的鱼、虾也都死光了。池塘里流的都是乳白色的废水,池塘边也堆满了水晶废渣、废料。 ”这是浦江百姓给水晶加工厂的评价。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浙江采访期间,曾对水晶污染的后果“耳濡目染”:大片良田被毁,空气中满布刺鼻的臭味,就是田里庄稼的叶子上,也是厚厚的水晶粉尘,根本无法存活。而且切割、抛光产生的噪音很大,严重影响村民正常生活。

  当地政协委员进行调查结果后呼吁,如果水晶玻璃加工业无限制地任其发展,长期横流的“奶水”、毒水必将把浦江的水源和土地污染殆尽。 “江河滚滚无水喝,家有千顷无粮吃”的悲惨日子迟早会来临。

  首当其冲的是水污染:浦江县的山山水水,溪流水沟到处都有水晶工业的普通废水、酸性废水、含重金属废水、氢氟酸、硝酸、硫酸、草酸、铅、镉、氧化铈(抛光粉)污染,很多饮用水源、鱼塘、农田、农作物遭殃。

  其次是空气污染。 “水晶工业废气随意排放。浦阳镇的空气中灰尘很浓,家庭桌面1—2天就积了一层灰尘。”根据金华市环保测定报告,水晶工业产生的废气、粉尘,涂彩有机废气、酸雾粉尘,导致浦江县的空气质量是最差的。而根据一份民间环保组织的调查,浦江县患癌病人占浙江省肿瘤医院住院病人的30%之多。

  浦江县有水晶加工企业15449户,其中无证(照)水晶加工户9383户,让当地背上了沉重的环保压力:2011年,浦江县因交接断面考核不合格,被浙江省政府罚款200万元,同时实行“区域限批”。

  浦江开始了大规模的浦阳江水环境整治行动:2013年4月29日发布《关于清理整顿无照经营水晶加工户的通告》;5月7日,浦江县水晶产业提升暨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发出通告,要求所有无证经营的水晶加工户必须于7月1日前自行关停,逾期不关停的将采取停电、拆表、查封、扣押等强制执行措施。截至6月30日,组织取缔无证(照)水晶加工户的“金色阳光”行动7次,共取缔无证加工户9383户;组织开展针对有证水晶加工户的“清水治污和消防安全零点行动”9次,共关停存在违法排污行为和安全隐患的水晶加工户1700多户,移送公安机关200多人,其中治安拘留120多人、刑事拘留4人。

  此举引发松桃人的不安,原本在浦江的水晶产业来了。

  根据松桃政府规划,松桃水晶产业园用地800亩,总投资5亿元,是集水晶工艺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展示交易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分三期建设。据初步预计,产业园建成后将容纳水晶加工机器1万台,实现年产值70亿元,解决3万人就业,年贡献税金达3.5亿元。

  政府官方网站说明了项目的因由:“松桃水晶产业园项目,是政府招商小分队前往浙江省浦江县招商引资考察、洽谈签署的重点项目。该项目的成功落地是承接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次成功之举,也将有利于丰富松桃工业产业布局,助推‘工业强县’之路”。

  当地工业主管部门负责人谈到水晶产业园时说,“为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我们要高水平规划、强力度推进、大手笔建设,努力把松桃水晶产业园打造成为工业项目建设新亮点、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

  水晶产业园也确实体现了 “松桃速度”:5月份引进,10月份投产。 2013年10月1日,松桃水晶产业园水晶加工户正式投入生产。据悉,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来松桃考察水晶产业客商1000余人次,与162户水晶加工户签订合同,运抵水晶加工设备495套,其中完成设备安装345套,并有217套设备调试完毕进入生产阶段。预计到2013年年底,将有1000余套水晶加工设备投入生产,年内贡献工业产值将达1.8余亿元。预计2016年,全县水晶产业实现产值8亿元以上。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松桃水晶产业园看到,有些厂房还在建设中,但有些生产车间,已经有工人们在打磨成品或加工水晶灯饰。

  对于如何解决污染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得到的说法是:水晶产业园项目规划建设已打破浦江传统的零散生产加工、随意排放等模式,采取集中建设、集中管理、集中处理的生产加工模式,真正做到零排放、零污染。

  水晶工厂的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他们有专门的环保措施解决污染问题。但在厂区,记者只是见到一个蓄水池,从车间流出的乳白色的水注入,并没有看到其他设备。

  当地的老百姓却对中国经济时报道出了他们的担忧:“水晶污染这么重,浙江整治了,转到我们这里。我们松江的水流量比浦阳江的要小得多,废水排进去会不会遭殃? ”

  松桃县环保局长在工作汇报中说,锰污染的综合整治和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的任务依然艰巨:2012年共接到环境污染投诉43件,局长亲自到企业、农村30多次,如2012年金泰公司偷排事件发生,组织执法人员对松桃20家涉锰企业检查过200余次,雨季突击性检查和夜查30余次,查处违法排污企业4家。对松桃境内涉锰企业的铬、锰渣库容量、矿山尾矿库使用年限建立了档案。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松桃采访时,看到的一份环境测评公示,正在公开征求当地居民对环境影响的意见:位于松桃县城西南的水银厂汞矿田于上世纪80年代停采至今,2009年9月松桃弘福矿业有限公司竞得该矿田的采矿权,计划年开采矿石2万吨,年选矿5万吨,年生产金属汞50吨。针对地下开采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污染、固体废物防治都提出了对策,生活垃圾,厂区采取集中收集,运往垃圾填埋场处置。

  “今后对环境指标的考核将越来越严。”当地一位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即便富余了,但如果青山绿水没了,天天这病那病,有什么意义? ”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3635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