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 抑制消费需求作用已显

发布时间:2013-9-5 10:39: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 【字体: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孙志燕

  孙志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中长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研究。

  本报记者 吕红星

  据媒体报道,国资委于8月15日至10月31日开展2013年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职工薪酬调查工作,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收入分配调控的基础工作,提高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收入分配调控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和精准化水平”。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职工平均工资数据显示,我国工资水平的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岗位差距仍然存在,有的表现还比较突出。数据显示,2012年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仅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61.5%,年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行业(89743元)是年平均工资最低的农林牧渔业(22687元)的3.96倍。

  2013年5月24日,国务院批转发布了《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到要出台收入分配改革实施细则。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结构调整。 “扩大内需”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实现平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解决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最为核心的是要有效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我国劳动报酬所占比重目前是什么情况?这种情况对宏观经济会造成哪些影响?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孙志燕。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态势?请简单介绍一下。

  孙志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尽管我国居民收入的绝对水平实现了显著增长,但是从近期国民收入分配的演变趋势来看,具有两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第一,劳动报酬所占的比重正呈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我们知道,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由劳动者报酬、资本报酬和政府收入构成。我国劳动报酬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1999年),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保持相对平稳上升的趋势。第二阶段(2000年—2009年),劳动报酬开始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至2009年,相关数据显示,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已由1999年的59.7%降至49%,大约下降了11个百分点,低于美国(56.4%)、英国(55.5%)、日本(53.4%)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低于美国1929年时的劳动报酬占比(49.7%)。即使经过再分配调节之后,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在近10年期间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

  第二,劳动报酬的增长低于同期资本报酬的增长速度。2009年,我国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为38.7%,比1992年上升了近12个百分点,但同期政府收入所占比重并未出现显著上升,而是略有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报酬的增长不仅快于GDP的增长,也快于劳动报酬的增长。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时报:如你所说,近年来劳动报酬所占比重正在持续下降,那你认为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对宏观经济会造成哪些影响?

  孙志燕: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劳动报酬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已经显现,有可能导致经济下行期延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导致消费需求比重降低。伴随着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的趋势,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占全社会总需求的比重出现快速下滑的趋势。数据显示,在1999—2009年期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总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由51.1%降至36.2%,累计下降了约15个百分点。国际劳动组织根据中国1978—2007年数据估算,中国劳动报酬比重每下降1个百分点,国内消费大约下降0.412个百分点。

  第二,有效需求下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和资本报酬增长出现了显著的不平衡,劳动报酬持续下降,导致总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首先,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在近期出现连续下降。 2013年 1—4月份累计平均价格同比下降5.42%。其中成品油、有色金属和化工产品跌幅较大,超过2个百分点,呈现明显下跌之势;黑色金属、原煤和机电产品次之,跌幅在1个到2个百分点之间。其次,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2012年制造业PMI均值为50.7%,低于历史均值2.1个百分点,低于2007年的最高点4.3个百分点,仅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最低点0.6个百分点。

  第三,居民收入相对水平的负增长使经济转型的难度加大。对于广大中低收入者而言,劳动报酬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在近10年间,我国劳动报酬占比快速下降,而资本报酬逐步上升。这就意味着掌握更多资本的高收入者将获得更多的国民财富,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将引发“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会进一步加大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难度。

  此外,劳动报酬水平的下降,导致中低收入阶层的家庭财富减少,进而造成其家庭成员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获得新技能和知识的机会降低,不仅自身难以通过技能水平的提升改善收入状况,也会影响国家整体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劳动与资本报酬的差距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增长成果分享的不平等,必然会导致劳资矛盾加剧、群体性事件增多、社会凝聚力减弱等情况发生。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国内对收入政策的调整存在一定的分歧。有观点认为低劳动成本是我国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提高劳动报酬水平会影响企业竞争力,影响经济复苏,并会进一步加剧就业压力。也有观点认为我国当前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劳动就业和土地资源等要素价格上涨压力大、金融风险加剧等困难,提高工资水平会进一步加重企业负担,影响经济转型。你如何看这些问题?

  孙志燕:我认为,正是由于居民收入增长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以及劳动报酬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才导致总需求相对不足,经济紧缩和衰退的风险加大。以“低工资”来维持的竞争优势,只能将我国的产业发展锁定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不利于经济创新转型。因此,目前应将“推动居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作为近期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优先政策选择。

  调整收入政策的建议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收入政策调整,你有哪些具体建议?

  孙志燕:第一,转变认识误区,加强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传统观点认为政府对国民收入的调节应重点在再分配领域,初次分配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但信息不对称、劳资双方谈判力量的悬殊以及制度的不完善都有可能造成市场失灵,出现“资强劳弱”、“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形成初次分配的 “不公平”。在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下降,资本报酬占比上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相对于劳动,资本处于强势地位这一现实。政府应扶弱抑强,着力加强自身在初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维护“起点上的分配公平”,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就业压力较大时,政府更应积极作为,防止劳动报酬出现螺旋式下降。

  第二,建立工资增长机制,确保工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合理的速度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通货紧缩引起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借助增加财政支出和信贷等政策来弥补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的不足,虽然在短期内能够缓解市场需求不足,但从长期来看,不仅难以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难题,还有可能诱导企业追逐短期利润最大化,金融资源过度从实体投资转向高风险的投机性投资领域,造成泡沫经济。因此,我认为解决我国当前消费不足、生产过剩、经济活动强度降低的问题,应首先稳定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可在综合考虑生活成本、社会保障、不同收入阶层的相对生活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与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挂钩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实际工资水平能够与经济增长趋于一致,并达到足以支持稳定消费的水平。

  第三,加强多种收入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扩大政策覆盖面。不同的政策工具,具有不同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对象,在调整收入政策时往往需要通盘考虑,发挥不同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如最低工资制度,是确保低收入劳动者自身和家庭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用于维持低收入群体正常的购买力、抵消不断减退的总需求最为有效的政策工具,但是对于非正规就业部门,执行最低工资政策难度较大,需要政府利用工作福利等政策工具,如降低低技能和低工资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缴费水平等,维持低工资收入者的购买力或防止其下降。

  第四,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完善之中,再加上市场经济存在着固有缺陷,收入政策往往难以落实。我们不能因此质疑收入政策改革的必要性,而应通过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保障政策的落实。如加快完善《劳动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等。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26232.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