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细问红利源头靠技术驱动提升“人口经济学”

发布时间:2013-9-3 9:42:00 来源:证券日报 浏览: 【字体:

  专家认为,并不简单是管理创新的红利和产业创新的红利,根本上还是技术创新红利

  “单独”家庭放开“二胎”的讨论和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议,其目的都是延续人口红利。然而,在总资源数量有限、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单纯从“量”的层面延续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并无太大好处,反倒是“质”的问题,应该得到重视。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看,他们依靠的主要是制度红利和技术红利。

  人口红利应从“量”转向“质”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预测中国人口红利或于2015年消失的新闻,再次引发社会对人口红利的广泛关注。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2012年末,我国大陆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人口首次下降。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人口红利不是人口结构的概念,而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这两年宏观经济发展降速已无可辩驳地说明,廉价劳动力资源已不会再源源不断地供给了。

  劳动力人口的减少首先冲击的便是如服装生产加工这样的人力密集型产业,失去了价格优势这一重要竞争力,部分工厂移址至东南亚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然而,放开“二胎”政策,人口红利就会回来吗?这些已经迁走的工厂,就会重新搬回中国吗?新生人口要继续扮演廉价劳动力吗?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佳鹏认为,如果“十二五”期间放开“单独二胎”,到205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14亿,人口数量仍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但因为新生儿数量增多,只会增加社会供养人口比例,不仅不会延长红利期,还会加速人口红利的消失。

  计划生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保持一个合理的生育水平,还要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调整和优化人口结构组成,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从“质”上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目前,制约我们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制度红利和技术红利,而不是所谓的人口红利减少。不合理和不公平的一些制度设计,比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以及落后的生产技术。

  从资金驱动转向技术驱动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看,他们依靠的主要是制度红利和技术红利。有了技术红利和制度红利,人口红利自然增加。除人口红例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认为,土地财政也不可长期为计,应寻求创新红利。至于创新红利,陈雨露认为,并不简单是管理创新的红利和产业创新的红利,根本上还是技术创新红利。

  然而,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冲动并未停止。有报道称,随着土地征收成本提高,近期多个地方政府酝酿上调基准地价。此举可能抬高未来土地出让底价,进而为地价上涨提供动力。近年来,随着土地征收和一级开发成本不断提高,各地已多次上调基准地价,部分城市上调幅度甚至超过50%。

  用技术创新化解产能过剩,正是经济发展需要完成的任务。

  近日,国务院印发《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国发〔2013〕29号),提出了船舶工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当前,我国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后期阶段,工业化尚未完成,还存在为过去技术革命“补课”的任务。

  国研中心报告指出,我国技术创新面临三重任务,在推进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的同时,必须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鉴于此,报告指出,应加强国家整体战略部署,引导各个方面以务实理性的态度对待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确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健全企业、区域创新的激励和倒逼机制,切实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形成合理分工,提升把握新机遇、驾驭大局的能力。

  至于在产业发展上,不应厚此薄彼,要正视和解决传统产业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产业和低附加值环节的改造,借助产业梯度转移推动价值链的合理布局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重点,完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推广机制,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促进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2565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