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地方GDP报花账误导宏观决策

发布时间:2013-8-2 10:33: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体:

  地方GDP报花账误导宏观决策GDP宏观决策水分

  鱼儿离不开水

  朱慧卿作(新华社发)

  最近,中央和地方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结果陆续公布,然而双方数据再度不匹配,30个省份GDP总额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总量多出3万亿元。专家指出,地方统计存在重复统计和注水现象。掺有“水分”的GDP数据将严重干扰宏观决策,对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后果。

  【 中央地方数据对不上 】

  目前,除青海省外,全国30个省份公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排名前21位省份公布的GDP数据,共计252823.68亿元,超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248009.2亿元总量。如果将30个省份的GDP数据相加,则超过全国总量31630.2亿元。

  中央与地方GDP“打架”已不是新鲜事。据了解,1985年开始,国家和地方分别核算GDP后,地方统计总额就一直高于国家统计。如,2009年时,各省份GDP之和超出全国总量2.68万亿元;而2012年地方GDP之和竟超出全国总量5.76万亿元之多。

  对此,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某些地方政府重复统计以及统计“注水”是导致数据不一的原因。沈明高认为这3万亿元的偏差基本在过去2%左右的正常范围之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是对地方虚高部分的纠偏。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挤掉水分和重复统计的“干货”。

  针对统计存在的“水分”问题,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司法部曾联合部署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活动,还曝光了一些地方政府干预企业统计数据的案例。从2012年2月18日起,全国70万家“三上”企业(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资质以上的建筑企业及限额以上的贸易和批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或国家认定的省级数据中心报送统计数据。

  【 政绩考核导致数字虚夸 】

  中央和地方GDP统计数据不一致,既有技术原因,也有地方政府领导为求政绩干预统计的成分。

  从技术层面看,中央和地方是分级核算GDP,国家统计局根据掌握的基础数据独立核算全国GDP,并非对地方GDP数据进行加权汇总。

  据专家介绍,首先是统计口径不同。国家层面的统计抽样系统相对独立,相对客观;其次,地方核算的样本是按照生产的最新产品来计算,产品的跨地区流动使得一地的最终产品成为其他地区的中间产品,这体现在GDP中会使得部分地方数据超过总体,这种差异属于合理范围。

  从人为层面看,各地考核官员政绩以GDP为主,造成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不得不采取造假、虚增、空报等手段给GDP注水。曾有报道说,某地一家企业一年生产还没开始,企业产值就已经被确定了,因为当地政府有指标要求。还有基层统计人员透露,他们“又不能说实话,又不能不说实话,只能尽量贴近实际,找理由来说明这个数字是可靠的,贴近实际的”。

  “政绩考量等局部利益出发而导致高报的冲动。”交通银行高级分析师唐建伟表示,地方数据虚高会产生经济过热的假象,从而得出应继续实行经济紧缩政策的误判。

  【 误导宏观决策危害大 】

  与实际情况不符的GDP数据出台后危害甚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王军认为,GDP数据是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如果地方数据存在水分会对经济政策决策带来一定干扰。如某地经济增速实际较慢,应当采取偏松的货币政策,但统计数据显示的GDP增速较快将导致政府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给地方经济带来不良后果。

  “常言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统计数据不能反映经济基本面会误导宏观决策”,中国国际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对本报记者说。

  有专家指出,如果宏观决策层采用了这一虚报的数据,必然会认为经济有望企稳回升,相应的经济政策也将以此错误判断为基础,再次做出错误决策,对今后经济发展危害很大。

  如何解决统计数据作假问题?徐洪才说,首先,要在决策时综合考虑各种经济变量,改进统计方法;其次,对故意弄虚作假的要严惩。

  专家还指出,修正官员政绩评价体系对保证GDP的客观公正尤为重要。在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中,GDP只应是其中一项指标,更重要的考核还应包括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民生福祉、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20054.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