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地方社科院推进新型智库建设需要顶“天”立“地”

发布时间:2013-7-24 10:40: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的日益复杂多变,智库在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同时对智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库建设面临多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我国地方社会科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在科研转型、智库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需要“吸空气”与“接地气”。 “吸空气”就是充分吸收理论前沿知识,做好知识更新和知识储备;“接地气”就是要深入实际,了解社情民意。
  陈明星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的新要求。最近,习近平总书记也作出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智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这对新时期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新命题。我国地方社会科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在科研转型、智库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总体上说,目前仍然处于科研转型的过程和对地方社科研究机构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之中,仍然处于新型智库建设的能力提升过程之中,仍然面临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等一系列问题。地方社会科学院要顺应新形势,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智库建设水平。
  加快推进智库建设时不我待
  领导重视与决策需求不断提高并存,社会需求扩大与智库同质化竞争加剧并存,对策研究共识与理论支撑、体制机制保障亟待强化。
  新型智库是相对于传统智库而言的,是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以服务科学决策为目的、以前瞻性研究为重点、以成果的实践对接效应为标准的研究机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的日益复杂多变,智库在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同时对智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库建设面临多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
  ——领导重视与决策需求不断提高并存
  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深层发酵,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浪潮的出现,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等等,都决定了地处内陆地区的河南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支撑。从这些年来的情况看,决策层对理论研究越来越重视,问计于专家、问计于智库的情形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非常普遍。但与此同时,决策层对理论研究的需求不仅仅反映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体现在决策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等诸多方面。所以,新型智库建设既面临着决策层需求不断增加的机遇,也面临着需求质量不断提高的挑战。
  ——社会需求扩大与智库同质化竞争加剧并存
  时至今日,我们常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其内涵和条件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是一种爬坡上坎、应对挑战、寻求突破的机遇,这种机遇期同时也是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其更多的不再是顺风顺水的一面,而是流急浪高的一面。能否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应对发展中出现的两难、三难乃至多难的问题,对智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不仅通常所言的国内社科界各路大军纷纷激流勇进,而且国外的研究机构也向我国智库界进军,智库同质化竞争呈加剧态势。
  ——对策研究共识与理论支撑、体制机制保障亟待强化
  自2004年中央三号文件提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来,地方社科院不断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思路,在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上已基本形成共识,在科研考核、职称评审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配套探索。但是从整体上说,整个学界的学术评价体系尚未充分反映对应用对策研究的评价,而且,“能力恐慌”、“本领恐慌”仍然是智库建设的主要制约。如何抢占理论前沿、实践一线,拓展对策研究的国际视野、学理支撑、实践基石,提高对策研究的洞察力、判断力、鉴别力和反应力,充分发挥决策咨询的参谋作用;如何强化对智库本身的研究,探索并遵循智库建设的规律、趋势;如何更好地统筹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从体制机制等各方面为智库建设提供更为坚实顺畅的运行保障,仍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加快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吸空气”与“接地气”,短期对策研究与长期战略研究,集体动力与个体积极性。
  ——“吸空气”与“接地气”
  “吸空气”与“接地气”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或者常说的“顶天立地”。 “吸空气”就是充分吸收理论前沿知识,做好知识更新和知识储备;“接地气”就是要深入实际,了解社情民意。充分“吸空气”,才能避免本领恐慌、知识恐慌,将理论学习转化为理论素养,进而转化为学术自觉;有效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要把“吸空气”与“接地气”相结合,在平时的调研中着力注意“面”与“点”的结合,既要从宏观的整体层面把握区域、产业或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趋势,还要以更为微观的视角对个体进行解剖和关注,二者结合才能全方位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短期对策研究与长期战略研究
  2004年中央三号文件给地方社科院的主要定位就是“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而应用对策研究的重点又是重大全局性战略问题研究和重大决策的理论支持即长期战略研究,但现实中可能承接的更多的是省委、省政府交办的临时性、突发性研究任务,即短期对策研究。长期战略研究需要长期跟踪,短期对策研究需要打“快仗”、打“遭遇战”,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关联,因为事实上,做好长期战略研究本身就是基于对短期某一具体现实问题的掌握和判断,而做好短期对策研究也离不开对宏观性长期战略的研判。所以,短期对策研究也需要长期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战略性应用对策研究的厚积薄发,需要更为宏大的视野,并有历史的纵深感;而长期战略研究也必须着眼特定的发展阶段,解决事关全局性、系统性的现实问题。总之,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拿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成果。
  ——集体动力与个体积极性
  2004年中央三号文件发布以来,地方社科院定位不断明晰,就科研转型和智库建设从整体上看已基本达成共识,在很多重大尤其是跨学科的重大应用对策研究中,已基本形成团队协作攻关的机制。建设新型智库,需要进一步强化在充分发挥个体积极性基础之上的集体动力,为此,需要统筹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统筹应用研究中的决策服务和咨询服务等各项具体任务。虽然根据轻重缓急有所侧重,但需兼顾不易短期内出成果、不易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明显的研究,以及事关全局的中长期前瞻预测性和基础性研究,并据此统筹科研力量和科研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同时,在科研成果评价上,要科学评估个人在集体项目中的作用和贡献,尊重、支持个人的合理研究方向,并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支持,形成“十年磨一剑”的配套支持机制。
  在加快推进新型智库建设中有所作为
  推动科研发展方式转变,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完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和建设。
  在进一步推进科研转型、加快建设新型智库的过程中,需要立足自身岗位,加强谋划,完善服务,在加快推进新型智库建设中有所作为。
  ——推动科研发展方式转变
  适应新型智库建设的需要,积极转变科研发展方式,加快科研转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中心,对全省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专项调查研究,定期召开应用对策联席会或科研动态分析会,追踪理论最新动态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交流重大调研课题的进展情况和信息,分析和梳理应用对策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大力整合科研项目和科研力量,统筹科研布局,避免重复劳动。在完善各类课题管理的基础上,以课题的组织、部署、协调、管理、检查和服务为核心,强化课题的质量保证,加强与学术活动、基层调研、学科建设、科研考核等环节的衔接,强化课题跟踪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注重选题的连续性和关联性,力求把课题研究透彻,确保课题研究真正见实效、出精品。加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研管理与服务的效率。
  ——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积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建立健全与党委、政府的联络沟通机制,完善成果报送反馈制度,通过《领导参阅》、《呈阅件》等渠道和各种形式,及时呈送最新的调研报告、对策建议等研究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咨询服务。打造多渠道的成果发布机制,根据研究成果的不同性质,通过成果发布、理论研讨、专题论证、学术报告、科普活动、媒介宣传等不同形式对外传播,拓宽转化渠道,确保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不断扩大智库品牌效应。
  ——完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导向,要着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为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正能量导向。进一步探索统筹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成果评价办法,积极营造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评价机制。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在多年科研工作中积累起来的一些比较成熟的政策措施和办法,以文件、规定、管理办法等形式加以规范,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政策,为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调动科研人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优化学科布局和建设
  学科是科研成果和人才成长的纽带,学科建设是新型智库建设的基础,要适应形势需要,在总结重点学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特色学科和优长学科,加大新兴、交叉学科扶持力度。进一步规范学科管理,增强规划性,使之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形成智库建设的强劲合力;增强主动性,加强日常管理,强化检查考核;增强针对性,遵循科研规律和学科建设规律,兼顾学科间的区别,适当实行差异化管理,完善学科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建设学术梯队,加大学术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扶持力度,加大青年科研人员培养力度,以学科建设带动研究方向,彰显学术特色和优势,强化团队攻关,在打造新型智库品牌的同时,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学派”。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117202.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