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避免竞争性贬值”不代表不贬值

发布时间:2013-7-18 4:17: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近日结束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果中,中美双方共同承诺“避免货币竞争性贬值”。在美元升值周期背景下,这一承诺的主要含义是中方承诺“避免人民币竞争性贬值”。
    笔者第一次听闻中方这一说法是在6月初。6月初,成立于1978年的致力于各国中央银行间坦诚交流的G30(三十人小组)会议在上海召开。该会议是不对外报道具体讨论内容的,但流传出来的说法是,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这次会议上表示:我们不会让人民币出现竞争性贬值,中国不会通过竞争性的货币贬值来提升自己国内的竞争力。
    “竞争性货币贬值”的说法,首先来自G8会议。2009年7月G8会议声明称,各国领导人同意“尽量不采取竞争性的本国货币贬值措施”。2012年底日本推出“超量化宽松政策”,推动日元竞争性货币贬值,引来国际舆论的很多声讨。
    何谓竞争性货币贬值?
    这一概念并不清晰。如果把一个货币的贬值行为分为“竞争性贬值”和“非竞争性贬值”,按笔者的理解,“竞争性贬值”应是政策推动的贬值,“非竞争性贬值”可以更多称为非政策推动型贬值,或者说市场力量推动的贬值。
    “中方承诺避免人民币竞争性贬值”,应该避免陷入“中方承诺避免人民币贬值”的误区。也就是说,如果市场力量认为人民币(对美元)应贬值,货币当局应该顺应市场力量,这种人民币贬值不属于“竞争性贬值”。
    2008年危机之后美联储先后推出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并导致美元在2009~2010年间大幅贬值,当时大量国际资本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巴西财政部部长曾批评美联储的货币贬值行为。可以说,当时的美元汇率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贬值”意味。2012年底至2013年,日本央行推动超量化宽松,并推动日元汇率大幅贬值,则是有代表性的“竞争性贬值”。
    可见,“竞争性货币贬值”往往和量化宽松或一些央行的宽松政策相关,央行的货币宽松通常都会推动汇率贬值。
    很显然,中国央行当前所执行的是稳健型甚至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取向,6月份“钱慌”事件即是代表。在这种环境面前,中国央行是不具备通过宽松政策去推动人民币汇率贬值,也就是竞争性贬值的条件的。
    货币汇率是两只货币的比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仅是由人民币决定,还由美元决定。美元对人民币升值的含义,即是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因此,在当前中国央行的政策取向之下,在当前美元升值背景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不属于“竞争性贬值”。
    今年6月,众多新兴市场货币如印度、土耳其、南非、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国货币均对美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这些货币的贬值行为,显然不是“竞争性贬值”,而是“市场性贬值”。
    因此,市场对中方承诺“避免人民币竞争性贬值”,不应绝对性解读为“避免人民币贬值”。
    对于人民币汇率来说,也不应陷入所承诺的“避免人民币竞争性贬值”的窠臼,而不认可市场推动的“人民币贬值”。
    在此笔者想重复一下2008年9月~2009年3月的市场叙事。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我国出口连续12个月同比萎缩。这期间市场人民币升值预期逆转,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NDF市场一年期贬值幅度曾高达8%。但人民币维持了对美元汇率的实质固定汇率,结果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显然,这期间,人民币通过行政性、政策性手段,强势维持了升值态势。
    韩元则是市场化的典型。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美元指数约升值23%,但同期韩元兑美元贬值幅度高达36%。这导致韩元有效汇率迅速贬值,维护了韩国出口部门的竞争力。而且,在国际市场看来,这并不是“竞争性贬值”。
    在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政策背景下,美元汇率进入中期升值通道,新兴市场货币目前总体对美元态势趋贬,这并不是新兴市场的“竞争性贬值”行为,实际上印度、印尼、巴西等国已在担心和避免其货币的贬值,人民币NDF市场也再度出现贬值预期。在这种市场背景下,中国央行应避免陷入“避免竞争性贬值”的误区,通过放宽波幅、减少干预,允许人民币汇率“市场性贬值”的发生。(作者系本报编委)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115106.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