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央行独立性至关重要
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春:加强央行独立性至关重要
央行货币政策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中国的货币政策有时变化太快,容易大起大落,需要更具长期性、稳定性和前瞻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张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坦言。
在张春看来,经济增长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关注的因素不失为一个趋势,但控制长期通胀的重要性仍应是全球央行的职责和共识。
第一财经日报:央行独立性如何增加?如何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加强央行灵活性?
张春:我个人觉得,中国的货币政策有时变化得太快,容易大起大落,总体来说缺乏一个长期看相对比较稳定的政策,因为中国整体的经济并不是那么糟,不是稍有回落就要放宽政策,货币政策有时会有一些来自舆论和市场的“被动”因素,但不应过于受到短期因素干扰,而应有更加主动的、长期的目标,具有一定前瞻性。
这与央行独立性也有关系,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后,2009年一下子进行那么大规模投资,给经济留下不少后遗症。央行要“淡定”,要有更加长远的目标。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日报:去年底以来,美联储公开将货币政策挂钩失业率,而英国央行也提出货币政策挂钩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在你看来,全球范围内央行货币政策盯住通胀的范式是否正在发生实质性改变?
张春:央行货币政策更多挂钩经济增长很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以前德国一直是不赞成的,至少在加入欧盟前,它们的主要目标是货币稳定、物价稳定,因为德国有非常惨痛的通胀史,所以会更偏向于控制通胀,宁可经济增长慢一点。中国央行应该会在货币稳定和经济增长这两者间进行平衡;但如果过于偏重经济增长,通胀确实容易失控。
归根结底还是央行独立性的问题,如果央行不独立,一定是会偏重经济增长的,因为政府更倾向于增长数据。我认为减少经济增长的波动可以作为央行的目标之一,但不能过于关注;经济波动是短期问题,通胀是长期问题,通胀控制不好对长期经济增长也会产生很大坏处,所以控制通胀的重要性是全世界的共识。
日报:在你看来,如何评估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上的选择?你如何评价2013年中国货币政策趋势?
张春:央行货币政策应该更加具有长期性和前瞻性。比如今年央行迟迟没有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应是对通胀率还有疑虑,所以短期调整就不使用长期工具,否则一旦经济回升和通胀率提高,还是要重新上调,对市场影响较大。去年底以来,中国经济基本已经处于底部,如果美国经济快速复苏,中国经济热起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所以放松流动性需要谨慎。
日报:危机之后,央行职责被拓宽到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层面,央行应如何在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之间寻求中立和平衡?央行与政府应该加强合作,还是保持完全独立?
张春:危机后全世界央行的目标拓展为: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系统稳定这三大目标。怎么实现和平衡这三大目标,是靠央行全部承担,还是将它们分给不同的政府部门?在全世界都还是悬而未决、很有争议的问题。我个人的倾向是:如果有独立和专业的央行的话,三大目标应由央行来平衡。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逐渐给予央行一定的独立性,这应是中国金融经济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日报: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看到各国央行推出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日益加大,你会否担心新一轮“货币战争”的到来?
张春:如果美国经济如大多数人预期那样,在今后一年内开始快速复苏,那么“货币战争”的可能性不大。我觉得货币战争这个词不太确切,可能是媒体喜欢用夸大一点的词汇。战争一般是比较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但现代经济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货币冲突不是零和博弈,既有冲突也有合作。可能叫做“货币博弈”比较合适。
央行货币政策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中国的货币政策有时变化太快,容易大起大落,需要更具长期性、稳定性和前瞻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张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坦言。
在张春看来,经济增长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关注的因素不失为一个趋势,但控制长期通胀的重要性仍应是全球央行的职责和共识。
第一财经日报:央行独立性如何增加?如何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加强央行灵活性?
张春:我个人觉得,中国的货币政策有时变化得太快,容易大起大落,总体来说缺乏一个长期看相对比较稳定的政策,因为中国整体的经济并不是那么糟,不是稍有回落就要放宽政策,货币政策有时会有一些来自舆论和市场的“被动”因素,但不应过于受到短期因素干扰,而应有更加主动的、长期的目标,具有一定前瞻性。
这与央行独立性也有关系,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后,2009年一下子进行那么大规模投资,给经济留下不少后遗症。央行要“淡定”,要有更加长远的目标。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日报:去年底以来,美联储公开将货币政策挂钩失业率,而英国央行也提出货币政策挂钩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在你看来,全球范围内央行货币政策盯住通胀的范式是否正在发生实质性改变?
张春:央行货币政策更多挂钩经济增长很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以前德国一直是不赞成的,至少在加入欧盟前,它们的主要目标是货币稳定、物价稳定,因为德国有非常惨痛的通胀史,所以会更偏向于控制通胀,宁可经济增长慢一点。中国央行应该会在货币稳定和经济增长这两者间进行平衡;但如果过于偏重经济增长,通胀确实容易失控。
归根结底还是央行独立性的问题,如果央行不独立,一定是会偏重经济增长的,因为政府更倾向于增长数据。我认为减少经济增长的波动可以作为央行的目标之一,但不能过于关注;经济波动是短期问题,通胀是长期问题,通胀控制不好对长期经济增长也会产生很大坏处,所以控制通胀的重要性是全世界的共识。
日报:在你看来,如何评估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上的选择?你如何评价2013年中国货币政策趋势?
张春:央行货币政策应该更加具有长期性和前瞻性。比如今年央行迟迟没有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应是对通胀率还有疑虑,所以短期调整就不使用长期工具,否则一旦经济回升和通胀率提高,还是要重新上调,对市场影响较大。去年底以来,中国经济基本已经处于底部,如果美国经济快速复苏,中国经济热起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所以放松流动性需要谨慎。
日报:危机之后,央行职责被拓宽到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层面,央行应如何在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之间寻求中立和平衡?央行与政府应该加强合作,还是保持完全独立?
张春:危机后全世界央行的目标拓展为: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系统稳定这三大目标。怎么实现和平衡这三大目标,是靠央行全部承担,还是将它们分给不同的政府部门?在全世界都还是悬而未决、很有争议的问题。我个人的倾向是:如果有独立和专业的央行的话,三大目标应由央行来平衡。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逐渐给予央行一定的独立性,这应是中国金融经济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日报: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看到各国央行推出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日益加大,你会否担心新一轮“货币战争”的到来?
张春:如果美国经济如大多数人预期那样,在今后一年内开始快速复苏,那么“货币战争”的可能性不大。我觉得货币战争这个词不太确切,可能是媒体喜欢用夸大一点的词汇。战争一般是比较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但现代经济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货币冲突不是零和博弈,既有冲突也有合作。可能叫做“货币博弈”比较合适。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11237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副部级官员王素毅落马背后 巴彦淖尔土地乱象余波未平
下一篇:一份不合理的GDP数据地方“力压”全国差额年均增万亿
·利率优惠减少 大量买家推迟购2013.07.09
·刚需盘恃房以待“存款验资”渐成风气2013.07.10
·贾卧龙CPI创新高 房产短期理财是首选2013.07.10
·房租持续快涨怎么办 ?2013.07.10
·内地企业仍是港IPO增长主力2013.07.10
·重庆银行拟借香港IPO筹资约10亿美元201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