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近期货币政策应平衡稳增长和控风险

发布时间:2013-7-1 9:23: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近期货币政策应平衡稳增长和控风险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

   赵海娟

  在我国经济增速趋缓的背景下,近日金融市场爆发的“钱荒”闹得人心惶惶:人们不仅担忧银行业爆发系统性风险,更担心实体经济受此拖累进一步走弱。

  针对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日前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2013年省区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作专题发言,并在会议间隙,就“钱荒”问题和近期我国货币政策取向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专访。

  张承惠认为,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凸显三大矛盾,反映了我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内在矛盾和摩擦的加剧;银行“钱荒”是结构性流动性紧张,引发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很小,同时对实体经济会产生影响,但若7月中旬以后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回落则影响程度有限;近期我国货币政策不宜全面放松,应在稳增长和控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金融领域凸显三大矛盾

  “今年在我国金融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集中表现在三大矛盾:货币快速扩张但实体经济持续走弱;社会流动性宽松但银行流动性紧张;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快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未缓解。”张承惠说。

  其一,货币快速扩张但实体经济持续走弱。

  数据显示,1—4月,M1、M2增速快速上升,5月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5月M2同比增速15.8%,比上个月和上年同期分别减少0.3和增加2.6个百分点,超过目标值2.8个点;M1同比增速11.3%,比上个月和上年同期分别减少0.6和增加7.8个百分点。1—5月社会融资规模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2万亿元。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1.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424亿元。

  但同时,5月实体经济主要指标除PMI略有反弹以外,其他指标并未出现向好趋势,反而警示经济下行风险。消费、工业生产、投资低迷;出口数据回归真实后接近零增长;PPI连续15个月出现负增长;“克强指数”由去年12月的7.77降为4.02。

  去年四季度以来全社会的流动性大幅攀升,但为什么实体经济并未得到明显提振?

  对此,张承惠认为,主要原因是经营环境恶化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下降,1—5月新增贷款中企业贷款占比大幅下降;部分资金进入产能过剩行业无法拉动消费和投资;资金被用于早期贷款的还本付息;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其二,社会流动性宽松但银行流动性紧张。

  资料显示,进入6月以后,货币市场利率快速攀升。隔夜拆借利率从5月15日的2.244%上升到20日的13.444%,7天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从2.767%上升至11%,显示银行流动性极度紧张。

  据张承惠介绍,我国自推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以来,利率曾有五次大幅上升,此次幅度最大。

  对于近期银行间流动性急剧收紧,张承惠认为是由短期因素和中长期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据她分析,短期因素主要包括:接近银行半年报时点对资金需求较大,银行惜借;监管部门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增补准备金)和跨境套利交易监管(补充外汇头寸),导致各家银行需要增加资金头寸以满足合规要求;银行债务违约传闻导致市场紧张。其中长期因素主要有:银行对流动性盲目乐观,对有关因素估计不足,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同业批发业务增长过快;贷款增加过猛等。

  “不论是短期因素,还是中长期因素,其实背后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我国商业银行缺少风险意识,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张承惠说。

  其三,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快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未缓解。

  “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融资环境总体上比去年略有宽松。”张承惠介绍说,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3月份非金融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65%,比年初下降0.19个百分点。但是由于我国全社会融资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已下降到50%左右,所以尽管一季度信贷平均利率水平略有下降,但非信贷领域资金“空转”造成的资本成本高企是中小企业融资贵的重要原因。

  据张承惠分析,现在很多大企业即便获得了贷款,往往也不用于投资主业,而去购买一些高回报的理财产品,最终这个理财产品会把资金成本高价转嫁给中小企业;银行也通过种种方式变相提高利率水平,比如票据、附加存款条件等;银行目前大量增加同业交易,实际上也提高了实体经济的利率水平。

  张承惠认为,以上金融领域的三个矛盾现象集中反映了我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内在矛盾和摩擦的加剧,也反映出我国金融体系还不能适应经济转型以及经济由一个高速增长期转向中速增长期所带来的一些宏观环境变化。

  流动性结构性紧张,“钱荒”风险有限

  针对当前舆论焦点问题“钱荒”,张承惠表示,这不是货币政策收紧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几年银行随心所欲扩张业务规模的结果。

  数据显示,2012年,一些中小银行同业借入资金业务量增长100%以上,大银行同业借出业务量相应大幅增长。今年一季度金融同业资产为32万亿元,占总资产比重23%,同比增长28%,高出非同业资产增速12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反映出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上不审慎、在流动性管理方面不认真的现实状况,风险暴露是早晚的事。”张承惠说。

  此外,对于“钱荒”可能带来的风险,张承惠表示,此次“钱荒”是结构性流动性紧张,不是流动性全面紧张,引发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很小。

  对于实体经济,张承惠认为,“钱荒”会对其产生影响,但若7月中旬以后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回落,则影响程度有限。她给出的理由是:现在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进入实体经济的并不多。而票据贴现利率是实体经济要直接承受的资金成本,但目前来看,虽然其随着同业拆借利率上升而上升但未超过2011年高点。

  张承惠分析说,“钱荒”对金融市场主要有两个可能的传染渠道:一是,基金公司的短期货币市场产品大规模赎回引发基金公司抛售股票、债券,从而引起股价下跌、债券收益率上升、债券发行困难,还有部分小型金融机构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二是,“钱荒”影响票据市场和理财市场,商业银行收缩表外资产和票据融资。

  “但‘钱荒’并不一定是个坏事情,因为通过它可以挤压过去形成的泡沫、降低金融机构杠杆率,提前释放金融风险。积聚的风险释放后将扩大政策空间。” 张承惠说。

  近期货币政策不宜全面放松

  金融市场爆发“钱荒”后,由于担心流动性断裂引发金融市场震荡和向实体经济传导,要求中央银行出手的呼声强烈。

  但张承惠认为,如果近期央行匆忙释放流动性的话,虽然对缓解“钱荒”有一定作用,但副作用也会很大。

  张承惠表示,当前中国经济下行,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以结构性因素为主。当前我国存在的两大结构性问题,会导致扩张性政策难以促使资金更多进入实体经济。

  “一是信贷资源错配。大型企业能获得低利率资金,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不是由于效率差异导致,也不完全是风险差异造成,而是金融结构有问题。二是产业结构失衡,产能过剩,导致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和扩大再生产能力降低。”张承惠认为,在两个结构性问题还没有解决之前,一味地注入资金,对实体经济影响不但有限,而且还有副作用,会助长资金自我循环和旧金融模式延续,使结构调整半途而废,金融风险进一步积聚。

  对于近期货币政策取向,张承惠认为应该是在稳增长和控风险之间取得平衡。首先,应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除非市场严重恶化,一般不会有方向性改变。其次,对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应更多地采用“点动”措施。既不坐视市场崩溃,也不全面放松。同时,要采取盘活存量资金的政策措施。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10924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