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新一轮城镇化亟须节约集约用地贯彻落实

发布时间:2013-6-27 10:04: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记者观察

  随着国家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将以新型城镇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要求的明确,城镇化由“量”向“质”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尽快将节约集约用地模式予以贯彻和落实。

  本报记者 李海楠

  6月25日是第23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自国务院于1991年确定每年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纪念日为全国土地日以来,一年一定的宣传主题一直不断向公众传递着国家深入宣传贯彻《土地管理法》,坚定不移实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的信息。

  对比往年宣传主题,不难发现,自集约用地概念于1998年首次提出至今的15年间,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宣传口号先后出现6次之多,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土地利用距离真正的节约集约用地要求还有距离。

  所谓节约集约用地,其实质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即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想方设法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一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土地作为发展过程中必备的基础要素,在持续发挥支撑作用的同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在工业化加速发展带动城镇化起步并实现赶超式发展的过程中,各方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长期存在的对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模式也在不断侵蚀珍贵的土地资源。

  与此同时,我国多山地、少平原的土地结构和较大的人口基数及持续增长的人口规模,也在时刻警示我国土地资源濒临红线。就此,为优先确保国家耕地规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早已明确了18亿亩耕地红线。据2011年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截至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照此推算,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

  与之相呼应,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却早早占据了世界首位。2006年,时任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文甲公开介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约24万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已达130多平方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2004年全国村庄建设用地2.48亿亩,按当年农业人口计算,人均村庄用地218平方米,高出国家定额最高值(人均150平方米)45.3%。而包括郊区在内,纽约人均占地也仅为112.5平方米。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此骄人的数字并未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当时,一个生动的例子恰好说明了问题。以香港为例,按当时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130多平方米计算,相当于把香港现有人口布置在800平方公里土地上,其道路、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流、物流的里程都将增加四倍,香港保护下来的绿水、青山和田野将由占土地总面积的80%多下降到约20%。

  实际上,导致高企的城市人均建设用地的背后原因,正是地方政府追求城镇化速度和规模,大量占用平原地区建设城市所致。正因如此,当时十分普遍的 “平地建城植树,基本农田上山”这一奇怪现象才广受诟病。

  可见,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我国部分城镇规模过度扩张,致使土地资源利用粗放浪费现象十分突出,解决早已刻不容缓。当前,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方向的同时,节约集约用地更被重新摆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值得强调的是,当前来看,各界对我国存在粗放利用土地的主要表现形成共识的有: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不足;二是建设规划用地和建设标准过宽亟待改善;三是大中小城市建设用地有待协调;四是工业用地占地普遍偏大;五是未利用及废弃土地较多;六是流失农村闲置宅基地较多等。

  此外,城镇扩张需求以及土地利用的粗放模式这对矛盾始终没能得到根本解决。为此,在土地合理利用方面,国家也已明确了全方位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健全农村宅基地买卖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政策方向。

  在记者看来,随着国家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将以新型城镇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要求的明确,城镇化由“量”向“质”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尽快将节约集约用地模式予以贯彻和落实。毕竟,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我国土地的综合合理利用,也事关我国能否在现有13亿人口规模和有限土地资源的现实条件下,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并通过新型城镇化逐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10803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