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钱荒”背后折射出的政策意向

发布时间:2013-6-25 10:21: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新华社记者 陈二厚 王宇 安蓓

  针对近期在银行间市场上演的“钱荒”现象,央行6月24日对外表示,当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央行提醒各金融机构要强化流动性管理,促进货币环境稳定。

  发端于5月下旬,在银行间市场持续近一个月的“钱荒”,吸引了各方的密切关注。分析人士认为,“钱荒”表象之下暴露出的是当前我国银行体系资金“空转”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是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政策意图。

  “钱荒”的最后推手

  6月20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一度飙升至30%,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拆借利率暴涨578个基点,升至13.44%,创出年内高点。

  “历史上只有四个时间段的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曾突破6%,但无论是上升的高度,还是持续时间的长度,都无法和这次相比。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说。

  经济学家研究发现,与以往历次银行体系资金紧张所不同,本轮“钱荒”很难找出一个主因。

  “这其中既有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异动的外部原因,也有金融机构疏于流动性管理的内部因素;既有外管局、银监会政策收紧和监管加强的偶发性因素,也有季末银行考核时点来临等周期性因素,可谓重重因素叠加所致。”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央行对流动性调控的新变化也让不少金融机构始料未及,它成为将“钱荒”推至顶点的最后一股力量。

  “都以为央行会通过逆回购甚至下调准备金率放松货币,因而在资金原本很紧张的情况下,一些银行还在6月上旬进行了超规模信贷投放,结果导致头寸的明显减少,无疑加剧了‘钱荒’现象。 ”连平说。

  “钱荒”背后的金融异化

  央行面对“钱荒”按兵不动的态度,最终指向的是银行间市场盛行的“资金空转”问题。

  事实上,中国的金融市场其实并不缺钱。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广义货币M2存量达104万亿元。

  “在中国这样一个储蓄率如此高的国家,银行居然缺钱,只能说这并不是总量上的‘钱荒’。”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郭田勇看来,中国的资金在总量上并不荒,“钱荒”是个结构性问题。

  “之所以出现银行缺钱现象,核心问题是越来越多的资金在‘空转’,并到了监管层不能容忍的程度。 ”金融专家赵庆明认为,今年以来,贷款投放量和社会融资规模都出现显著增长,但是经济反而不温不火,体现出实体经济明显缺血的状况。这表明相当数量的资金在金融机构间打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的大企业会将银行资金转向信托市场,以追求更高的回报,而信托资金在层层杠杆后又会大量进入到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市场。 ”在连平看来,这样的结果造成了资金价格越来越高,制造业领域融资越来越困难。

  “钱荒”现象的背后,折射的是金融的“异化”:原本是从金融业到制造业的信贷业务,在通过一系列加杠杆的金融运作后,变味为从金融业到金融业的资金业务;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变成了“钱生钱”的虚拟游戏;在银行体系到处蔓延的“钱荒”表象之下,是实体经济不断失血的恐慌。

  “钱荒”折射的政策意向

  专家指出,在本轮“钱荒”中,央行没出手救市,看似是一种消极行为,背后其实有着更为主动的战略性选择。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政策的主动调控,而不是等到泡沫破裂后的被动调整,将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也有利于改变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占用太多资金,挤压实体经济的状况。”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全球经济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随着美国经济的稳步回升,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脚步渐行渐近,全球经济去杠杆化过程开始加速,此时我国央行顶住压力“不放水”,传递出停止以货币扩张刺激经济的信号,虽没有迈出向金融机构救市的一步,但却迈出了向实体经济救赎的一步。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10733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