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社会热点话题 >> 浏览文章

境内游乱象为何屡禁不止?

发布时间:2016-5-19 14:43: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字体:
近些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乱象也不断出现,诸如此前受到舆论聚焦的“天价虾”事件、“天价鱼”事件、“十三陵黑导游辱骂游客”事件、导游大骂游客、强制游客消费、强行索要小费……每逢假期,这些问题都会备受社会关注。

  近些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乱象也不断出现,诸如此前受到舆论聚焦的“天价虾”事件、“天价鱼”事件、“十三陵黑导游辱骂游客”事件、导游大骂游客、强制游客消费、强行索要小费……每逢假期,这些问题都会备受社会关注。

  去年5月,一个“云南女导游嫌购物少大骂游客”的视频被大量转发,传播甚广。今年5月,云南导游威逼游客购物的现象仍然存在。宋梅没想到,媒体曾曝光的“恶导游”、强迫购物等旅游乱象全让自己遇上了。

  据法治周末报道,五一前后,宋梅报名旅行团出游。从河北保定出发,北京飞云南9日游,只需580元。宋梅知道,这是个购物团。

  “但是,当时燕赵国际旅行社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个购物团并不会强制性购物,合同里的自费项目,也不是强制性消费的。”宋梅说到这儿,宋梅很气愤。

  云南风光秀美,是旅游大省。

  近些年来,尽管云南地区的旅游乱象曾被屡次曝光,但是强迫购物、“恶导游”、“零负团费”的现象仍然存在。

  其实不止云南。包明刚(化名)是一家小型旅行社的独立经营者,已经在旅游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他告诉记者:“国内有三条旅游线路的‘负团费’问题很严重,港澳线、云南线和哈尔滨线,与此同时,这三条线上的购物问题也尤为突出。”

  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团费不够,用购物来补。包明刚奇怪,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很多游客都想不明白,还选择超低价格的旅游项目?也正是因为存在市场,这样不规范的“旅游产品”屡禁不绝,但同时,旅客对旅行社和导游的投诉却高居不下。

  其实,旅游市场的乱象,绝不仅仅只是强迫购物、零负团费等问题;乱象的责任方也绝不仅仅是被诟病最多的旅行社和导游。

  旅游市场的各供应环节,比如景区管理、门票价格、旅游宾馆、团餐饭店、导游执业等,在利益的配合和制衡中,早已形成了一个生态链条,在整个旅游业生态圈里,每个环节的生存都要遵循其在圈中相应的“潜规则”。

  “顶风”强迫购物

  从4月29日晚上抵达昆明,到5月2日宋梅因事脱团返回保定,4天里,她已经被强迫消费了近3000元。

  “报团时我想得是,旅行总是要购物的,并且又不是强制性购物……”宋梅说。

  宋梅的女儿告诉记者,宋梅平时就是个精打细算、很会过日子的人。“我当时也劝过她别报这个团,但是她不听,还是图便宜吧。”

  贪便宜不仅没让宋梅得到便宜,还给了她几日的惊吓。

  “刚到昆明的几天是一个约莫三四十岁的男导游带团。在大理一个玉石购物点,他强迫我们必须买东西,威胁说如果谁不买就拿开水烫谁。”宋梅说,还说谁不买就不能上车。

  “他把我们按照来的地区分了组,比如来自保定的一组,来自石家庄的一组等,到了店里,每组都有店员专门盯着,让我们必须买东西。上厕所都被盯着。我们不敢不买,没钱的最后借钱也要买。”宋梅说。

  “最后,我买了个1800元左右的玉镯子。但后来遇到一个在别处购买玉镯的人,和我买的镯子看起来差不多,却只要几百元。”宋梅说,导游也不让我们在别处买。

  “我们还被带到去了一个卖茶的地方,导游还是要强迫我们买。”宋梅说,“除了购物,我记得我们还交过不少于3次的项目费用,也是强迫购买的。”

  宋梅所在旅行团里的游客以女性居多,大多40多岁,有几位男士,也都是敢怒不敢言,只能小心嘀咕。

  其实景点玩得不错,吃住条件也都不错。宋梅介绍说,主要问题就在于第一个男导游逼我们购物,而且态度特别凶,也不让团里的游客拍他的照片;后面的导游态度好了一些。

  580元的团费,就连北京到云南的往返机票都无法覆盖,还可以玩9天?

  据包明刚介绍,导游接此类的团,多需要自掏腰包,向旅行社垫钱接团。许多导游的收入就是靠团员购物,商品价格越高,导游拿到的回扣就越多。所以,即使媒体多次曝光,相关政府监督部门多次出手规范治理,这位男导游仍敢“顶风作案”。

  “其实,这些超低价团很多都有些‘赌团’的性质。组团社以低价招揽游客后,发团给地接社,地接社甚至要付给组团社费用,也就是‘负地接’。地接社若想盈利,就需要通过促进旅行团购物和加自费项目来赚钱,但能不能赚出成本,就有‘赌’的性质了。”有至少3年带队旅游经验的业内人士张晨(化名)向法治周末记者如此介绍。

  严明(化名)在北京东南方向的郊区开了一家饭店,饭店主要做团餐接待旅游团,他也向记者证实,据他跟导游们的接触,很多导游都没有“保底工资”。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带团购物或增加自费游玩项目,拿“提成”。

  “举个例子,一个从四川到北京5日游的团,导游已经在4天内带团玩完了所有规定项目,他可能接下来会提议剩下一天去天津玩。这时候,大多数旅客都会同意自费去天津,不然不可能在宾馆待一天啊……”严明说。

  “贴心”消费其实是陷阱?

  旅游期间的消费陷阱,让游客们防不胜防。其实,导游带团去购物也有销售技巧。

  五一期间,王玮(化名)和家人从北京前往云南旅游,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游玩玉龙雪山前,导游向全团游客介绍登玉龙雪山可能会出现高原反应,建议游客在山下购买“氧气瓶”,100元一瓶。

  然而记者了解到,几乎同样的氧气瓶在四川黄龙风景区里的售价仅为15元,不过黄龙旅游线的导游推荐的并不是“氧气瓶”。

  四月下旬,夏薇(化名)参加旅行团,从成都出发去九寨沟、黄龙三日游。在乘坐大巴车赶往黄龙景区的途中,导游向全团游客介绍,黄龙景区海拔约3500米,一些游客可能会有高原反应,而且每年黄龙地区都有个别高原反应危及生命的案例,导游提醒游客们要做好预防措施。

  “导游跟我们说,以前有人会用氧气瓶,但是氧气用多了会有依赖。现在有一种新的比较好的预防高原反应的东西,就是氧水(品名:高原有氧包装饮用水)。一会儿到了一个服务点,会有人到车上售卖,100元一袋,大家可以自愿购买。”夏薇告诉记者,导游还特地告诉我们,红景天这种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需要提前一周左右服用,现在吃也是没用的。

  “没过一会儿,大巴车停下,上来一名穿白大褂的姑娘。又给大家简单介绍了一下高原反应,就开始给大家发氧水。我们全团30多个人,全都购买了这种氧水,后来我问坐在身边的几位游客,大家也都觉得没什么用,就是买个心理安慰。”夏薇说。

  “100元买包水,其实没必要。”夏薇发现,在黄龙景区,隔一段距离就会有吸氧屋,如果游客感觉不适,只需花一元就可以免费吸“一枕头”的氧气。并且,景区里,零散售卖水、零食和便携氧气瓶的服务点也较常见。“氧气瓶只要15元。”

  夏薇比宋梅幸运,她参加的旅行团并没有强制消费,但是其实购物项目并不少,不过,在开始预订行程时,夏薇并没有发现这一点。

  夏薇所参加的九寨沟、黄龙三日游的第3天,行程包括藏寨、特色风情街和古羌城。“我想到了这天的行程肯定会有购物,但没有想到全天都是购物。藏寨主要是卖银器,羌族博物馆主要是卖蚕丝被,而特色风情街完全就是条购物街,我们下大巴车就会发一张磁卡,买完东西都要刷这张磁卡。”

  张晨说,这张磁卡就会把你们团的购物信息记录下来,根据你们购物的数量,应该会给导游相应的提成。

  夏薇说:“导游还在车上特意主动说过,他只有每天固定的带团费,旅游法施行后,现在没有回扣可拿,所以我们买东西和他没什么关系。”不过,张晨并不相信这种说法。

  张晨认为这可能也是导游忽悠旅客购物的伎俩。“有的导游会很‘贴心’地告诉旅客,哪里哪里的东西不要买,假货多或者价格虚高。之后再为旅客建议,哪里的东西真的有地方特色,且品质有保证。”

  “这样,旅客不仅一面感激信任着导游,还会产生想要购买的心理。”张晨说。

  旅游中的购物陷阱非常多。“我带过一些私人订制的团,通常会劝他们,很多东西都别在景区购买,比如玉器、红珊瑚、名贵药材等,大多数人对这些物品的市场行情并不了解,也不是行家,很难辨认品质究竟如何。”张晨说。

  “很多人把东西买回家后,就要后悔,这时候想维权挽回损失就很难了。”张晨说。

  旅游乱象为何屡禁不止?

  据张家界在线报道,当前“黑导游”等旅游乱象之所以屡禁不止,这和相关部门执法不严有关。纠正当前旅游乱象,不仅需要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也要辅之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虽然有些地方已制定了相关法律,但因执法不严,仍导致一些旅游乱象的产生。各地通过旅游法规规范旅游市场、整治导游乱象,是一个好事。但立法上有招,还要考虑执法严不严的问题。

  黑导游等乱象之所以存在,这也与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不成熟有关。当前,无论是整个旅游市场管理,还是旅游市场本身发展水平以及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这些方面距离成熟阶段均尚需时日。“黑导游”等旅游乱象的存在是一个中国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并不断着手完善旅游体制。

  旅游乱象别总等闹大再治理

  据春城晚报报道,知错就改当然值得肯定,但也有必要指出,这似乎更像是出于对央视这块招牌的敬畏,而非对问题本身的反思。

  央视播出的《关于警惕旅游购物陷阱—如此“讲解员”》节目在网上广为流传,其中提及在大理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景区讲解员把游客引领到一个请香处,出高价请香。大理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对这个问题感到震惊与自责,将不按照规范讲解的两名当事讲解人员予以除名。

  说是“引领”,其实用“诱导”更合适,这种做法,跟朋友圈里流行的那种“不转不是中国人”一样,全是套路。一来,说到旅游消费欺诈,公众想到的主要是导游,没想到讲解员也干起了“推销员”的兼职,等你不知不觉走到请香处,碍于面子,不出点血怕是不行的。二来,它打的是一种心理战,类似于道德绑架。在寺庙这种地方,游客多少会有一种肃然起敬之感,烧香祈福似乎也顺理成章,殊不知这背后是一桩生意。说难听点,这种江湖骗术发生在寺庙,不仅侵害了消费者利益,也与宗教文化格格不入。

  讽刺的是,就在讲解员“诱导”游客请香处的对面,立着中国佛教协会的倡议,指出香火过度商业化不仅污染环境,也严重扭曲了佛教庄严宁静的形象。这大致可以说明,高价香乃至诱导游客消费的现象实际上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但相关方面的管理仍处在道德说教的层面,两者完全不对称。从现实情况看,一炷香30元,最少请三炷,此处若香火兴盛,可谓财源广进。在诱人的利益面前,佛教协会的倡议也就置之不顾了。

  央视报道之后,大理旅游集团迅速在其官方微博表态“高度重视”,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研究整改。知错就改当然值得肯定,但也有必要指出,这似乎更像是出于对央视这块招牌的敬畏,而非对问题本身的反思。从讲解员的熟练“业务”表现看,诱导游客烧高价香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会完全不知情?此前就没有游客投诉吗?要知道,央视的节目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如果不是足够突出和典型,也不可能在央视频道播出。那么在央视报道之前,监管在干什么?

  这个小算盘打得精:游客再怎么投诉,影响力终究有限,更何况很多景区都抱着一种“中国人那么多,宰一个是一个,管你下次来不来”的心理。但央视报道就不一样了,其负面形象会形成一种扩散效应,所以才会忙不迭地来“灭火”。因此,凡事都等“闹大”再来治理,其实已经暴露出管理上的严重不足。每一次“灭火”,难免造成对旅游形象的伤害。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ehuiredian/203335.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