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国制造业“魔咒”
曾经助力中国经济腾飞的加工制造业,在经历三十多年野蛮生长后,正在被全球竞争逐步摊薄利润;曾经的朝阳行业渐渐日暮西山;曾经摊大饼式铺大的生产制造摊子,如今不仅不能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反而成了阻滞企业转型发展的负担……在遭遇全球经济衰退时,中国加工制造业的脆弱性更是突现。未来,中国的制造业将何去何从?
谢德荪,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亚太中心主任、创新领域前沿学者。2004年以来,谢德荪在中国各地讲学,与中国政府及企业一直有着良好合作关系,基于对中国国情及企业发展脉络的了解,他在分析中国式问题时,常常一针见血,直陈要害。在《重新定义创新: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智造之道》一书中,他以自创的经济理论及模型,剖析了中国的创新基因及文化环境,提出以“源创新”激发“流创新”,以“两面市场”增补“单一市场”,以培养“市场生态体系”代替单链条式经营等一系列破局之法。
书中,将创新分为始创新、流创新、源创新。所谓始创新指如火药般的科学创新发明;流创新指在始创新的基础上,改进产品、优化流程,改善现有价值链的创新;而源创新指通过新理念推动人们日常生活或工作有新价值的活动。“源”寓意从无到有,但意义并不限于“从0到1”的无中生有,而是可以从0到1,再到百以致无限,持续发展,不断衍生,产生一种生态系统的创新。如果将汽车的发明看作是一项始创新,那么其外观、功能的不断优化,则为流创新。而为汽车产业的持续发育推广交通新理念,着手构建路桥系统、兴建加油站、建设汽车快餐厅、培养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等,可称为源创新。
始创新本身并不产生商业价值,而流创新是推动产品向商品转化,创造、提升市场价值的手段,源创新则是培育需求、引导风向、涵养市场,支持始创新和流创新的空间体系。没有全面的汽车产业体系的建立,汽车便永远只能是带轮子的玩具,无法长途驱驰,产生价值。
如果说流创新可以令企业在短期内保持竞争优势,小幅领先同业,这样的企业便陷入一种技术竞争、成本控制的角力赛,即使可以侥幸赢得行业领先地位,但这种小幅涡旋增长的曲线,总有一天会被新产品、新技术摊平甚至取代。比如柯达胶卷的没落,其失败并不在于产品质量和成本,也不是因为同业竞争,而是被一种基于全新生态的源创新所取代。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都在流创新的道路上奋力拼搏,但却囿于产品的生命周期率,后劲乏力,甚至陷入困境。
如果一家企业所有的盈利点,都在于企业对成本的控制;所有的销售收入都来自与同业者的价格竞争;企业的竞争力,都源于企业员工加班加点赶进度、拼工期的奉献精神,那么这个企业在信息时代的利润曲线,一定是先扬后抑。这也恰是那些曾经风光一时的中国加工制造企业,经历了十年起步、十年发展、十年辉煌而后逐渐没落的原因。假如中国企业不彻底告别这种传统的以“苛刻”自己换取利润、博取生存的方式,不仅中国制造业未来堪优,由此产生的连带社会问题、环境问题,都会套牢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在错误的方向上创新,是企业告别市场舞台的“最好”也是“最快”的方式。以错误的方式,引导市场经济航向,则是破坏市场环境的元凶。
书中,作者提到罗歇与梯若尔的“两面市场”,它是相对于传统“价值链模型”,即单面市场而言的概念,传统的企业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均属于单面的价值链模型,而两面市场模型是指那种能够联结购、销两种利益群体,在为他们提供增值服务时,自身获得成长的市场模型。笔者以为“两面市场”更类似于平台战略,它既可能是一种产品、也可能是一种中介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如阿里、新浪、百度这样的互联网企业才能在两面市场中左右逢源,那些以产品为媒,兼顾上下游产业利益,对购、销双方均有正向激励作用,能够形成正向反馈的生产制造企业,同样可圈可点,此中佼佼者如苹果。
正如作者所言,企业发展战略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从每个战役中不断建立和提炼特殊且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资源和能力。那些能够在变化的市场中,以源创新为支点,以流创新为手段,不断完善市场生态体系,具有敏锐市场感知力的企业,才能凭借生态优势,超越传统生产制造企业受产品寿命周期率影响的生死魔咒。
该书中有很多逆耳忠言,比如那些喜欢“高大上”概念的地方招商引资部门,在热捧新兴行业,跑步建设新兴产业园区的同时,也需做好市场调研、规划。一个产业园区发挥效益倍增效应的前提是,在园区内部形成一个完善的可以自我循环、自我修复、自我拓展的生态体系,而不是单纯同质化企业的汇聚。这也恰是很多地方政府打出再造硅谷口号,却也只能“东施效颦”的原因所在。同时作者提醒,政府引导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不能一味崇尚概念、迷信热门行业,如果很多城市一起上马同质项目,只会加剧区域间竞争,最终摊低整体行业利润。上述两种政府“调控病”,如今似乎正在许多城市发酵,在造成地方经济虚假繁荣假象的同时,也埋下未来发展乏力的隐患。
笔者以为,地方政府扶持地方经济发展,在“源创新”方面有更多资源优势,而政府的责任也恰恰在于培养良好的市场生态体系。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angyeguancha/20203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标签:破解中国制造业“魔咒”
上一篇: 城市公立医院改革需破“三重困境”
下一篇: 稳菜价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