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商业观察 >> 浏览文章

凋零与孕育:银行业困斗过冬

发布时间:2016-1-18 10:46:5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字体:
与其说是银行业过冬,不如说是中国产业经济进入了寒冬。而靠着是为企业生产运营提供金融支持来赚钱的银行业,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

  “现在贷款放不出去。”老张朝我摆摆手。

  老张是一家股份制银行分行的信贷管理部总经理。

  即便明知多放中小企业贷款是讨监管部门欢喜的,但老张仍只追求账面上完成“两个不低于”指标即可,并不愿多放。而恰恰是那些被三令五声喊了好几年“要防范风险、要控制比例”的地方政府平台融资类、房地产类、大型集团企业类贷款,成了老张在行业寒冬维持信贷规模的投靠。

  几年前,中小、小微企业贷款曾是老张所在银行的一张战略名片,但去年以来,“交易型银行”等一系列战略已经成为了这家银行的新投靠,大家默契地再不提及旧战略。在老张看来,不良爆发远未到顶,而中小企业贷款已然是重灾区。

  “再不多做点贷款出来,薪水连还房贷、车贷都快不够了;多做点贷款倒是不难,但一年后如期收回就有点难。”小周开始苦笑:“万一收不回来,绩效倒扣更没钱了不说,搞不好还要就地免职负责清收。”

  小周是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的支行行助。

  小周说他两年前的年总薪酬税前已踏入百万级,但如今,因为他作为主要负责人的贷款出现了多笔不良,加上新增业绩也不理想,因此奖金部分相比峰值已经缩水一半。对于“不靠固薪靠浮薪”的一线银行员工而言,小周是有心理落差的。

  小周不是没有想过辞职,他想到小银行、民营金控或互联网金融机构去多赚点钱。但三思之后,他还是留下了。

  小周考虑到,一来,从去年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现象,他看到同事的前车之鉴是,只要手上的不良贷款没处理完,或是所在支行不良贷款较多,而辞职者又是支行业务负责人,则即便提出辞职,人也走不掉,有的要等不良贷款处置完毕银行才肯放人,经常一拖就是好几个月;第二,何止是银行在过冬,外面那些机构的日子也不好过,有的企业裁员降薪情况更糟,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简直成了银行不良资产的“接盘侠”。

  小周叹了口气:“银行就算是瘦死的骆驼,但总算比马大。”

  入冬:体力与耐力

  其实,与其说是银行业过冬,不如说是中国产业经济进入了寒冬。而靠着是为企业生产运营提供金融支持来赚钱的银行业,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

  恰巧逢在这经济发展的低速周期一起出现的,是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金融脱媒的步步相逼。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对于实体经济最终而言是好事,但对于尚未做好准备的银行业,必然是雪上加霜。

  银行业的“雪”和“霜”都积在了哪儿?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银行当前的业务收入结构来看。即便各家银行都爱把代表着改革转型方向的中间业务吹得花好桃好,但终究,这块业务占比只是小头:2015年三季度末,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在所谓的“快速上升”后,仍仅为26.8%。换句话说,利息收入占比超过7成,传统的存贷,仍然决定着当下银行业的休戚。

  在存款方面,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围剿,已让传统银行“存款搬家”且负债端资金成本日益趋升。传统资产负债结构中的利差收窄,已是不可逆。

  2015年前三季度,从上市银行来看,行业净息差在2.5%一线,环比上半年下降幅度约4个BP,按此下行速度预估,平安证券预测,2015年上市银行净息差维持在2.4%左右,较 2014 年下降 17 个 BP,而2016年息差下行幅度可能仍有8~10个BP.

  在贷款方面,据多名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从2012年开始,冬意就从温州、鄂尔多斯等地,钢贸、煤炭、制造业等行业开始传导,顺着“实体空心化”和融资杠杆大小蔓延开来。最近这一年来,银行们普遍遇到的情况是,好企业不需要银行贷款、坏企业银行不敢贷款。

  老张的“贷款放不出去”也由此而来。

  “我会觉得左右为难。”老张说,一头是放慢规模增速,但既然中间业务还没真正起来,不做大规模就代表着眼看利润数据越来越难看;另一头是硬着头皮撑住规模增速,试图维持发展速度并在发展中新陈代谢解决旧有问题,但这是冒险的。用老张的话说,如果产业经济寒冬比想象得更长,那银行资产里的“腐肉”产生速度会超过“新肉”生长,不良反吞利润。

  老张和他的分行行长在寻找平衡点,整个银行业也在寻找平衡点。

  而让平衡点变得“动态”、变得“变量”更多的是:银行业内向来有着对于规模大小暗中较劲的排位赛,这背后又关涉外界对于决策者的高下判断;每家银行都同时顶着社会对于金融作出贡献以及某种程度上“让利”的殷殷期待、和股东们(包括上市银行二级市场投资者)对于公司业绩不得下滑的虎视眈眈,这两者对于决策经常左右互搏;更关键的是,在现代企业制度完全坐实之前,国有背景深重的银行业,“人治”的力量颇大,而每个银行总行、每家银行分行一把手的政治企图心、业务控制力、大势判断力,也各不相同。

  企图心会形成一把手对“人在其位”的赛程长短的拿捏,这也决定了他更看重眼前的得分点、还是未来的得分点。其“赛程长短”与银行业务利润当期、风险滞后的时间轴相交,叠加在此期间其对行业发展的眼光、对竞争对手的观察、对所在银行爆发力与耐受力的综合评估,而形成一个平衡点。

  冬天是枯水季,水落则会石出。

  在银行业上一轮靠规模拉动增长的粗放型经营周期里,笑着发某一年的年报并不难,关键是能否笑到最后,赚得多且能调个拨备把利润平滑到未来,或是过往的利润抵得住漫漫冬日里不良资产爆发的侵蚀,那也算本事,但若最终顶不住,就算丑事。反之,预判冬天将至而开始藏体力的银行,需要忍耐某些年业绩增速在同类银行中排名靠后,关键是接下去能否持稳甚至后发制人,如果能走出改革之路率先“立春”,就是胜利,如果还是停留在粗放经营里一路偃旗息鼓,那就是不战自败。

  2015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不良率环比增加7个BP到1.52%,五大行中,农行不良贷款率已破2%。上市银行的不良率表现已优于绝大部分未上市银行,且1.52%还是不良核销及处置之后的数据,若加回核销及处置的部分,平安证券估计前三季度不良净生成率年化达到120BP左右。

  从利润来看,上市银行中除了城商行还能维系超过10%的增速外,国有大行三季报净利增速集体降至“零”时代,股份行则降至个位数。

  收缩:避险与求生

  老张伸出三根手指,嘴里念念有词:“傍政府、傍地产、傍大企业,银行还能活上好一段。”这是他在传统思维下的贷款主要投靠方案,虽然对于这些标的,银行的议价能力很弱。除此之外的领域,信贷规模都在悄然收缩。

  而不在少量的利息本金化、新贷偿旧债,仍在一年一年滚动下去。

  所谓“傍政府”,是继续做政府融资平台、全资子公司、或有政府隐性担保的企业贷款。老张个人并不看好某些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也深知其中“寅吃卯粮”的套路和一些项目掺杂水分,但无论如何,老张说,地方政府还是“有实际的事情在做的”,比如一带一路之下要建高铁、雾霾来了要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要砸钱。“这总比很多企业早就没啥扩张需求来得好。”

  所谓“傍地产”,老张也注意“结构性调整”,他所在的银行有总行层面的指导意见,而据他监测,同业银行们也差不多认同的是:对一线城市房地产类融资仍可“大举推进”,二线城市仍可“稳步推进”,但三、四城市鉴于去库存压力过大,银行选择基本不介入。

  老张说,之所以“傍政府”、“傍地产”,第一,因为这些项目吸收资金量大,且从银行目前的不良暴露情况来看,仍然处于风险最小的资产板块;第二,正是因为“注意平台贷风险、注意房地产贷款风险”被喊了很多年,这些领域的贷款虽火热但还不至疯狂,银行们一路“边彷徨边前行”,因此不像对钢贸贷款这样“大跃进”;第三,在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仍需时间、“稳增长”却已至关重要的情况下,“投资”这架马车是万不能倒的,这也是老张进行业务判断的底气。

  所谓“傍大企业”,在经济寒冬中,老张也格外挑剔了起来。“要挑综合实力过硬的、要挑代表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要挑科技含量高的、要挑有改革预期的,不要落后产能的、不要有被反腐打到的风险的。”

  一年多前某城商行分行行助在社交媒体朋友圈调侃出一首“十不我贷”打油诗,亦即十个不贷款领域,如今来看除了“打折房贷”外,都一语成谶:山西煤矿江苏的光,上海纸铜河北的钢,央企商票民企的仓,转口套利宁德的场,打折房贷昨日梦想,商业地产城市暮光。

  而之所以“打折房贷”又重现江湖,其实也和“过冬”有关。从内部来看,银行的负债成本攀升,打折房贷留给银行的利差空间很小,且还要挤占零售贷款额度,本不是银行热衷的业务,但时下正是因为“贷款放不出”额度冗余,对银行而言“蚊子腿也是肉”,且房贷不良率在各银行都处于地位,放房贷本身也算是一种避险策略;从外部来看,前些年为了抑制房价快速上涨,多拨房贷额度本身就不受支持,但从2014年开始,首套和改善型自住住房需求已被央行解读为“有经济增长稳定功能”,且要求银行优先确保住房消费贷款资源配置,这对银行而言是“指挥棒”。

  除了上述板块,余下的领域里,老张觉得,一方面实体经济回暖乏力,除了军工类、高科技类等板块他还有信心外,其它产业都是“优中选优”才敢贷。另一方面,银行也处在业务模式“青黄不接”阶段。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出于人财物力的限制,大中型银行是不可能像小型金融机构一样一单一单对接小客户的,他们总是试图找到一种批发模式,消化大笔贷款额度而产生收益。但是,传统的抵押模式遇到了资产变现难等问题,传统的担保模式(担保公司担保、企业间互保联保)已被证明在经济下行周期只会扩大风险。新模式虽在诞生中,但仍有局限性,比如,“雷声大”的“大数据”在实践中其实“雨点小”,喊着“大数据”方向的银行,其实不过是用“大数法则”在做小微业务;还有和曾经商贸市场贷一个思路下的科技园区贷,说到底,看重的还是和园区企业受当地政策支持这一隐性的背书,其实是政府在筛选企业,银行跟进合作。

  不过,老张并不悲观。因为他知道“青黄不接”只是阶段性的、并不是方向性的。指向未来方向的探索已经深入。

  银行开始深度介入企业的生产运营、深度介入企业的产业链去寻找金融业务机会,虽然产业经济入冬,银行的深度介入并不能改变企业本身经营现状,但银行被倒逼而开始的精细化经营却是指向未来的。

  此外,“轻资产”、“交易型银行”也成为了越来越多银行的战略方向。掌握客户、参与交易、帮助企业进行股权并购、资产证券化,却没有持有资产,少消耗资本也少担风险,已经成为了银行们的努力方向。

  去留:尴尬与落差

  在这个冬天,小周的心理落差不止是业务难做、不良难消化、收入下滑,还有他自己,已从曾经被追捧的业务明星转而变成了负面教材。

  小周所在的S银行,曾是行业中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一块标板,并曾因这些特色,业绩领跑同业。小周的业务行事风格,就深具这家银行的气质:有闯劲、有个人英雄主义,对厂商银模式、联互保和市场担保机制、所谓的“单一客户综合业务的开拓(借贷搭售)”等都玩得转,也曾因放贷神猛、为银行创利颇丰而得到高“费用”额度、绩效奖金和职位晋升。

  2011年前后,系出这家银行的业务骨干,不少曾被“挖墙脚”,小周也是被城商行相中的人选。“人家分行领导亲自找我谈了好几次,要我加盟。”小周说。

  彼时,城商行陆续开始跨省经营,头几年的规模比拼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但跨省而来的它们,实际却缺乏和本地企业合作了解的根基。双重压力之下,诸如一些民营批发零售贸易类企业这样的融资额度大、利息上浮多、还肯配合“以贷转存”等能快速提升银行业绩的客户,便成了法宝,而好的信贷员对客户而言是有黏性的。S银行在这些业务上一直领跑,规模较大,以至于在那几年,S银行人才也吃香。小周便是一例。

  除了几家城商行,同类的股份制银行要做大中小企业业务时,也会启用S银行跳槽而去的干将。

  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类业务的由盛转衰只用了5年,小周从“受欢迎”到“受拒绝”也只用了5年。如前文所述,小周曾打算辞职,那家曾经相中他的城商行是他的选择之一。但今非昔比的是,对方没有接纳他。

  我曾帮小周私下打探,从不止一家银行的人力资源部那里听闻,如果跳槽者来自S银行,已经被列入“慎重考虑”的序列,原因是在这个银行业的冬天,S银行资产质量暴露出的问题,让同业忧心S银行信贷员业务“路子野”、不规范。

  致使小周最后放弃跳槽念头的,除了银行同业没有接纳他以外,还有整个行业、包括民间金融,都不算景气;至于互联网金融机构,那屈指可数的几家真正代表行业未来方向的好公司,已经名声在外,人才蜂拥而至,思路仍停留在传统业务套路的小周并没有竞争优势,而那些浑水摸鱼的P2P,虽然紧缺小周这样的人,但小周觉得他们“虚热”之后必也是“寒冬”,因此也没了兴致。

  从自己由业务明星变成负面教材的经历里,小周至少看明白了一点,有些“繁荣”和“安全”是假象,只存在于流动性能够接得上、泡沫能够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一旦逆转,“繁荣”就会迅速走向“萧条”。

  小周的情况或有一些代表性。尤以一线员工感受最为明显的是,近一年来做银行,存贷都没前几年好做,这也影响绩效奖金,虽然如果手上不良出得少,薪酬不见得如小周这般骤减。有些人士随着行员等级上升还有所加薪。但八项规定推动以来,其它非货币化的收入,比如“费用薪酬化”的部分,比如过去的一些旅行、聚餐等福利减少了。“过去过年过节都会发一些消费卡,现在没有了。”一名国有银行人士说。

  “愉见财经”专栏整理上市银行去年半年报中“支付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科目发现,如本专栏9月17日报道《银行还是不是金饭碗:人均薪酬已开始下降》所及,尽管从给付员工的现金总量来看绝大部分银行仍维持上升,但从人均薪酬来计,半数银行已开始下降。

  而某家曾经薪酬在业内具有竞争力的股份制银行,据“愉见财经”从内部人士处独家获悉,该行已经最新做出了全员总薪酬打8折的决定。

  在行业冬天,多家银行的人力资源流动率也较前几年出现了小幅上升。不过尽管如此,多名业内人士据其身边同事情况反馈,实际情况也没有外界猜测得那么严重。小周最终没有跳槽的理由或也是一些人心中所想。近期媒体曾有一文盘点“2015年超50位银行高管离职”,但实际情况是,这50人中真正跳槽去互联网金融机构、民营银行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只有10人,余下者基本是如同往年的组织内正常职务调动或因年龄原因离职。

  吐芽:反思与孕育

  我曾问过某家银行一把手,所有的改革都会触发相关既得利益,就一定会有阻力,为什么曾经推动缓慢的改革,如今可以加速?他的回答是,因为银行业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困难和挑战重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了。

  换一个视角,“逼上梁山”是摆脱困境最好的方式,旧路堵死才是开辟新路最好的时机。寒冬皑皑白雪的覆盖,是新芽最好的孕育方式。

  “以前,经济一路上行,流动性宽裕、资产价格上涨,好企业和坏企业违约概率都很低,相反的,越是‘不务正业’的企业来钱越快,越是能够接受高息贷款。”

  老张的反思是,好的环境让银行人变懒、也变贪婪,喜欢多快好省。

  举个例子,近两年来银行们才开始高调宣传的供应链融资,那些介入企业生产运营、抓住企业“三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来判断客户的先进的贷审方式,难道不是他们本应一早就做到的吗?

  而眼下,一众银行们才开始了真正的“中间业务”开拓,重视“轻资产”战略。同样的事情放在4、5年前,当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做大“中间业务”时,多家银行为了应付考核,还直接把利息收入科目转为服务收入科目,简单粗暴做高数据便是。

  利润太好赚,捷径太好走。老张在接受采访时提了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刺激加速的成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随着银行普遍放贷收益下降、负债成本提升,找寻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摆在各家大行面前的一大课题。而银行也在攻坚克难,多家银行形成了明晰的改革思路,多家银行在这两年里有了新的集团业务战略。

  在负债端,存款立行的时代已经过去,以一批互联网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互联网+”业务发展思路和手段、场景和闭环,已让银行人士意识到挑战、也发现了机遇。“这可不再是交叉营销考核和‘送油送米’吸引客户的传统零售业务发展套路能搞得定的了。”老张说。

  在资产端,银行的思路也已不只停留在放贷款、承担风险持有资产了。虽然传统的信贷业务仍然是实现营收的大头,但以轻资产、大交易量和高回报率为特点的融资性理财、资产证券化、商行投行业务、混业战略及其背后的金控布局,才是迎战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利器。

  这几日,老张对“宝万之争”背后银行的全资产经营新打法格外关注。银行还是经营资金、管理资金的机构,只是资金来源多元化了,变成了银行理财;资金投向多元化了,对接了投行业务进入各种结构的资管通道。

  一名就职于银行投行部门的人士称,这个模式“有戏”、“有需求”,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必然涉及大量资本市场上的股权变更、并购重组,银行背后有着强大的资金能力和全牌照,可以成为大交易中多资管主体、工具、渠道、产品的组局者。

  既然直融市场将成主流,商业银行也不愿放弃这一杯羹。

  在过去的2015年,分拆业务成立相应子公司成为了银行业的一大热点,其中多家银行都表示了对分拆资管业务的兴趣。一名资管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说,之所以分拆资管能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是因为在不分拆的情况下,资管部作为银行的一级部门,无法开展直接经营,不少项目需要走其他机构的通道,当设立子公司后,这部分成本便会转化为利润。

  不过,创新虽好、隐患不小。

  在过去的2015年里,市场已经见识到,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粗陋筛子,筛不出混业财阀酝酿的风险:伞形信托、场外配资、P2P空转资金、万能险集资收购,已经在多个“不透明”的地带架起了从监管到投资人都无法完全参透的结构设计。而银行作为组局者,在大资管下调遣信托、券商、基金等多个通道,分割开来走沙盘步步合规,但集合起来通盘看,难道没有对现行分业监管的套利?再从资金端来说,已经出现银行“理财资金”层层穿透大资管架构后最终进入二级市场股权,这样的模式是否存在隐患?从对投资人的保护来说,当眼下不少结构化产品的资金来源仍是低净值投资人,那“金融创新”是否有演化为“金融泛滥”的隐忧?

  前沿地带,还充满未知和张力。前行的路,还有待探索和完善。但至少,当曾经的舒适区域已经不再,领头创新的银行已经杀出了多个生存发展的方向。采访中,没有人表示能准确预估冬天还会有多长,但每个人,都愿意探寻,春天来临的迹象。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angyeguancha/198802.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