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商业观察 >> 浏览文章

任汇川详解平安数亿用户大迁徙:大保险大金融大生活

发布时间:2015-12-11 15:09:4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字体:
【任汇川详解平安数亿用户大迁徙:大保险大金融大生活】与一般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从非金融业务引流至金融业务的路径不同,平安的客户迁徙则是正反双向的,有些客户本来就是平安的金融客户,现在让他们从线下往线上走,成为平安生活服务类的用户;而有些则是线上的非金融客户,通过将金融服务嵌入生活场景,使其迁徙成金融业务的客户。

  与一般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从非金融业务引流至金融业务的路径不同,平安的客户迁徙则是正反双向的,有些客户本来就是平安的金融客户,现在让他们从线下往线上走,成为平安生活服务类的用户;而有些则是线上的非金融客户,通过将金融服务嵌入生活场景,使其迁徙成金融业务的客户。

  作为综合金融控股集团的典型范本,中国平安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于,截至今年3季度末,其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97亿,年内突破2亿已无悬念。

  再考虑平安集团9000多万的线下金融客户,即便去掉重叠,平安合计已经拥有超2亿的用户。这一规模即使与线上流量最大的BAT相较,也不遑多让。以阿里巴巴集团的支付宝为例,其实名注册用户也为3亿多。

  而在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净利润增速普遍放缓至个位数甚至负数时,2015年三季报显示,中国平安同期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482.76亿元,同比增长52.4%。总资产达到4.7万亿,较年初增长16.5%。

  “平安很可怕。”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都这样评价中国平安在互联网金融上的布局。因为平安的特殊:机制比银行更为灵活,实力又比互联网公司更雄厚。虽然平安能否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弯道超车”尚待检验,但其更强悍的转型基因却是显而易见。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今年刚过27周岁的“青年”平安在创新业务上从来都不是修修补补,而是大手笔的基因突变。

  11月16日,中国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独家专访,详解了平安在传统业务和新型互联网业务上的战略布局以及超两亿用户互相迁徙的路线图。

  而对于目前行业陷入资产荒的困境,任汇川表示,问题并不是资产荒而是“好的资产”荒,“安全资产”的资产荒,所以保险公司要调整投资策略。降息周期里,保险公司要维持过去同等的投资回报率要冒着更大的风险,所以不能只关注资产端的挑战,而需要同步考虑资产和负债两边的调整,做好资产和负债的匹配。

  “做好ALM(资产负债管理)永远是保险公司投资的根本原则。”任汇川强调。

  大保险大金融大生活

  27年前在深圳蛇口以产险业务起家的中国平安,近年来的战略发展可以概括为,从大保险(产险、寿险、养老险、健康险)延展到大金融(保险、银行、投资),再到围绕用户“医、食、住、行、玩”等生活需求发展的大生活类互联网金融业务板块。

  对于这种战略衍变背后的逻辑,任汇川表示,不能单纯从业务表层来看如何变迁,其实集团业务主要聚焦于两个垂直领域,一是资产财富管理,一是健康医疗管理。前者是平安一直以来深耕的领域,从保险到信托,再到证券、银行,是平安成立这27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旨在依托平安金融全牌照的优势,打造一个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而健康医疗管理则是平安从十年前就开始布局的,一方面跟保险主业相关;另一方面则因为保险往往是健康医疗产业链上最后的买单者,向整个健康医疗产业链进行纵向延伸也符合逻辑。

  在平安看来,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的老百姓都在追求财富指数,未来三十年可能都要转变为追求幸福指数,而追求幸福的基础就是健康,中国作为第一人口大国,健康消费需求会大幅增加,因此,医疗技术的改进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是必须的。

  “所以,平安的战略依然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始终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任汇川称,“围绕战略蓝图我们推动相关的服务、平台或者市场,将金融服务嵌入”医、食、住、行、玩等生活场景,聚焦于资产管理和健康管理两个垂直领域,搭建资产交易市场、积分交易市场、汽车交易市场以及房产金融市场,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生活服务。

  与一般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从非金融业务引流至金融业务的路径不同,比如一些从记账开始的工具,通过免费提供服务吸引客户,后期再将其转化为金融业务的客户(比如销售理财产品)等变现方式不同,平安的客户迁徙则是正反双向的,有些客户本来就是平安的金融客户,现在让他们从线下往线上走,成为平安生活服务类的用户。而有些则是线上的非金融客户,通过将金融服务嵌入生活场景,使其迁徙成金融业务的客户。

  “互联网+保险”或将分三步走

  平安的互联网业务在所有金融控股集团中不仅是布局最早的,也是做得最好的,比如陆金所等,已经成为行业的标杆。但在互联网保险领域却相对“保守”,是平安认为互联网保险的“春天”尚未到来,还是平安有一套自己的“风口”逻辑?平安认为未来互联网保险大爆发将会如何引爆?

  任汇川表示,互联网对于金融业的改变,最早是从浅表层面的产品开始的,比如借贷领域的P2P,股权领域的众筹。“目前还没有典型的模式代表互联网保险,但我认为,保险未来被互联网改变的空间很大。当然,底线是保险业依然是要被监管的行业,互联网保险的底线是要有监管和遵守最大诚信法则。”

  他还认为,保险最初的产生就是源于一种互助和信息集合,特别符合被互联网颠覆的“条件”。而互联网对保险的“颠覆”又可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互联网对保险服务的改善,比如说在线投保与服务,平安从六七年前就在业内首推电话和网上直通销售,可以说是互联网车险的拓荒者。互联网车险70%的服务都是通过线上实现的,比如说客户手机自助服务,线上完成定损理赔划款等。在改善服务方面,以平安好车主的App为例,以提供保险服务为核心,比如查询保单和理赔进度,再延展到汽车后市场的服务,比如违章提示、用车养车服务等。

  第二个阶段是对定价模型的改变。将与保险事故关联的直接定价因子拓展到依据用户行为习惯乃至信用数据等更多维度的数据定价。平安产险也很早就把定价因子从车因素扩展为从车+从人因素,比如女性的赔付率比男性低5个百分点,这与一般人对“女司机”的印象不同,其原因就在于女性驾车者出险频度虽高,但大事故比男性少。平安的大数据征信公司(前海征信)近期也做了很多类似的研究。

  任汇川称,“平安集团内部已经有丰富的大数据积累,除了车主保险数据,也尝试通过搜集其他非保险的公开数据进行比对和验证,包括行为和信用数据。以日常行为的维度来说,如果一个车主经常在深夜驾车那么出险率肯定会更高,金融信用好的客户安全驾驶的比例也更高。将来,类似于这样的数据模型会让保险定价更加精准。在费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通过保险和非保险结合建模,可以实现更加合理和精细化的定价,让每个人都不在保险上花冤枉钱。”

  此外,保险流程的纷繁复杂、产品与客户需求不匹配,使用场景缺乏等一直是客户的痛点,互联网的侵入者也一定不会轻易错过这些“良机”去下手“颠覆”,比如理赔难和投保的误导就是保险行业亟待改善的两个共性问题。

  第三个阶段,则是互联网可能会从保险根基上进行颠覆。按照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和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逻辑,直接连接服务提供商和被服务者是互联网+保险的方向所在,本身也应该走到这一步来。比如,客户购买保险,貌似是为了赔款,但背后的逻辑是需要服务。例如买车险是为了出事故后“修好车”,“有车开”,因此如果有互联网公司能充当资源中介,理论上是可以跨过保险公司,而直接把客户的需求和服务提供商联系在一起。

  “例如现在有一些大的出租汽车公司采取自保的方式,不买或者只买最基本的保险,那么套用到一群陌生人也是类似的,特别是好客户之间的需求更强大,这也是保险公司必须开始关注的一些可能性,”任汇川同时强调,这种把供需双方直联的O2O模式在其他行业已有成功先例,在保险行业则还是一种潜在的变化趋势和挑战。但如果互联网公司要绕开保险的牌照和监管,这里面还是存有风险。

  据任介绍,平安已经在做前两个阶段的改变,同时正在把保险渗入到更多的场景里面去,比如说平安好车做的车辆交易平台,交易中就能嵌入相关的保险产品,同时平安也在跟其他的外部平台合作,让保险更为场景化,变得更为简单。

  近期众安保险跟平安合作,推出了国内首个O2O合作共保模式的互联网车险——“保骉车险”,可谓平安在互联网保险领域的一个新尝试。在平安已有的车险服务基础上,保骉车险依托平安和众安各自领域的大数据资源,根据用户驾驶习惯等多维度因子实现差异化定价,提供差异化的车险服务。

  对于此次双方合作背后的原因,平安的动力究竟何在,市场上有两种解读,一是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希望通过众安来激活平安产险内部的活力,倒逼传统的车险业务转型;另外一种声音则是作为股权投资收益,平安持有的众安股权比例太小(仅15%),股权投资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这两种解读,任汇川表示都不准确。他称,平安是众安的股东,当然要支持它的发展。同时,众安也是平安很好的业务合作伙伴,例如众安强在线上,平安就支持了它线下的理赔查勘服务。

  对于平安产险近年的发展,任汇川表示作为中国第二大产险公司,平安产险能做到“双优”,即在保费规模增长超过市场的同时,综合成本还低于市场,一两年也许偶然,持续数年实属难能可贵,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仍是基于出色的客户服务及其带来的市场口碑。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angyeguancha/19602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