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产绸缎 南方穿葛衣
中国的丝织业最早是在北方发展壮大起来的。两汉期间,北方的丝织业一度鼎盛。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丝织业是我国长三角一带的特产,到湖州、杭州、苏州等地一定要买点丝织品回来。殊不知,中国的丝织业最早是在北方发展壮大起来的。两汉期间,北方的丝织业一度达到鼎盛。
《地理志》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山东多丝”;“齐……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沂泗水以北,宜桑麻”;“邹鲁颇有桑麻之业”;“齐鲁千亩桑麻”。虽然只是片言只语,可见当时山东地区纺织业的发达。其原料大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丝,一种是麻。丝即蚕丝,蚕吐出的像线一样的东西,是织成绸缎的原料。麻是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称“麻”,可制绳索、织布。流传至今的一些词汇如麻绳、麻袋、麻衣等,都与此有关。“齐鲁冠带衣被天下”的意思是,山东做的衣服够全天下的人穿了,供给充足,仿佛温州的皮鞋曾经供给全世界穿一样。
原料充足,与此有关的手工业也特别发达。或者说,正因为本地有发达的加工能力,所有也才有了原料的大生产、大丰收。两者相辅相成。
在汉代,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管理纺织、服装的官员。名为“三服官”,全国只有两地,一个是齐郡的临淄,一个是与齐鲁区域接近的陈留之襄邑(今河南省睢县一带)。这两个地方各有特点,齐郡善于机织,襄邑善于刺绣。一个是加工,一个是再加工。但三服官的设立跟老百姓没什么关系,人家的任务是主做皇帝冠服(或许也兼顾皇室其他人员)。《汉书·元帝纪》中说,“齐国旧有三服之官,春献冠帻縰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凡三。”春夏冬三季的衣服统统由他们打理。但这些官员似乎不怎么干活,政绩不突出,常常受到非议。《汉书·贡禹传》中说,“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筒,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好几千人给皇室做衣物,一年花费成千上百万,值不值?《汉书·哀帝纪》中记载,绥和二年(公元前七年),“齐三服官,诸官织绮绣,难成,害女红之物,皆止,勿作输。”他们连个女红都干不好,撤了算了。
但裁撤的只是山东的三服官。《舆服志》中说:“显宗初服冕衣裳以祀天地。衣裳以玄上纁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卿已下用华虫七章,皆五色辨。乘舆刺绣,公卿已下皆织成。陈留襄邑献之。”显宗乃东汉明帝刘庄,他的衣服是陈留贡献的,说明后汉时陈留襄邑仍为服官所在地。
除了山东,还有一个地方丝织业已成气候。这就是成都。蜀锦发源于战国时期,历史悠久。但相对于中原地区,蜀地仿佛孤悬海外的飞地,跟内地没什么交流,蜀锦是他们的特产,要买也只能去他们那里买。彼时的普世价值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上去了,一切都好办。蜀锦再好也不能当饭吃。再加那时候人们商品意识不强,原料、技术、人才几乎没有流动,所以蜀锦一直蜗居西南一隅,没有外流。
那么,南方土著用什么做衣服布料呢?用葛。葛是一种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长二三丈,缠绕他物上,花紫红色。茎可编篮做绳,根可提制淀粉,纤维可织葛布。这是一种比麻更粗糙,更不抗用的品种。上上下下所有阶层都穿葛布。那时政治经济比较发达的是黄河流域的中原一带,整个长江以南还是没怎么开发的蛮荒之地。他们吃的用的都比较落后,也属情理之中。
著名经济学家李剑农对此总结道:“中国固有之服装原料,以丝麻为主。普通丝织物为绢帛、麻织物为布。两汉时期,桑麻并产于北方,尤以丝织物为盛。长江南岸则以麻葛织物为主。东汉时期,桑蚕业虽然开始南移,然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普通服装,似乎仍以麻葛织物为主”。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angyeguancha/195417.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 十大致命工作恶习 当引以为戒
下一篇: 香港房地产问题的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