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南北挂钩VS三角崛起江苏比广东更均衡

发布时间:2013-5-30 1:02:06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罗天昊 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  致力于国家与城市战略  著有《大国诸城》

 

 

苏州能够超越山东,最终于广东争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是苏北崛起。而广东是珠三角一枝独秀,粤东,粤西与粤北全线塌陷。

 

就经济总量而言,苏北GDP占江苏全省的40%以上,日益接近苏南。而广东的粤东西北地区,GDP占广东全省的20%多,而珠三角的占比则达到70%多,两者相差三倍。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广东一直只有2个,粤东西北地区一个也没有。而江苏入选的县市则近30个,其中不仅有苏南,苏北亦有不少县市入选。

 

如果广东的粤东,粤西和粤北的三个角的经济总量能够翻一番,则等于再造广东。未来广东能否维持中国龙头地位,关键即在于此。

 

   区域均衡发展,江苏先行一步,与广东相比,江苏的领先,主要在三个领域。

 

 

          苏北基础设施远胜广东三角

 

 

     无论是产业转移,还是本土发展,交通条件都非常重要。而粤东西北三角与苏北的最大差别,亦在于此。

 

   苏北的发展,国家战略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在国务院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将长三角的区域范围由“16城市”扩容至“上海、江苏和浙江两省一市”,苏北5市已由辐射带动区正式划入长三角地区。同时,国家的沿海开发战略中,苏北的盐城等好几个城市亦入选。

 

   中国是一个权力主导资源的国家,纳入国家战略的苏北,在政策上获得的支持,是广东三角难以比拟的。在苏北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苏北共获得了超过5000亿的投资,投资主体是江苏省方面,非动用本地有限的财力。

 

   苏北纳入长三角国家战略之后,苏北的交通突飞猛进,当下,苏北已经拥有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数条高速公路和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机场、盐城机场等骨干通道和基础设施。 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500公里。连云港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国十大港口。

  同时,江苏省正在规划建设连、盐、徐铁路“银三角”,将来苏北五市可连为一体。

 

相对而言,广东粤东西北三角地区,则没有国家战略可以借用,由此,国家和广东方面对于三角地区的投入,难以与苏北比拟。当下,广东5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三角地区交通非常落后。同时,广东地形复杂,粤东西北均有山区,交通建设亦不便,更无法连为一体。

 

未来,广东方面要建设7条出省通道,即为改变此种格局,十二五期间,广东的高速公路要达到6500公里左右,基本实现县县通公路,可以预见,新增里程将多数在粤东西北三角地区。

 

         我的地盘我做主VS我的地盘你做主

 

   

   无论是珠三角还是苏南,最近几年都遇到了发展困境,由于传统产业成本上升,本身战略腹地有限,不足以承载未来发展。珠三角和苏南都进行了产业转移,而产业转移的第一站,即是非珠三角和苏北。

 

2005年,广东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各地产业转移园蜂起争雄,正式拉开了广东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序幕。目前,广东三十多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主要分布在韶关韶关、梅州、河源、惠州、肇庆、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山区和东西两翼。珠三角的边缘地带的发展,就成为珠三角维系未来竞争的潜力所在。在未来,珠三角东西两翼以北角的腾飞,已成必然之势,再造广东,全系于此。

 

   南北挂钩,则是江苏未来突围大战略。苏南的产业向苏北转移,既扩大苏南的战略腹地,亦带动苏北发展,最后实现南北共振。江苏最近几年增速超过广东,某种意义上,就在于产业转移相对广东更为成功,而作为产业转移的最主要表现载体,两者在产业转移园方面的发展,存在重大区别。就时间而言,广东的产业转移开始于2005年,而江苏开始于2006年,2006年江苏省又出台了《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等,决定让苏南十个县(市、区)在苏北跨区域挂钩建设十个开发区,支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鼓励苏南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落户苏北。不过,广东的三十多个产业转移园,也略多于江苏的二十多个。不过,就促进全省均衡发展而言,苏北的崛起速度,却比粤东西北三角更快。

 

   在合作模式上,江苏的产业转移园区与广东产业转移园区,存在重大区别。

 

   江苏的产业转移园区模式,可以称为“我的地盘你做主”。主导方为苏南城市,园区充分授权。其运动模式有两种,一是苏南城市自行开发建设工业园区,一是苏南结对的城市主导招商,苏北城市负责建设园区,提供土地和规划。而当下江苏的产业园区,多数是第一种模式。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其精义在于“南北园区共建”。共建园区都是由苏南、苏北派出人员共同管理,共建园区的管委会由苏南干部担任一把手,苏北干部任副职;同时,苏南城市与苏北城市互派挂职交流工作。

 

而广东产业园区的合作模式,是典型的“我的地盘我做主”,以合作方政府为主。  当地政府按照自己的需求,决定招商事宜。

 

   在财政政策上,广东的产业转移园实行分成制,在留成部分后,剩余部分比例由双方协商确定。而江苏的产业转移园,则比较着眼长远。合作前期十年内产生的所有收益,均不进行分配,进行滚动发展。事实上,这可以看做是苏南城市的一种变相扶持。

 

在资金来源上,江苏的产业转移园更为充足。以苏州宿迁工业园为例,其模式为苏南城市与苏北城市共同注册开发公司,出自比例大约1.5∶0.5,同时江苏省再按“1”的比例配套资金。然后再向社会上筹集资金。而广东的模式,是当地出地,珠三角城市出钱,资金由珠三角自筹。然后省政府在园区的财政补贴,税收,用地方面给予扶持。相对而言,江苏的产业园或者的直接资金支持更多,融资能力也更强。

 

     广东由于非珠三角地域广阔,而且非常分散,采取了重点扶持的模式。其扶持基金是竞争性划拨, 而西部的湛江,北部的韶关,东部的河源为转移重点。而苏北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市连为一体,有利于集中转移。很多园区的企业基地,规模比总部还大,如宿迁转移园区的长江润发,其宿迁基地收入,已经超过了苏南总部。由此,大批知名苏南企业聚集苏北,红豆,梦兰,波司登等纷纷北迁。

 

粤东西部三角地和苏北的开发,都扩充了所在省的战略腹地。局部实现了腾龙换鸟的战略目标。但是,苏北的由于产业转移力度更大,规模更盛,工业化程度更高。由此胜出广东三角区一筹。体现在数据上,就是苏北经济总量跃升为江苏的40%以上,而粤东西北三角区的占比,仅为广东的20%多。

 

 

苏北产业体系更为完善

 

苏北和粤东西北三角区的产业转移,本质都是工业化的加速,通过产业再造,实现城市振兴。

 

相对而言,苏北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更为明显。迁移到苏北的悦达集团、徐工集团、徐矿集团、维维集团等6家企业,收入均超过百亿元。红豆生产基地迁到淮安,而投资22亿美元的富士康亦落户淮安。波司登、恒力、梦兰、阿兰吉、长江润发等苏南企业亦大批北迁。

 

当初江苏的五对“城市联盟”,南京与淮安,无锡与徐州,江苏与宿迁,常州与盐城,镇江与连云港市组建的五大产业园区,如今已经成为产业新城。盐城的汽车、纺织、机械装备和化工,淮安的盐化工新材料、IT、特钢,连云港的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产能均接近千亿,而这种千亿级的产业,达到20个左右。在产业上,基本上完成了对苏北城市的再造。

 

苏北发达的交通和基础设施,使其承接产业转移一开始就风华正茂。不仅加大了工业化历程,更初步完成了产业升级。如红豆淮安工业园,不仅是红豆的生产基地,更是红豆的研发创新基地,其产业转移,并非转移低端,而是高端。

 

同时,苏北投资的便利,使其更容易形成产业链。往往是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链。如,中能硅谷2006年落户徐州后,几年时间,江苏艾德,河北晶澳,宁波麦克等先后进入,最后形成了一个千亿量级的光伏产业集群。而富士康落户淮安之后,也造就了 “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IT产业格局。

 

在粤东西北三角区的产业转移,则受到了一些制约。

韶关原为广东的重工业基地,其产业转移,有中和产业结构的功用。在韶关市区,重点推进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玩具等比较优势行业与珠三角配套协作,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但是,韶关的广东重工基地的优势,估计短期不会放弃。

 

河源实行反梯度转移,承接来自深圳的高新产业,欲以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四新产业突围,但是,新兴产业已经泛滥,尤其是光伏产业,已经从蓝海竞争,沦落到刺刀见红的地步,同时,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能力与条件上,广州和深圳优势更明显。事实上,作为广东水源地,河源的传统产业发展一直不足,新兴产业的引进,更多是无奈之举。

 

     而在湛江的重工业中,主要是石化和钢铁工业。在湛江的产业规划中,是以发展临海工业。其核心是石化和钢铁,以及新兴制造业和农海资源深加工,然后拓展能源,纺织、家电、造纸、医药、电子、机械等未来支柱产业。

 

就现实而言,湛江的重化工业,其核心力量几乎都是 “外来大和尚”,在石化领域,投资于湛江的国内外巨头,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科大石化,上海宝钢等,均是千亿乃至万亿巨头,而在湛江的投资,动辄数百亿。去年,湛江市长激情亲吻钢铁项目批文的事件,充分表现了“客卿经济”对湛江的重要性,这些大项目投资总额,与同湛江的生产总值基本等同,几乎可以说是再造一个湛江。但是,湛江本土经济非常弱小,未来必是重大隐患。来自顺德,佛山的家电产业转移,则难以形成大气候。

   作为广东产业转移三个方向的重镇,韶关,河源,湛江各有其局限,难以形成了苏北城市那样的产业集群,与珠三角城市的互补性,也不如苏北城市。这也是江苏内部产业转移暂胜广东的重要原因。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9825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