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广东产业结构更多元

发布时间:2013-5-31 8:00:55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广东与江苏发展战略比较五大系列之四

        

  罗天昊  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  致力于国家与城市竞争 著有《大国诸城》

    

身处高位,必有重器。

 

作为中国众多省市中的翘楚,无论广东还是江苏,其产业均相对完备,可以说是独步国内。不过,相对而言,广东产业结构,相比江苏更为完善,亦更多元。可以说,多元的产业体系保证了广东未来的长久竞争力。

 

 

                        广东中心城市三产更发达

 

而广东与江苏的另外一个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三产比重。

2012年,广东的三大产业比重为5.0∶48.8∶46.2,江苏是4.4∶54.4∶41.2。仅就第三产业而言,广东足足高出江苏5个百分点。

 

广东与江苏具有很大相似性,都有全国领先的高新产业,都是全国制造业中心,都具有很大的外向型经济特征,但是,广东和江苏的中心城市,却差别巨大。

 

北上广深,中国四大名镇中,广东独居其二。

全国性的中心城市,意味着什么?

中心城市的崛起,必然伴随着齐全的产业体系,合理的产业机构,以及强大的经济总量。轮经济总量,江苏虽然与广东接近,但是,广东却拥有广州与深圳这两个全国性中心城市。

 

江苏与广东三产的差距,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全国性中心城市,服务业无法独立。

 

2012年,广州三产比重达到63.6%,江苏省会南京三产占比为53.4,广州高出南京10个百分点以上。早在2000年,广州即建立了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而南京一直到2009年,三产占比才第一次超过50%。除广州之外,另一广东经济重镇深圳,其三产占比亦接近60%。 甚至是一度被视为制造业重镇的东莞,其三产占比,亦达到了52.7%。而江苏除省会南京外,其它经济重镇,三产比重均未超过50%。苏州为44.2%,无锡为45.2%,常州为43.9%,南通为 40%。

 

2012年,广东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036.65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7.0%占GDP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

 

  广东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猛。深圳前海致力打造金融中心,广州亦是珠三角金融次中心。

 

虽然香港仍然为珠三角的中心城市,但是,在香港的身边,深圳和广州仍然成为珠三角的另外两大巨头。作为国际性城市,香港超过北京,成为中国两岸三地服务业最发达的城市,服务业比重达到90%左右。广州和深圳的服务业,则仍然达到50%以上,而在小珠三角城市圈中,广州与深圳构成双核驱动模式,这与长三角截然不同。在长三角,上海是无可争议的中心城市。在2006年之前,上海的三产比重都没有达到50%,比说无法与香港抗衡,同时期的广州,三产比重亦早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了50%以上。未来,上海要打造长三角的服务业中心,必然对其它长三角城市造成挤压。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江苏的第三产业占比,仍然不会有大的跃升。

 

 

            “广货北上”的战略转折

 

 

在三驾马车中,广东的投资在全国最低,难能可贵,而其外贸与消费的拉动作用,则领先全国,尤其是内需,更是独步全国。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广东是2.27万亿元。江苏是18215.3亿元,广东多出江苏4000亿。最近几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减少,广东和浙江等民营企业大省大批企业倒闭,但是,广东的整体经济能够挫而不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内需的强劲。

 

广东是中国的制造业基地,所谓的世界工厂,就是肇源预东莞、佛山等工业城市。

 

中国仍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在高端产业领域和主流产业,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受到核心技术的制约,短期内将难以实现。在此情况下,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冲击,实际上欧美更为剧烈。

 

对于更广大的内陆地区而言,未来最严峻的任务,可能并非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与突围。作为一个强大但是却人均收入低的国家,国内民众庞大的内需,仍然需要通过传统产业来满足,制造业仍是中国的立国之基。

     中国目前制造业的困境,并非制造业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社会结构出了问题,由于贫富分化严重,权贵和富豪阶层的奢侈品消费流行,中国以穷国之资,竟然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是不正常的。而在另一端,则是庞大的低收入人群所构成的低端消费市场,而在此中间,大众消费,或者说是“中端消费“严重匮乏。

 

而目前制造业破局最大的希望,在于于内需的振兴。中端阶层,大众工业, 大众消费,方才为中国强盛久远之道。

 

而广东的制造业在进口受阻的情况下,开始了大规模转型,尤其是东莞等外向型制造业城市更是如此。

  

2012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9.32万亿,其中内销产值6.41万亿,广东工业产品的内外销售比例调整为68.8︰31.2。事实上,自2009年以来,广东即逐步实施“广货北上”战略。众多制造业工厂从外销为主,转到内销为主,主要市场从海外转移到国内。

 

可以预见,未来当中国成长为内需为主导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时,国内市场的开拓,将使广东企业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而江苏实际上抛弃了苏南模式,新的江苏模式的核心,是外资企业为主导。

 

 

  

      江苏高端制造业领先,广东制造业层次更多

 

龙兄虎弟。

 

虽然广东和江苏都是中国制造业大省,但是,两者的产业结构却有很大差别。

 

在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方面,江苏更为成功。

 

当下,江苏在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端制造业领域,建立了相对的优势。江苏能够在这两个领域获得突破,最大的原因是 “新苏南模式”的起点相对比较高。

 

  旧苏南模式的核心是集体经济,90年代后期起,江苏的乡镇企业日益式微,江苏为此进行了战略转型,其突围之策,就是发展外向型经济,以苏州为代表的江苏城市,纷纷加大招商力度,实行“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求发展”的战略,与台湾,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吴江开发区的建成为标志,江苏的经济结构,从本土企业为主导,变为外资企业为主导。

 

苏州与东莞最大的不同是,东莞引进外资,是从改革早期开始的,低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广东提出了“腾龙换鸟”战略,但是,船大难掉头。而江苏的外向型经济,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起点就比较高。在引进外资的时候,就已经进行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布局。江苏的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如IT产业,基本都非本土培养,而是借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之机完成飞跃。明基、华硕空降苏州,使苏州横空出世,成为中国的IT产业之都。而苏州的通信产业,电子产业的高端崛起,亦遵从此种路径。

 

目前,江苏已树立了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等支柱性高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先全国,其中,电子产业成为江苏第一大支柱产业。

 

而在传统产业,江苏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纺织、食品等江苏传统产业强项逐步退出支柱产业,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兴起。可以说,外资的强势进入,为江苏产业洗牌,提供了巨大的契机。

 

广东的亦是外向型企业集中的重地,但是,以东莞为代表的城市,其外资起步早,发展水平良莠不齐。总体而言,广东的制造业,呈现两极分化,东莞的外资企业,以及佛山等地的本土制造业,均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深圳、广州等地的高端制造业,则主要是本土企业,虽然强势,但是在高端产业总量方面,江苏更胜一筹。

 

在去年民营企业500强中,江苏入选的企业多于广东。不过,江苏的经济,对于外企依赖性比较大,强势企业,多出自外企,而广东的本土经济,更为突出。

 

在高新产业领域,广东亦为中国强省,就产值而言,广东高新产业产值全国第一。不过,2012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幅达10.8%,不过,相比江苏,广东最近的增速放缓,同时,广东的高新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通用飞机基地,华为,中兴,腾讯,元征,金蝶等,均为广东本土企业。

 

2012年,广东的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7.9%。不过,相对江苏,广东的高端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的比例,仍不完善,传统制造业比例仍然过大,这是广东未来产业转型的最大重点。

 

     江苏在高新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领域产业更为集中,但是,广东的产业结构,无疑更为多元和丰富,更为立体。

 

而这种两种产业机构的不同,来自不同的发展模式。

最近几年,新江苏模式成为江苏的主流。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倚重外来经济,欧美、台湾和日本的企业撑起了江苏经济的半边天,起点高,顺势完成了产业转型。但是,这种产业基础缺少稳定性,由于培育本土经济耗时漫长,见效慢,新江苏模式,已经为全国所追捧。

 

 广东其实与浙江类似,都是“傻把式”,专注于本土经济,民营经济,长久来说是大略,但是,就短期而言,却并非救急之策,所以这两年,广东与浙江受到的损失最大。

 

饶是如此,广东与浙江仍然是中国最具有真实经济活力,亦最能藏富于民的地方。尤其是广东,其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其实是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命同一线。

 

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广东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 一种是东莞模式,是外向型经济代表,一种是以深圳模式,高新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达。一种是佛山为代表的制造业基地,成为家电王国,木工王国,家具王国。本土经济强劲,以广汽为代表,广州亦发展了部分高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以湛江为代表,广东部分区域,如湛江,茂名,惠州又实行了央地合作模式,搞大化工,大钢铁,大项目拉动,部分类似天津滨海模式。同时,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龙头,亦孕育了广州和深圳两大全国中心城市,三产发达。这种混合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混合的产业结构,亦增强了广东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9824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