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财政“红包”发给房企折射出啥问题?

发布时间:2013-5-15 16:32:07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据《每日经济新闻》5月14日报道,我国60%左右的房企可以拿到财政补助,而2012年的上市房企年报更显示,2012年SOHO中国、世茂房地产等上市房企的财政补助金额高达逾亿元。很多网友质疑,地方政府目前更应让出在房地产领域的过高所得,应该加紧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力度,唯有这样民众企盼房价才能理性回归,给房企发财政“红包”不知地方政府是咋想的。

     盘点2012年上市房企年报,我们会发现,尽管2012年房地产调控仍在持续,但绝大多数房企的暴利特征依然明显,其中有7家上市房企2012年的净利润增幅超过100%。再以2012年获得财政补助高达2.03亿元的SOHO中国(港股公司)为例,其2012年的营业额为153亿元,但其净利润却高达106亿元,利润率高达69%。这说明尽管面临宏观调控,房企的日子过得还是很滋润,况且政府的财政资金需要投入民生领域的地方还不少,需要政府补贴的企业也有很多,拿财政补贴房企只会扩大其暴利空间,无助于房价的调控。那为何地方政府要屡屡通过税收返还以及优惠政策给予房企以巨额的财政补贴呢?

     其一,房地产综合税负较高,尽管政府的权威部门没有公布官方在商品房价格中的税收所占比重,不过任志强在辩称开发商没有暴利时曾说:土地和税收成本占房价的七成左右。另外也有媒体透出,在房地产项目各项成本中,土地费用、各种税收约占房价的40%-55%,建筑施工成本占20%,其他各项费用约为10%。正是因为地方政府在房地产税收方面具有很大操作空间,那么他们给予房企较大的税收返还就不足为奇。

     其二,地方政府已经被房地产业绑架。房地产开发、商业地产的开发都是助推地方经济的灵丹妙药,而我国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唯一指标就是GDP,只要政绩好了,官员们的仕途就会通畅。至于当地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可持续?那并不是他们所考虑的问题。为了吸引更多房地产企业投资项目的到来,地方政府往往允诺更多优惠政策。如今当初的承诺到了兑现时,我们就不难看到地方政府在给房企塞财政红包的现象。

      从表现上看,地方官员和开发商“各取所需”,但是如此一来,就会对房地产刚性需求者以及其他行业,形成了巨大的不公,其一,地方政府给开发商税收返还,既给人以有形成实质利益结盟之嫌,又因这种优惠与购房者无涉,开发商也不会降低高房价,对降低房价毫无裨益。其二,高新技术、加工出口等行业,无论是提升我国经济的竞争力,还是拉动我国经济的就业率上,本应都是财政补助的重点关切所在。但是在地方政府的短视之下,相当一部分财政补助却给予了房企,这势必大幅降低了高新技术、加工出口等行业的财政补贴比例。更为严重的是,我国中小企业税赋压力很大,生存艰难,地方政府给房企予以补贴,这更导致事实层面的分配不公。那么如何才能杜绝地方财政收入大量流向房企的腰包和调控好房价呢?

     首先,地方政府必须在房地产税收方面让利于民,而非返利于房企。这些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频频受阻,关键是房价组成中的大头流进了地方政府的腰包(包括土地出让费、各种税费),然后当房价升高后,把责任推给了开发企业、投资者身上,这样做是不对的。所以只有将地方政府在房地产方面的收入给削减下来,用开征房产税替代土地财政,这样才能压缩房价上升和返利房企的空间。

     其次,虽然本轮调控“国5条”也出台了对地方官员调控房价不利将“问责”的政策,但是流于形式,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迄今我们还没有看到哪个地方官员因调控当地房价泡沫不力或打擦边球,而被罢官的!而如今在GDP为地方官员唯一政绩考核指标的情况下,地方官员当然会先以助推房地产。所以,中央政府若真要重新拾回失控的房价,就必须对地方官员实行“问责制”,不然地方官员和开发商的利益共同体是无法打破的。

     最后,地方政府也必须明白,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依靠房地产业,长期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而成长起来的。更关键的是,房地产业的发展一旦失控,就会引发巨大泡沫,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巨大灾难。所以目前地方政府从长远来看必须转型。一方面将有限的财政补贴给实体经济,让其更有发展后劲。另一方面政府之手逐步退出市场,由原来的投资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就会减少投资的冲动,将更多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保障领域。只有实体经济复苏了,民众没了后顾之忧,敢于消费了,当地的经济才能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靠房地产来拉动经济只有死路一条。

     很多民众在发问,房企凭啥拿走财政“红包”?我觉得这与地方经济还是依赖于房地产业,地方官员对GDP政绩的过度追求有关。所以只有让地方政府在房地产方面让利于民,才可能真正把房价降下来。只有房地产调控将问责制落实到位,地方政府才不会对中央的调控政策阳奉阴违,房地产调控的效果才能彰显。最后,只有当地方官员都明白房地产业的振兴只能“只能救急不救病”,他们才能真正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和推动民间消费,而唯有这样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才能走向成功,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若一味依赖房地产,当泡沫自行崩溃时,那将对地方经济来说是一场大劫难。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91273.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