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让人作呕的中国城镇化进程特色

发布时间:2013-4-14 1:18:15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就城镇化原动力与助推力看,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全球其他国家没什么区别。但六十年的城镇化进程一波三折,其中一些现象却是有着中国特有的烙印。仔细审视之,其丑陋恶心程度,让人不禁作呕。
在1949年到1978年之间,中国实质上是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的。其中缘由就在于,行政指令下的计划经济其实非常不经济,注定是高投入低产出的赔本买卖。事实上,无论是前苏联,还是后来的中国在内的计划经济国家,其工业化的实质,就是搞现代军工厂,其他所有一切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这个体系下,每个城市其实就是一个兵工厂,或者附属于兵工厂体系下的一个分厂,市长与市委书记,是该厂的厂长和经理。既然是兵工厂,不是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核算单位,注定要赔本,那么财政就一定补贴,其规模就不可能无限膨胀,补贴城市兵工厂的财政资源从何而来?只能是从农村的泥腿子嘴里抠下来。所谓“工农剪刀差”积累资本搞工业化,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1949年建国之后三十年之内,城市对外来农民是严防死守的,农民进城没村支书或者大队书记开介绍信,就算进城乞讨要饭,都要被当做“盲流”抓去劳改。城乡社会壁垒森严的主要方式,就是户籍。即使在今天,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的户籍,对于外来人口而言,都是一件大事,更别提在三十年前的中国城市了。拥有城镇户口,对于当时的农民而言,这是不得了的大事,因为这意味着今后拥有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定量供给,从此成为官家保障社会人群的一份子。
简单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价格过高自然引发供给,城市生活既然如此美好,肯定拦不住大家往里面跑,更何况城市人口也有自然繁衍而出现的膨胀现象。这如何是好?没关系,一旦现有工厂系统和生活必需品保障系统,不能维持现有城市人口,那么中央一纸令下“农村天地大有作为”,青年人“上山下乡”好了。经过若干轮筛选和动员,一批又一批的城市人口被送往全国农村的各个角落去扎根发芽。这是1978年之前神州大地上发生若干回的事情,大家就见怪不怪了。到1978年之后,“四人帮”被打倒之后,中国新人新气象嘛,原先扎根农村的城市下乡青年都发疯的要回城市里——那苦日子没法过啦……这就是八十年代初期的返城“知青”现象。这帮人,现有城市计划经济体系无法安排,又不能再强行遣送回农村,那么只能就地让他们自行解决出路。实际上,八十年代中国城市市场经济萌芽,大多数来自两类人,一类即是被刑事劳改刑满释放人员,以及历史等问题被体制内排斥的社会边缘人群,一部分人就是这些回城知青。因为他们都要在城市讨生活,既有政府国有经济力量不能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他们只能向市场找饭吃。所以八十年代的“万元户”——那时的一万元的含金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万,基本产生于上述社会边缘人群。
计划经济下的中国城镇化路线,是严格限制城市规模。但即使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城市化路线,依然是限制大城市,合理规划中小城市,鼓励发展小城镇。其实说穿了,一句话还是限制城市规模。其背后原因,还在于当时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的主体。只要国有经济占一国经济的大头,计划管制模式是经济系统运作的主要模式,那么注定整个经济体的效率是低效的。八十年代中国经济正处于市场经济萌芽阶段。政府哪有搞城镇化的新思维?事实上,在1978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后,农业生产力出现大爆炸,农村人口也随之急剧增长,因为当时的农民发现,简单劳动力增长和投入,是有利于实际收入增长的。简单说,就是农民家里多一个劳动力,家庭实际收入就会高。而在集体经济崩盘后小农经济体中,人丁兴旺不仅意味着地里多打点粮食,也意味着老有所依,在靠拳头说话的村里乡里,底气也足。而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既然粮油等副食品价格是管制低价格,家庭多一张嘴吃饭的,实际上等于多拿一份补贴,所以城里人也争着比着生孩子。这下子,政府不干了,因为农村人口急剧增长,意味着从农村拿走的剩余随之就少,而城市人口自然膨胀,就意味着政府财政补贴多一份,你让政府如何不急?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所共知的“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共青团中央给全国能做爱的中青年人口写了一封信,意思是从此三十年内,同志们打炮要带套吃药,不能随便生孩子,以一代人时间完成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从此至今,该政策一刀割去是非根,两手劈开生死路,算是让中国人口规模增长步伐慢下来。据一些非主流人口学家估计,三十年来,中国强制或者非强制的人流,大致有2.5亿……

这个政策,按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的说法,真是千古奇葩。因为自古至今,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哪个国家出面强制管制本国居民生殖活动的。日本、泰国乃至菲律宾,都曾经鼓励本国居民节育优生,但从未出台过强制国民生育的法律,而且持续三十年!因为人口生殖,是每个人的最基本的权利,你管天管地还管我生殖器?!是的,政府不但管,而且至今也未见停止迹象。妇女生孩子居然还要开一个“生育服务证”,没这个证书,就算非法超生要被罚款,至于这政府罚款名目也极端无厘头——社会抚养费。你生孩子,自己出钱抚养不算,最后还要向政府缴纳抚养费!同志们,持续三十年来,如此盛世怪相,大家安之若素见之不怪,真是让人觉得不可理喻。更让人发疯的是,你说计生政策是脑子有病,还有无数人等跳出来骂你是卖国贼,是欧美日等国派来祸国殃民的奸细。坦率的说,每念及此,我都天旋地转……
这真是盛产奇葩的神奇国度啊
好了,关于中国城镇化特色,不仅上述两件事。还有一个现象,也是人所共知:那就是城镇化滞后工业化。中国目前的工业化水平大致在日本1975年左右水平,但你要知道,1975年前后日本城镇化率将近75%了,而中国呢?官方数据是51%,个别学者估算是60%附近。但无论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估算,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都远远低于工业化进程,这是没问题的,也是目前各界共识。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现象呢?各方目前共识是,该死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都知道问题所在,也都想改革,为何就是难以推进呢?答案,就在于户籍背后捆绑的产权制度。
这话怎么说呢?在中国,城乡户口不是简单的地域籍贯界定,而是身份标识。简单说,你生下来,政府就在你身上打了标签——规定你本该种田或者不该种田。在这个标签的背后,又是一系列产权制度作为支撑。你生而为农,那么你名下应该有一块地,这是村集体分到你名下的,或者你该继承你爹妈的,这块地,你不能卖掉换钱,也不能改做他用。如果你是城里户口,那么你生下来,应该有城市政府的福利保障,理论上说,你从念书到工作一直到退休,政府都有保障你最低标准的义务,也就是你生下来,城市政府就欠你的。好了,如果农民进城,城市政府当然不干,因为从此就意味着它要保障你失业后有饭吃、孩子有书念,老了有退休金拿,你丧失劳动能力,它还得给你最低生活保障——它干嘛给自己找包袱背?对于进城农民而言,进城打工经商能发财,那是和买彩票差不多,挣了一笔钱可以娶媳妇生孩子,但家里那块地不能变现,他老了,还得指望孩子养老送终,还有那块自留地。城市中,是没他们安身立命的地方的。
好了,分析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土地制度问题是中国城乡二元机制的关键,难点在于城市公共服务的财政改革。农地不私有化,农民不能将名下土地变现,那么就不能拥有在城市立足的原始资本,人老体衰色衰,只能回老家那块地讨生活,不可能全家搬迁到城市安家落户。而对于城市政府而言,除非中央财政负担中国城镇居民的大部分公共服务支出,譬如九年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福利,以及养老金最低保障,否则它们注定不欢迎外来人口的,不管你是农民还是其他城市的人。这一点对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而言,更是突出。而在目前分税制下,中央财政几乎汲取了全国财政的大头,但承担的社会公共服务数量,却不对等。“财权上收、事权下放”,是1993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的普遍现象。这种情势下,除非中央自发让利让权给基层财政,否则一切都无从提及。但这可能吗?
综合上述,我们发现,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城镇化历史,中国城镇化进程确实有其特色,但这特色都是些什么东西呢?无外乎深挖城乡壁垒,将农民职业身份化,说穿了,就是现代奴隶制,更别提亘古未闻之千古绝唱之计划生育政策了。一句话,中国城镇化的特色,从娘胎里面出来的第一天开始,每个毛孔里面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