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发达国家银行国际化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3-4-14 17:02:43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作者:孙伯银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社会网络化、世界逐渐成为“地球村”的背景下,银行国际化已成为常态。历史上看,自19世纪以来,世界银行业先后爆发了四次全球化浪潮,分别是19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其中领导者分别是英国银行、美国银行、日本银行、西班牙银行。因此,本文将基于银行国际化“天时地利与人和”理论框架,分析四国银行国际化历史,总结有关经验教训。

一、四国银行国际化条件比较

四国银行国际化各有特色,但也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即都属于发达国家的银行全球化,在它们崛起过程中都具有某些相同的“天时、地利与人和”条件。表现在“天时”方面,有母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上升;外贸投资高涨,经济全球化;国外监管政策宽松等。“地利”方面,有进入周边国家和地区有地缘优势,进入发展中国家和国际金融中心有区位优势。“人和”方面,银行有资源优势(客户关系优势、资金成本优势、资产规模优势等),还有高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能力优势。

但是,各国银行国际化条件及其所采取的策略也存在较大差异,国际化水平和结果不同。

首先,英、美银行国际化条件充分,银行全球化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天时方面,英美作为当时全球霸主,政治和经济全面崛起,都建立了由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本币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英国拥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导者,拥有西欧、日本等盟国,银行海外扩张几乎不存在准入障碍和政治风险。地利方面,英国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美国与欧洲国家有较深的历史渊源,且语言文化存在相通性。人和方面,银行业发达,是全球银行业的领导者,兼具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

其次,日本银行国际化的条件有限且不可持续,主要是有限“天时”和银行资源优势。因为所谓的日本崛起只是经济总量崛起和全球化扩张,其政治、军事和经济(市场)都依附于美国,银行竞争优势更多与当时的泡沫经济密切相关,国际竞争力不足。因此,伴随美国打压,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及亚洲金融危机,日本银行国际化衰落。

第三,西班牙银行国际化的有利条件有限,主要是在拉美和地区拥有地利,表现为拉美曾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当地银行不发达,银行业务机会较多等。但是,它们抓住了拉美市场开放的有利时机,顺应了在周边国家和拉美地区拥有的地利,充分发挥并增强了自身强于当地银行的竞争优势,因而取得了成功。尽管西班牙银行国际化区域性特征明显,国际化水平没有达到英、美、日银行曾经的全球化水平。

二、有关经验教训

(一)综合考量“天时、地利与人和”,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

“天时、地利与人和”条件对一国(家)银行国际化都很重要,但影响和作用不尽等同。从银行国际化的历史来看,跨国银行崛起并不要求也从来不是“天时、地利与人和”条件齐备,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英国银行、美国银行的国际化条件充分,与英美大国整体崛起背景有关,具有特殊性,其他国家则不然。而且,在英美大国崛起之前,不少银行早已开始国际化实践。西班牙银行的国际化没有大国崛起背景,条件有限,但同样取得了成功,主要是它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了“天时、地利与人和”条件,以拉美和周边国家为目标,制定并实行了可行的国际化扩张战略和差异化经营策略,发挥并不断增强了自身在当地市场的竞争优势。而日本银行并未认识到自身国际化条件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像个暴发户一样在欧美市场大肆扩张,追求规模最大化,不注重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比之下,目前中资银行国际化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与日本1980年代有一定的相似性,如经济开始崛起,对外贸易和投资快速增长,人民币国际化启动,同时银行完成股改上市,成为国际排名领先银行等等。但是,中国国际地位仍然不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有限,银行国际化经营和管理能力不足,进军海外也没有“地利”条件,面临较大的风险和挑战。为此,必须立足实际,制定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培育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

(二)政府大力支持银行国际化

大家知道,一国银行国际化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行为,与母国的国际地位、话语权、国际关系等非市场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如在外资银行准入政策上,许多亚洲国家没有明确的客观标准,主观弹性很大;欧美国家有明确的标准,但实际上存在着或名或暗的政治审查,都表明了这点。一国政治地位提高,能够参与或主导国际秩序和规则的修改制定,对其他国家和国际事务有较大的发言权、影响力,银行全球化具有较强的政治保障。英美作为时代霸主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者,为其银行国际化提供了有力保障。而日本缺乏国际话语权,构成日本银行国际化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中资银行而言,自2007年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中资银行“走出去”,“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发展中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但是,银行走出去仍面临较多阻力,尤其是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受到严格的非经济因素限制。这与我国对外政策相对宽松,形成不对称开放的景观。目前,世界已经进入了国际大博弈、国际政治经济规则和秩序大变革时期,中国政府要顺应大势,积极作为;要按照对等开放的原则,对不同国家的金融机构实行对等政策;要完善国家间的对话机制和投资保障机制,维护本国银行业的合法权益。

(三)银行国际化初期应以新设为主,收购为辅

四国银行国际化经验表明,银行国际化初期,由于银行对海外市场了解不多,国际化经验和管理能力缺乏,主要采取自设机构自然增长方式。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发达国家市场饱和,并购成为银行国际化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并购成功要求的条件较高,失败者居多。如英国情算银行1980年代在美国市场进行大肆收购扩张,最终几乎均以失败而告终,其因除了收购时机不当(遭遇美国经济衰退)之外,主要是对收购对象缺乏了解、银行整合管理能力不足、收购后整合管理不到位。而西班牙银行进军拉美,具有发达国家进入发展中国家、前殖民帝国回到前殖民地国的双重特征,西班牙银行本身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到拉美有充分的“地利”条件(相同语言文化传统背景),收购整合和管理成本较低,实现了收购扩张的成功。

对中资银行而言,在拥有一定的国际化“天时”,但对国际市场了解不多,国际化经验和管理能力不足,而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的情况下,对外扩张应以设立分行为主,海外收购应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对其他国家应以合资或参股为主,以增加了解,尽可能降低收购整合的成本和风险,确保国际化成功。

(四)银行海外经营应从开展批发业务到综合业务

四国银行国际化初期,对外扩张和开展业务符合客户追随战略,以服务本国跨国公司和当地企业为主,开展批发业务,如贸易融资、结算、外汇交易、公司信贷等,很少开展个人零售业务。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放松管制和金融自由化,跨国银行综合经营的政策障碍消除,多元化经营趋势增强。越来越多银行通过并购进入东道国市场,开展零售业务,与当地银行竞争。但是,成功者仍然不多。原因是它要求较高,需要广泛的机构网络,需要融入当地市场,获得当地政府和客户的认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西班牙的桑坦德银行(BSCH)等都是有名的全球大型零售银行,它们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上实行本土化战略,融入当地市场;业务上,不面面俱到,聚焦于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业务,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此外,随着证券市场发展,许多银行在海外设立机构,专门开展国际投资、交易和投行业务。

注:原稿约1万字,发表于《农村金融研究》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