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等人的忽悠帮大鳄赚了中国多少万亿?
不能让金融骗子横行中国(中)
对于中国当前的风险就是金融骗子的横行,故本人写了这篇长文《不能让金融片子横行中国》,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戳穿郎咸平“皇帝的新衣”。
郎咸平等人的忽悠帮大鳄赚了中国多少万亿?
——混淆债权债务概念中国资产廉价流失
中国改革开放这10年走得非常艰辛,中国的崛起到了关键时刻,我们以前关注的更多在于国有资产的流失,现在我们更应当关注的就是中国资产的流失,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只要这些资产属于中国的,中国就有征税权,未来的税收就要造福中国人,而且也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我们看到中国这十年GDP长足发展但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哪里去了?这里就是被忽悠的中国资产流失。郎咸平等人指责政府的问题恰恰是他们所忽悠的理论造成的,这只不过是贼喊捉贼的游戏。
我们看到的就是郎咸平忽悠的不仅仅是大家对于次级债和次级抵押贷款的理解,还将“次级债”(Subordinated Debt)与“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agages)两个概念弄混淆。郎咸平还在视频当中给次级抵押贷款按照银行做了信用评级,并且还时刻不忘妖魔化中国,他说:“中国的银行债务严重差于美国的次级债,大部分在BB甚至以下,大部分是D,绝没有收回的可能,中国的银行30%是坏账大部分都是D,这比美国的次级债的评级要低得多。”但是他的这个论述是完全的错误的,银行的债务是什么?银行的贷款是银行的债务吗?如果对于稍微知道一点的,银行的债权是贷款,银行的债务是我们的存款,我们的存款才是银行的债务,他说中国的银行的债务是垃圾级,没有收回的可能,不是在煽动大家提款挤兑银行吗?而郎咸平这样的说法等于是振臂一呼,各种西方背景的声音随声附和,造成了一种中国的银行真的有极大危机隐患的舆论环境。但这里次级债的翻译是有背景的,因为次级债翻译的时候根本没有次债危机,而是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发展,在巴塞尔协议当中的次级债实际含义是可以作为次级资本的债券的概念,这时次级债不但没有垃圾的含义,还是优质债券的代名词,如果大家认识了次级债在西方金融体系和巴塞尔协议当中是银行的次级资本,那么你对于次级债怎样引发西方的金融危机就容易理解多了,那是银行资本层面直接出了问题,中国的银行资本次级债的数量有限且都是优良债券,如果把真实的情况和含义让中国人知道,怎么能够妖魔化的夸大中国的金融风险,让中国错误决策让大鳄渔利呢?!
这里他不光对于银行债权债务的认识有错,对于次级债和次级抵押贷款的论述同样有问题,也是概念错误的,这背后就是要妖魔化中国的银行业。次级债可以是3A评级的优质债券而未必是垃圾债券或者不良资产,次级抵押贷款对于银行而言是债权而不是债务,但这两个概念往往被偷换,而就是这样一个低级错误居然为中国经济界普遍接受。很多人把次级债与次级抵押贷款混为一谈,次级抵押贷款等高风险贷款,通过信用保险和资产打包以后,以出售次级债的方式收回贷款,同时形成了次级债市场和信用保险的再保险衍生品信用掉期合约,2007年是次级债危机,2008年是信用掉期合约危机,两个市场出现关联危机。次级债的“次级”是指债务清偿排序上处于次级位置,而次级抵押贷款是指借贷客户偿债能力较差,二者不是一个概念,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国家的国债也是次级债,因为这些国债的清偿顺序位于国家“必要的”开支之后。
在这些错误的概念基础上,郎咸平还妖魔化中国政府财务状态,郎咸平一直批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他说:中国政府要破产、中国债务危机正式爆发、不怕地方猪肉涨怕地方政府债务大等等,这些说法就是要做空中国,让中国限于更大的经济灾难让国际金融大鳄有机可乘,在他这样的说法背后,他忽略了一个关键的事实就是西方国家的国债对于国家债务的实质而言也是次级债,是要国家财政盈余支付的,索偿权利是要次于他们政府各种“必须”的支出的,西方国家已经入不敷出根本没有偿债的能力,西方的国债是没有抵押物担保的。但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则是抵押债务,这个抵押不是次级抵押,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的抵押物是可以通过变现和经营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偿债的,这些债务不是通过税收来偿债的!因此讨论债务与GDP比例关系与西方债务的意义完全不同,因为税收是与GDP关联的,但抵押债务是与抵押物关联与GDP和税收没有直接关系,中国政府的债务与西方债务的差别被刻意的忽略,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郎咸平算中国政府负债的时候是计算地方政府负债的,但是在计算西方政府则不同,他只说美国的国债却对于美国地方政府的负债视而不见,要知道的就是美国最富裕的加州政府早就徘徊在破产边缘,其他的州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他这样的双重标准就是忽悠!这个双重标准会造成中国对于金融的担心过度和金融安全冗余,这个危害后面我们会详述。
郎咸平的这些错误概念下给人们的感觉就是中国的经济立即就要跌入深渊了,为什么这些西方大鳄的代理人要以这些错误的概念妖魔化中国的银行,妖魔化中国的政府呢?背后的原因就是他们要借此赚取暴利,西方的暴利首先就是我们很多人指责的让外国大鳄入股中国的银行股,入股中国电信、石油等核心企业,这些入股的股权后来是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的,这个利润有人估算的就是仅仅针对银行业就是得利上万亿,这里还没有电信和石油领域的利润,对于如此的饕餮大餐,但我要说的是这些利润只不过是西方渔利中国的小小头,西方渔利中国更大的地方在哪里?
比入股银行更大的利益就在所谓的银行不良资产里面,郎咸平对于中国的银行不良资产也是极力鞭挞的。但是这些不良贷款就真的是不良吗?1999年剥离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国家的核定目标为15%,也就是这些资产按照账面价值的15%贱卖掉了。截至2006年底,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12102.82亿元,累计回收现金2110亿元。而对于中国的银行业剥离的不良贷款,外国的投行却是大量的购买,我们真的这些不良贷款就是损失吗?而真相是残酷的,因为中国的土地价格暴涨了,这些资产背后的抵押物大多数为土地,当时只有评估价值的一半做的抵押,现在土地价格涨十倍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意味着买断这些银行不良资产,取得和占有资产背后的抵押物,实际的获利可以达到10倍以上,中国的几万亿的银行不良资产剥离成为了外来资本的海天盛筵,几万亿的所谓不良资产大多按照20%不到的价格卖出,结果是在土地等增值10倍,石油、黄金、铁矿石等增值数倍以后,资产价值发生了彻底的重估,其重置成新价格是其账面价格的数倍,这赚取的利益是10倍以上,十万亿以上的。对于这些银行资产包背后的巨额利润,号称是公司治理专家的郎咸平是不说的,这些坏账的增值可以通过最近热炒的潘仁美事件看出来,当年号称是根本资不抵债的琼民源,后来它仅仅是北京的民源大厦任志强卖给高盛背景的潘石屹就是18个亿,而潘石屹将之向公众销售,得到的销售利润竟然有50多个亿!这样的资产增值和背后的损失,光华路SOHO只不过是冰山下的一角,在处理银行等坏账的过程当中,中国的资产和财富就是这样以合法的形式流失了,外资赚取了暴利!剥离资产都是打着为了金融安全和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不损失的幌子,实际上是侵害了其他债权人,就如琼民源所谓的为国家“甩包袱”的背后是大量的法人股东的损失,这就是郎先生“信托责任、公司治理、反对国家资产流失”背后的意义,通过购买这些被治理的不良资产,海外的大资金得以廉价建仓。
在西方的指导之下,在郎咸平这样的专家指导下,中国的银行实行的实际上是最严格的贷款制度,没有抵押物或者抵押物不是不动产等硬通货的话,基本上是无法从银行贷款的,在中国的银行业内对于企业的信用贷款基本是消失的、缺位的,在需要信用贷款的物流渠道上就是高利贷的天堂,这样的结果造成了资本对于中国社会更大的掠夺!我们老百姓的工资十年来涨幅有限而GDP却早已经翻番了,原因就是企业不能从银行取得贷款以后,不得不向社会借高利贷,高利贷也是外资热钱主要潜伏的地方,这些高利贷导致的物流成本和物价上涨都是中国老百姓买单的!物流高利贷的成本造成同样的商品中外市场上巨大的价格差价;企业的高利贷成本压低了增加工资的空间,而企业因为无法融资资金链断裂,不得不给外资廉价的收购,这些的财富流失才是最大的。本人在2010年的《涨价的世界》里面就论述过相关问题,金融安全要以牺牲实业为前提的,要不是通胀不可控通胀掠夺财富,要不就是控制了通胀的背后,是要实业垮塌买单的。
不要以为银行的数万亿坏账有多么可怕,你真的以超常严格的手段保证银行没有坏帐和超额利润了以后,不但银行掠夺实业,你会发现银行之外的民间的高利率导致社会的财富被掠夺损失的要多得多,有这些坏账的利益输送实际上是对于实体经济的一个支持,也保持了社会利率不可能太高成为恶性高利贷,中国当前的高利贷也大量破局,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不亚于银行坏账的崩盘的!看美国对于危机的处理方式,他们是可以让雷曼兄弟倒掉但不会让通用汽车倒掉的,实体经济是更根本的,银行的坏账以更宏观的眼光来看是肉烂在锅里的,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利益输送,就如美国的QE是巨大的输送一样,把银行的贷款收紧,尤其没有了信用贷款以后,高利贷的渔利导致社会财富分配规则的改变才是更关键是事情,中国的国有企业不但是有企业职能更有社会责任,把金融放得过高的结果就是企业资金链断裂,大量的国有企业因为资金断裂而不得不贱卖,国企贱卖的损失是巨大的,这些企业改制以后看似是焕发了活力,但背后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推给了社会,大量员工下岗,多少家庭一下子进入了地狱;大量的离退休职工等交给了社保,这也是现在很多专家说中国社保亏空的来源,如果算上社保的损失,实际上是远远高于当年银行的坏账的。但是过度炒作银行坏账,给一些人国企改制渔利创造了方便。
中国的财富外流很多人说中国的制度问题,说富人的移民问题,说什么富人移民带走了多少万亿等等,这也是郎咸平不断说的事情,这个说法的背后就是要掩盖他们忽悠中国给中国所带来的财富损失,中国的富人大量移民是不假,但是他们不是到外国去经营去发财,而是到外国去储藏财富和生活的,他们的投资和赚钱都还在中国,他们虽然可以是外籍,但资产在中国就是中国的GDP,就要被中国政府征税,就要给中国带来就业,就要被中国政府管理,而中国外汇管制资本项目不开放,能够带走的财富是有限的,真正的大头是外来的热钱渔利,外国资本的威胁,让银行的安全性冗余的背后是捆住了中国金融业的手脚,给他们打开方便之门。而最需要中国金融安全的,恰恰是各种进来渔利的资金,他们是要存储于中国的银行的,需要在中国信托的,中国的银行出现问题对于他们是差别对待的,这已经有当年的广信和粤海的例子了,而当前他们攻击人民币却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人民币还没有国际化和中国外汇管制存在。
在郎咸平等西方背景的所谓专家不断的鼓噪之下,在所谓的控制了银行坏账以后,中国的经济当中的实体经济发展就开始受限了,不得不被资本渔利。经济是整体不是部门,金融是银行与产业的融合而不仅仅是产业,西方的金融的含义不是银行业,按照英文金融是Finance而不是banking,(Finance is the commercial or government activity of managing money, debt, credit, and investment),但中国的金融变成了银行业,为了银行的利益实际上是损害了金融行业和中国经济的整体利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整顿银行以后,中国的银行给社会的贷款和融资受限以后恰恰给外资腾出了巨大的空间,外资由此大量进入中国,中国的财富分配发生扭曲,我们GDP当中劳动者收入所占的比例直线下降,据统计资料显示,从1978年至1984年,劳动者报酬在略微上升,而1984年至1994年的数据在波动中略降,1995年之后是大幅下降,1995年至2007年间下降12.45个百分点,其中2003年至2004年间下降尤为突出,劳动者报酬骤降5.25百分点。我们现在是50万亿GDP了,劳动者的收入下降10%则意味着在财富分配上资本等要多拿走5万亿,这可是每年发生的事情,十多年累积下来是几十万亿的事情,这是远远多于银行坏债损失的,这些巨额的掠夺是中国资产在流血。
美国对于雷曼兄弟和通用汽车的态度已经告诉了世界,一定要全力的阻止金融危机变成实体危机,宁可让银行破产也不让实业破产,金融的损失是可以肉烂在锅里的!但是它却让在世界各地的骗子们把银行的危机夸大,在银行赚取巨额利润的背后是影子银行和热钱赚取更大的利润,是实体经济的垮台!我们知道一个系统的不同参数可能是互相抵触不能同时优化的,在银行的安全性无限化的背后就是实体风险的更大化,在银行取得暴利的背后是实体经济被拖垮,而美国要振兴本国的制造业,不让中国的实体经济垮掉怎么可能呢?因此西方的金融骗子们就开足马力了,对于次级债等概念的恶意错误扭曲,就是要掩盖这样的真相。我们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在危机当中让银行的坏账真的多一些,银行没有这样高的利润,西方的战略投资者怎么能够套现万亿利润?如果银行坏账多一些,这些坏账都是实业的所得,虽然是贷款企业亏光了但这些财富没有消失又转化到其他企业了!就会让垮掉的实业企业少一些!如果我们的坏账多一些,这些坏帐是能够消灭货币的,我们的货币流通量就要少一些,外资进来渔利也主要集中金融体系也要顾虑多一些,我们的通胀压力就要小了!如果我们的金融体系能够承担更多风险贷款多一些,高利贷的空间就要大大减少了!财务成本的降低人力成本的增加才有空间,老百姓的收入才能提高;如果我们的资本不再暴利,房地产的泡沫就要挤出了,因为现在很多地方的房子老百姓是买不起只有获利的资本可以买,如果资本受到损失房价必然回归理性了,所有这些在全局之下不是很有利吗?为什么在欧美都推迟执行巴塞尔协议的时候,中国却要抢先提前达到进度要求呢?中国的金融安全不是不足而是冗余的,这错误的认识就有郎咸平等人把银行债权说成债务的功劳!
现在全球激烈竞争的格局之下,哪个国家不是拼尽全力,不可以在某个领域有太多的冗余的,这个冗余的出现,必定是要以其他损失为代价,要在其他地方被渔利和买单的。因此如果中国的银行业能够多承担风险和责任,而不是自己赚翻了,都“不好意思了”(民生银行董事长语),中国的实业就不至于这样的惨,中国的高利贷利率就没有那样高,中国的通胀压力就没有那么大,老百姓的收入可以提高房价可以控制,而现在所有这些都是被骗子的错误概念所引导的错误结论所导致,让银行的安全性过冗余,让银行赚取了过高利润,尤其是银行后面的热钱、外资、高利贷、影子银行等都是中国发展的食利者,老百姓没有分享到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果实,社会矛盾剧增,这些问题的背后恰恰是错误的决策所导致的中国资产和财富的大量外流,数额达到几十万亿,这样的骗子才是真正应当被千夫所指的。这些问题根源与骗子们的忽悠密切相关,但是骗子却不断的拿着这些问题妖魔化中国,指责中国,还要通过这样的指责披上所谓的敢说“真话”的外衣。
未完待续……
上一篇:注意汇率问题新的政治化倾向
下一篇:发达国家银行国际化比较分析
·新加坡2月季调后零售销售月率升3.6%2013.04.15
·高盛美国利率将在未来几年显著上升2013.04.15
·摩根大通一季度净利润65亿美元2013.04.15
·华西股份资产置换悬疑 股价与名声相差甚远2013.04.15
·CPI利好杯水车薪 钢铁市场颓势难改2013.04.15
·北京公积金收紧影响几何2013.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