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物价和内需一同回落

发布时间:2013-4-9 15:35:13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国家统计局公布物价数据,2013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9%。很明显,CPI的回落幅度超出市场预期,此前市场估计应当是2.5%左右。

为什么CPI快速回落?从CPI的结构性数据看,显然是食品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这是明显的季节性因素,是春节过后物价自然回落。但为什么回落幅度这么大?我认为,这与春节之后央行一直收紧货币密切相关,而这一点,从PPI连续5个月的回升态势突然终止就是最好的证明。

通常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至少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但这次为什么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却如此之快、如此之敏感?实际上,这恰恰反映了中国经济现状的极度脆弱性,这也是央行长期执行“紧平衡货币政策”的一个必然结果。政策稍有变化,企业便做出敏感地反应,股票市场的反应一样敏感。但是,央行没什么可以骄傲的,反而应当检讨。“倒掉洗澡水,连同洗澡的孩子一起倒掉”,这样的政策得不偿失。

中国经济如此脆弱,如此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过激反应”,这必将使得国际资本攻击变得更加便利,更加容易。这一点,中央银行必须高度警惕,而绝没有理由“为自已营造的敏感性”而暗自窃喜。因为,“过激反应”由非理性因素主导,这是金融市场最容易被利用的工具。搞不好就会变成外国人通过金融市场洗劫中国国民财富的帮手。

所以我并不赞赏央行现行的货币政策,它们应当适应国际货币大环境,在中国采用“中性稍宽”的货币政策。所谓“中性稍宽”的市场表现应当是:央行稍有投放,货币市场利率便敏感地下行;而稍有收紧,货币市场利率不至于大幅攀升。但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中性稍宽”的货币政策会给中国经济、尤其是企业经营以稳定向好的预期;会使汇率变化走向升值的锋芒变得钝化,稳定中国总需求(内需和外需)。

我同意向松祚先生的判断。3月份CPI涨幅只有2.1%是意料之外的结果,基本在市场预期的中位数以下,市场预期可能是2.4%。这里面有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我们去思考,有春节过后需求下降的因素,猪肉价格大幅下降,最近禽流感造成的家禽需求也出现大幅下降。但是我们要联系PPI,因为PPI下降幅度也相当明显,所以我判断CPI下降过快表明:我们国家现在经济仍然没有从低位完全复苏,也就是说我们很多行业、企业经营仍然处在困难境地,上游价格上不来造成终端消费品价格出现持续回落。

向松祚同时指出: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房地产调控。尽管房价在很多城市并没有出现明显回落,但现在开始在影响人们的预期。房地产是拉动很多消费品(需求)非常重要的力量,如果人们放慢了房子购买的步伐,对于很多产品的价格也会产生影响。所以,我判断货币政策可能相对次要,更重要的是经济本身还处在企稳阶段,没有出现明显复苏。

除了向先生的判断,我认为还有一个更为核心的因素。这个因素我们反复说过,那就是成本因素。比如猪肉,养殖成本的大幅攀升,已经使肉食价格不可能回到原来的起点。现在,猪肉价格稍有回落,养殖户便停止生产,为什么?因为亏本。这说明,养猪成本已经很高,所以零售端不可能降价。成本的上涨最后必然的结果就是终端物价刚性上升。

成本上涨,但需求下跌,是不是物价就可以下跌?也就是说,是不是产能过剩,物价上涨就一定会受到制约?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错误认识。

我的理解是:只要成本上涨,有没有需求,物价都会涨。因为,成本上涨物价不涨,企业会亏损,所以它们宁可减产或停产也不会做赔本买卖。所以,当成本上涨之时,供给会减少,供给减少,物价必然上涨。猪肉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猪肉需求减少而降价之时,养猪户立即就会减少;供给减少,再度推高肉价。我们这些年的CPI不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受困于猪肉价格吗?

另外,产能过剩不等于产量过剩。为市场提供有效供给的是产量,而不是产能。产能再大,全部闲置,有效供给为零。

我为什么强调上述问题?因为大家必须意识到,决定价格不仅仅是需求,同时还有供给。中国的物价上涨主要是供给端出了问题,需求端已经表现出极其疲弱的状态。如果不能解决成本问题,不能解决供给问题,一味指望货币政策从需求端压制价格,中国经济会出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