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必要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吗?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各界对此的争议从未断过。今年三季度,以FT中文网为阵地,专栏作家叶檀女士与诸多人口学者就此问题再次唇枪舌剑,多维度辩论中国的人口问题。几度交锋后,叶女士以一篇总结陈词,结束了有关争论。但观一系列评论,由于缺乏权威的解释,在各议题上并未得出让双方信服的结论,对于读者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总结梳理前述来来往往的十多篇文章,我们大致可得出以下印象:支持计划生育的最核心理由在于,过多的人口将让资源与环境不堪重负;而在另一边,反对者们的驳论则多针对以下两点展开:人口过多吗?以及,人口过多将让资源与环境不堪重负吗?
不过,在讨论中国是否有必要推行计划生育时,我们可能还需要多问两个问题:政府有无权利推行计划生育?以及,计划生育有无政策效果?只有把这四个问题都讨论清楚,我们才能得出确定性的答案。不然总会隔靴搔痒,争不出个所以然来——正如此次争论这般。
按照逻辑顺序,重新组织前述四个问题:
1、政府有无权利推行计划生育?
2、计划生育有无政策效果?
3、中国的人口处于怎样的状态?
4、中国的人口过多将让资源与环境不堪重负?
也只有在1、政府有权利推行;2、计划生育有很好的政策效果;3、中国的人口的确过多;4、中国的人口将要多到让资源与环境不堪重负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得出推论,中国未来的确有必要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其中任何一环断裂,都不足以对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构成支撑。
逐一回答上述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推行,都需要经过充分地讨论,并通过合法的授权。由于中国国情,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出基本缺乏讨论过程,也未曾经过民主授权,严格说来,中国政府并没有权利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更无法将其强化为国策。
邻国印度可作前鉴。1976年,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曾采取强硬措施推行节育,接近400万人在1个月内被迫节育,引起广大民众不满,导致她在之后一年的大选中落败。其后上台执政的印度人民党随即抛弃了强制节育计划,并宣布了一项新的人口政策——家庭幸福工程,以自愿为原则节育。此后,因害怕触犯众怒,在历次大选中,没有任何政治家敢再提出强制节育的口号。
结论1、如果不是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第二个问题,计划生育有效吗?
从数据上看,似乎是有效的。随着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与年增人口出现了显著下降。引用易富贤先生于《人口坍塌才是中国的真正风险》一文中所提供的图表说明:
但若我们观察更长的周期,将会得到与之不同的结果。事实上,人口增长率的下降非始于计划生育,早在1960年代便已开始(这并非计划生育可以解释):
从总和生育率上,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一般而言,我们认为,全球化、城市化以及性别平等(而非计划生育)是促进人口增长率与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事实上,从中国历史上也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率与出生率的下降与城市化的进程同步:
这一现象也可在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观察到。其机理在于,城市化所引起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将减少养育儿女的必要性,并增加养育成本。与此同时,信息的充分交流也将更新人们的生育观念,从而抑制生育率的上升。
结论2、城市化才是降低人口增长率与生育率的最重要因素,计划生育对于人口管制的效果,并不显著。
第三个问题,中国的人口处于怎样的状态?真的如很多担忧认为的那样过多吗?
从人口数量出发,我们很难论证,中国这样的国家到底拥有多少人口是恰当的。这个命题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探讨:未来中国人口的趋势是怎样的?上升、稳定还是下降?
对此,易富贤先生给出了这样的数据: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生育率只有1.18,结合当年人口结构推算,中国人口将在2017年达到13.4亿的顶峰后开始负增长;如果2010年后生育率能够提高到1.3,那么中国人口将在2019年达到13.5亿顶峰后开始负增长。
解读1.18的总和生育率,我们需要看到,一般认为,2.1~2.2的总和生育率可以维持人口结构的稳定,即使是中国官方的《国家人口战略发展研究报告》也认为,“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值便已低于2.1的黄金值,也低于1.8的官方水位线:1992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38万人调查申报的全国1991年和1992年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65和1.52,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则显示,农村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56;而到了2000年人口普查,为1.22,2005年也只有1.34。
结论3、总和生育率长期维持在2.1、1.8乃至1.5以下,往后看,人口坍塌的风险并非危言耸听,人口爆炸之说,则未免儿戏。
除了人口数量,我们还需要讨论人口结构问题。
近年来,已有众多报告指出,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老龄化风险迫在眉睫。今年7月10日,全国老龄办发布老龄人口调查和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849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根据国际惯例,上述比例达到10%以上,即意味着跨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对于一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供养比例上升、财政压力、养老金缺口、社会缺乏活力、遏制创新……而随着1962~1973年的婴儿潮相继跨入60岁门槛,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将会陡升。
结论3.1、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已不再是“人太多了”,而是“年轻人太少”。在未来,中国很可能将被迫鼓励生育,而非执行计划生育。
继续讨论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计划生育支持者们的一则重要论点在于,放开计划生育将导致穷人多生,进而拖累人口质量。不过,迄今为止,我们尚没有见到任何严肃的证据,可以支持这种对于穷人的奇怪偏见。这样刻板的印象,可能大多基于推广计划生育时对于“超生游击队”的宣传,以及在某个农村的个人见闻。
恰恰相反,来自总量方面的证据表明,随着城市化的扩展,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人口已所剩无几,这也是常谈的“人口红利减退”。在这方面,劳动密集型企业富士康在人口大省河南与四川的遭遇可作见证,即使身处人口大省,为补充劳动力,富士康也不得不从邻近的省份招工。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的研究,也可帮助我们证伪这种偏见。他在调研中发现,地处边穷的湖北宜昌五峰县,放开二孩政策六七年后,生育率还是上不来;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试点二孩政策的山西翼城和甘肃酒泉,生育率至今都没有到2。究其原因,正是我们之前谈论的城市化与信息交流。
结论3.2、穷人多生导致人口质量下降?这只是奇怪的偏见。
第四个问题,中国的人口过多将让资源与环境不堪重负?
这是一个非常有迷惑性的观点。现在,中国的生态环境的确不好,遭到了很多破坏。而在大城市的生活经历,尤其是“春运难”、“交通拥堵”等现象,似乎也在告诉我们中国的人口实在太多。但严肃说来,这些都不是人口过多所导致的结果,把板子打在人口问题上,显然找错了门路。
首先,污染问题是人口过多导致的吗?——不是,是生产方式导致的,推导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
其次,资源瓶颈是人口过多导致的吗?——不是,依然是生产方式,推导出集约、高效地生产。
第三,能源瓶颈是人口过多导致的吗?——不是,一方面是生产方式,参照上条;另一方面推导出开发新能源以及非传统能源。
第四,粮食安全问题是人口过多导致的吗?——不是,根据阿玛蒂亚·森的研究,造成饥荒的最重要原因并非食物短缺,而是分配机制失灵,推导出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
第五,中国庞大人口的中产阶级化将让资源、环境不堪重负?——这得看是怎样的中产阶级化。如果像美国那般,人均能耗惊人,的确可能出问题。但市场机制会自发抑制这样的中产阶级化,资源、能源价格的上升将迫使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第六,“春运难”、“交通拥堵”这些直观感受,是人口过多导致的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的。但前者更多因伪城市化,农村转移人口并未真正转变成市民,推导出人口的城市化;后者则是城市规划太垃圾所致,推导出发展公共交通。
第七,……
结论4、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被认为是人口过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归根结底,都不是人口的问题,更无法推导出计划生育,把资源、能源瓶颈,以及环境问题,归结于人口,是一种懒惰的思维方式。
最后,重新审视本文所提出的问题,中国有必要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吗?
——计划生育在决策过程上站不住脚;
——计划生育对人口管制无效,出生率下降更多是城市化的结果;
——中国的人口问题,不是人口大爆炸,而是人口坍塌;
——把资源、能源瓶颈,以及环境问题,归结于人口,是一种懒惰的思维方式。
如前文所述,若要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前述四个问题必须得到肯定的答案,不能有任何一个环节断裂。但现在看来,这四个问题,答案都是否定的。
那么,中国还有必要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吗?到底又是谁在反智?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636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党-报-杜绝应-景文-章的出路在于财-政断-奶、废-除官-级
下一篇:放松规制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方向
·首批IPO现场检查全过程揭秘2013.05.02
·驳重启IPO上涨500点的错误论2013.05.02
·同仁堂国药拟发售2亿股新股 发售价每股3.04港元2013.05.02
·第二批15家IPO在审企业下周将迎来现场检查2013.05.03
·2012年IPO总规模比2011年减少逾六成2013.05.03
·IPO重启成市场悬剑201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