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抢购风波后的民生窘迫
一条有关天然气价格将大幅度上涨的乌龙消息,这几天在全国各地的天然气消费者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媒体在传播这个消息的时候,还煞有介事地将其称为天然气价格市场改革的“最后一公里”,由不得人们不相信。这一消息最早于本周一在北京某报率先出笼后,持续发酵,并在一些城市引起了天然气抢购,终于引起国家发改委的高度重视,昨天(3月27日)在其官方网站上澄清,称这一消息完全不实,“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发改委的这一明确态度经各大门户网站迅速传播,大概可算广为人知,躁动的人心可以安定下来了。
“不负责任”的媒体传谣,政府有关部门辟谣,事情至此,也许可以算是圆满结束了。但我们不得不说,来自发改委的权威辟谣,在不实报道已经引发抢购潮两天后才出笼,来得晚了点。至少,在一些平面媒体刊发对前述涨价报道的证伪消息后,由于缺少来自官方的权威声音,抢购潮的发生并未休止。
就像每一次涨价谣言出现的时候,被传涨价的物品总是会引起抢购,我们记忆犹新的是两年前曾经刮起的抢购食盐的风波,有人居然一下子购买了几千斤食盐。这一次轮到了天然气。据说,西安出现了漏夜排队的场景,有的人居然买下了足可以用上10年的天然气,估计这位消费者的家里现在一定是“气鼓鼓”的了。为此,陕西省政府有关方面也在昨天(3月27日)出面辟谣,并承诺至少在今年内不会上涨天然气价格。
其实,正像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所称,天然气价格的调整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国家历来十分慎重,对调整居民天然气价格有严格的程序规定。显然,在这一程序尚未启动的情况下,国家不可能贸然推出涨价方案,即使真的要涨价,也要充分考虑民众的承受力,只能是小步微幅调整,而不大可能不顾一切地一步到位,用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官方语言来说,就是“阶梯式改革”。因此,单单根据这一点来分析,就可怀疑“天然气大幅度涨价”这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是,这种理性的分析却架不住社会上弥漫的对于涨价的焦虑。
为什么抢购会成为市井街头的一种常态?我们既可以从经济学原理上寻找原因,简单不过的道理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收入还不高,听到涨价总是心里发慌,在涨价形成事实之前先行抢购,能省一分是一分,其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因为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民生窘迫。我们也可以从社会学的原理上进行分析,面对涨价传言,人们总是宁信其有,而政府官员红口白牙地辟谣,也往往会被日后真的涨价所证实。这种反复出现的“传谣—辟谣—证谣”的过程,使谣言的传播具有了磁场,而政府的公信力则一次次地受挫。
可以相信,此次出现的天然气抢购风波很快就会过去,但是对于民众来说,天然气是不是会在未来涨价,仍然充满悬念,这个悬念并不会因为政府部门的一次辟谣而消除。事实上,发改委虽然断然否认了天然气涨价的谣传,但在另外的很多场合,众多官员在各种场合发表的谈话中,对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却总是充满期待,经过媒体的传播在社会产生了可怕的放大效应,这一次的抢购风波虽然是由媒体的错误报道所引起,但其形成的基础却正是在官员们不断对外释放的“市场化改革”的风声之中。官员们的表述回避了“潍价”二字,很有理论色彩,但在百姓的印象里,所谓的“市场化改革”却等同于涨价。这是民众用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的生活常识,它显然不是通过一次辟谣就能改变的。
(东方早报,2013年3月28日)
上一篇:客观看待蒙牛利润下降
下一篇:习近平访非加速金砖5国崛起
·中国远洋两年亏掉200亿 今年再亏将退市2013.03.28
·内外投资皆失利 中国中冶预亏72亿2013.03.28
·中国铝业六年两度巨亏2013.03.28
·中信证券将巩固中介业务优势2013.03.28
·中兴商业被疑隐藏利润 36亿地产秘而不宣2013.03.28
·中弘股份的两难巨大资金压力和解禁压力2013.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