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产业是城市经济的灵魂

发布时间:2012-12-26 0:39:56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产业是城市经济的骨骼

 

罗天昊  致力于国家与城市竞争战略  著有《大国诸城》  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

 

     城镇化已成复兴中国的重要寄望。

  

大国崛起,无不以城市崛起为先导。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特大工业城市的兴起,是英国兴盛的标志;而纽约,芝加哥,底特律以及后来洛杉矶的兴起,则是美国从草创到崛起为世界强国的标志。

 

而城市的崛起,又无不以主导产业的崛起为标志。纺织业的兴起,成就了曼彻斯特和利物浦。在继起的世界性大国美国,众多名城亦均有其称雄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如纽约以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以高端制造为主的现代制造业。芝加哥的制造业,物流业和信息产业。

 

同样,中国的崛起,亦是以中国的区域与城市崛起为标志。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角等区域一批影响力的大城市,亦以其产业崛起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四大支柱产业造就了一个富有现代感的深圳。汽车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支柱产业,造就了一个厚重又不失时代感的上海。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兴盛,以及总部经济的强劲,无不显示北京的大气和开放。

 

很多人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但是,这个灵魂,却需要一个依附的实体。同时,在中国,城市往往是行政单位的一个组织单位,政治地位亦成为衡量城市的重要参数。但是,从本质上说,一个城市的生命力,往往最终取决于其经济影响力,城市的建设,管理,文化与政治的繁荣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赖于城市经济实力。而经济影响,又由不同的产业结构的组合形成。由此,产业的特色往往决定了城市更久远的前景。可以说,产业是城市的骨骼。

 

对于很多国内城市来说,一个很大的困惑是,应该优先发展什么产业?

一个城市的产业选择,最终还需从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坐标中去寻找。

去年,北京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成为大陆城市中服务业占比最高的城市,北京模式的出现,无疑为中国各地城市转型,提供了样本。

 

不过,中国仍然属于后发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定位的制约,以及中国目前的产业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北京模式,恐难以为全国仿效。

第三产业的占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城市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正因为如此,追求第三产业的较高占比,成为很多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所在。

 

目前,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在60%~70%。香港甚至一度超过了90%。2010年,中国的第三产业占比,大约为43%,。

 

不过,三产到底占比多少为宜,与国家的总体发展状况,以及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关系极大。

 

中国仍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中国与全球主流国家的差距,非短期可以改变。第三产业,往往与高新技术以及制度优势有很大关联。这两个方面,恰恰是中国的短板。如,在电信服务领域,中国的技术不及欧美,无法在世界主流市场拥有强势市场。如在金融行业,制度创新非常重要,中国纵然有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银行,但是却无法称为世界性银行。

 

由此,第三产业的全球布局,中国短期内无法改变。而中国最大的机会,其实仍然在制造业。

 

中国拥有广阔的大陆市场,但是,由于国民收入偏低,导致低端消费流行,未来,中国将从低端消费,过度到大众消费,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对基本工业品的大量需求,这种趋势,注定了制造业在中国大有可为。

 

此外,虽然现在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均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各大强国崛起之初,却无不以制造业立国。

 

英国在19世纪中期最强盛的时候,工业占欧洲的60%,全球的45%;美国在二战结束初期最强盛的时候,工业占全球的53.4%。今天中国被美称为“世界工厂”,其工业占比,也没有超过全球的20%,远远称不上强盛。

 

美国不仅服务业雄踞全球之巅,其制造业亦为全球前三。更为难的的是,美国竟然是全球第一大农业国。合理的经济结构,使美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抗压能力,这也是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而不至于象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国那样衰落的原因。

 

目前,中国仍然属于欠发达国家,充分的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制造业在所有产业中,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若缺少制造业攻坚的耐心,欲实现跨越式发展,则不仅第三产业难以后来居上,目前“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亦将失去,最后沦落到夹心饼干式的两难境地。

 

  就此而言,中国的多数城市,恐怕仍然需要以铸造业为主体,服务业为辅助,最后逐步达到制造业业与服务业的平衡。         

 

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各个区域差别巨大,同时,也表现在各个经济圈的城市之间。而要打破同一经济圈内的不平衡,各个城市都力争上游,搞平均主义并非上策,保持各自优势,进行合理分工,最后达到产业协同,才是更优选择。

 

在长三角诸重镇中,杭州,南京,无锡,宁波,苏州,常州等,三产比重均未超过50%。唯有龙头城市上海三产比重超过50%。而在未能超过50%的城市中,很多城市经济活力甚至超过上海。同样,北京服务业覆盖了河北很多城市,但是,首钢等制造业迁入河北,也是河北的巨大机会。重点发展制造业,而把部分服务业交给北京,才是多数河北城市的最优选择。

 

产业的振兴,最后还需要企业作为载体,故,一个城市的兴起,亦需要一批实力强劲的企业为支撑。北京,上海央企和外资企业密集,并非每个国内城市都有一样的政治地位。但是,深圳的发展模式,却值得借鉴。

 

中国最大的通讯设备商华为,中国最大的地产商万科,中国电池大王和汽车新贵比亚迪,中国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腾讯,中国最大手机分销商天音通信,中国最大网络下载服务商迅雷,中国最大汽车后市场服务商元征科技,中国最大女鞋品牌百丽——众多知名品牌,都崛起于深圳。

 

在众多的产业领域,深圳都诞生了中国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而这些企业都是民营企业,都是在残酷的竞争中百炼成钢。它们具有强大的自我造血功能。

 

振兴产业,需要市场的洗礼,而非政治力量的萌庇。目前,国内的一个危险倾向,就是央企联姻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湛江市长亲吻发改委批文的闹剧。而产业的振兴,需要的民营的力量,而非官方的力量,需要的市场洗礼,而非权力的萌庇。

 

同时,城市的产业选择,亦需要从时代的坐标中去寻找。

产业的生命周期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产业的更替与转移成为必然。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产业转移一直都没停过。18世纪英国纺织占全世界的80%,此后美国、日本、印度以及中国都先后成为纺织品主要生产国。钢铁业也是如此,1890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第一产钢国,而目前中国却成为全球第一钢铁大国。

 

产业的更替与转移,要求每个城市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延续城市的生命。中国城市发展,既需要考虑全球产业潮流,亦需考虑国内产业转移与变化。由此,国内很多城市的产业发展,是一种混合模式,既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甚至如重庆一样,通过空港物流直接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在国内形成产业结构的梯级转移,在新兴产业领域,亦使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站到了同样的起点。而对于以前的重工业基地和资源性城市来说,产业的转移与更替,则更为重要。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504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