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南水北调,不如迁都襄阳

发布时间:2013-3-12 8:55:26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罗天昊两会十大提议之六

 

罗天昊  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  致力于国家与城市竞争战略  著有《大国诸城》

 

       两会如火如荼,北京雾霾狂风,迁都风云再起。

 

   事实上,北京已成“危城”多年。人口膨胀,已超2000万。“首堵”盛名,天下公知,毋庸多言。北京的沙暴,亦已横行多年,最近的沙源距北京已只有70公里。相传前总理朱镕基曾感叹,中国可能因沙尘暴而迁都。

更为致命的危机,还不是上述因素,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资源奇缺,才是北京无法回避的困局。去年以来,多次独舞锁京城,PM2.5 频频爆表,北京已成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正如马云所说,在毒雾面前,连中南海诸公都难以幸免;而水资源不足,亦是北京多年顽疾,尤其是在人口膨胀之后更是如此,当下,北京的用水的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的1/7,在世界各国首都中居百位之后。为此而兴建的南水北调争议重重,祸福难测。

 

在经济领域,中国东部发达,而中西部塌陷,先富与后富问题急迫。而在中日争端加剧,朝鲜半岛局势恶化的情况下,北京地处东部沿海靠北,其在农耕时代三面靠山的军事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天子守边”成为历史。而鸦片战争以来,北京多次被从东线攻破,这种惨痛教训,亦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警醒。

 

迁都之议,并非自今日始。1980年初,学者汪平即就有人提出都城南迁,其后,有又众多学者提出各种迁都设想,一直郁于民间,未成庙堂之策。且根据中国宪法当下条文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首都为北京,要迁都,需先修宪。直到2006年,在沙尘催折之下,479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议迁都,迁都之论才正式走进公众事业。今年两会,中国全国政协委员贺同新面对京城大雾,亦强调如果雾霾长期得不到解决,迁都不是一句玩笑。

 

 中国积弊,非到山穷水尽,难以改变。

 

此前种种迁都之论,虽物议汹汹,但是,举凡沙暴,污染,拥堵,缺水等种种弊端,尚未至顶峰,犹如人体生疮,脓包未熟,直到今日,毒雾之害,居最高位者亦不可免,迁都之议成为国家正式讨论之战略问题,条件方始成熟。

 

当下,关于是否迁都主要有三种争议。

 

其一是,国都不可轻动。不仅举凡中央机关,各央企和重要高校集中北京,短期难以撼动,从国人传统心理来说,迁都有动摇根本,改变国体之嫌。国都的稳定,预示政权之稳定。

 

而对于北京的种种困境,采取控制人口,建设卫星城的方法,这也是最近几年北京逐步抬高进入门槛,出台限户限购限车的三限政策的根源。同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北京应该减负,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未来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亦是金融,教育等全国服务业中心,同时还是北方经济中心,交通中心。诸多中心集北京于一身,使北京不堪重负, 在不改变首都功能的情况下,迁到哪里都一样,一动不如一静。

 

不迁都的策略重点,是将首都解围的希望,寄托到建设“副都”上,即中心城区保留行政中央机构,而北京市政府和部分部委分散迁移到东部通州,以及西部。事实上,北京确实为此做了两手准备,在通州新城的计划中,专门预留了用地,以备将来部分中央机关和单位动迁。

 

其二是,首都不迁,但是,可以设立陪都甚至实行三都制。

历史上双都制并不鲜见,如隋唐时代,都为长安,但是以洛阳为东都;北宋时期,以为汴京为东京,以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出生地洛阳为西京。

 当下国际上的“双都”,一般是指一个政治首都,一个经济首都。世界上有几个国家实行这种制度,如荷兰、南非等。双都制既可避免城市的过度膨胀,也能使政治中心免受利益集团的控制和影响。

当下中国流行的双都论,都提出以北京为正式都城,而在武汉,重庆,兰州,西安、成都等中西部广大区域内中挑一个陪都。

国内甚至还有一种实行三都制的提议,即北京保留,为文化首都,上海为经济首都,新都为行政首都。

 

其三是彻底迁都,废北京,立新都。

 

治国有道,则都之所在,即为国魂,治国无道,则以都为丘壑。

历史上,中国重大迁都即达20多次,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盘庚迁都殷,秦国迁都于咸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三次迁都,或为崛起之始,或为中兴之举。

 

从18世纪末到2012年底,已有61个国家实施了迁都,占现有国家总数三分之一。分别占五大洲面积总和的71%与人口总和的74%。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德国迁都柏林,俄罗斯迁都莫斯科,巴西迁都巴西利亚,日本迁都东京。缅甸迁都内比都,韩国迁都世宗市等。

 

这些国家的迁都,都使国家走向了强盛之路。

 

比较此三种策略,迁都为大势所趋。

 

压死北京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还并不是毒雾,亦不是堵车和沙暴,上者皆可治,缺水却无策。

 

元明清以来,为保证北京的粮食,国家开运河运送粮食至京。但是,运粮至北京,只是物移,而非天移。当下为解北方特别是北京缺水之困,国家花费数千亿巨资,动迁上百万人,发起了南水北调工程,水往高处流,实为移天之举。

 

南水北调工程涉及人口4.38亿,达到中国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移民数百万,建设时间近半个世纪,工程涉及的人口和建成周期,均超过三峡工程。一旦真正实行,则长江水量必然大受影响,唐宋之后的中国真正的龙脉必断。对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破坏难以估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省市就直接受到影响,间接影响,则几乎扩大到半个中国。近几年西南大旱,已使各种蓄水建坝工程广受质疑,南水北调,更是隐患重重。

 

水只能往地处流,天道岂可强求?有违天道,必被天谴。

 

物换可控,移天难测。南水北调的成败,将决定中国未来是否迁都。只有到了南水北调亦无法改变中国北方的缺水的现状时,中国才会下最后的决心迁都。

 

中国不可一错再错。

事实上,唐宋以来,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步转移到长江流域,15世纪之后,中国主体民族主导权逐步恢复。此时放弃了长江流域的都城南京而定鼎北京,已经是自绝于海洋,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就认为,中国在争夺世界主导权的比赛中,已经输了一局。

 

北京对于财富的消耗,其实并非新中国之后,而是数百年来一直如此。甚至在遭遇旱灾时,为了保证北京的漕运,运河都不得用于灌溉。黄河下游泛滥,亦不能去堵。

 

今日坚持北京不可迁都的的流派,其控制人口,限房限车之策,皆无法解决有关天道的问题。而建设副都,也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

 

坚持北京为都有三害,而迁都则有四利。

 

北京为都,最大之害,即是上述诸多问题,概而言之,即是自然与环境问题。举凡沙暴,毒雾,水源,均依托于天,无法逆转。与其南水北调,不如北都南迁。而人多与拥堵,为派生问题,解决不难。

 

北京久为都,其隐藏的第二大弊端,即是官气纵横,派系林立。利益集团坐大,垄断资源汇聚,政府机关,高校,国企,全国精锐集于一城,实为天下之大不公。

 

北京在国防上亦逐步显示出劣势。北京距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都太近,美国的太平洋战略锋头所至,北京亦在其中。三面环山的“天子守边”之威势不复存在。自鸦片战争以来,北京多次被海路之敌攻破,八国联军亦是从海路登陆,一个天津,不足以作为屏藩。

 

 

无不变之都。纵使最辉煌的中华之都长安,也并非“长安万年”,自唐离长安之后,历代都城东移,至洛阳,至开封,至北京,南线则至南京,至杭州。西方的罗马,也并非万年不落之城。国都迁移,皆因时势所至。顺天应时,方为明智。

 

  

迁都南方的内陆之地,其利有四。

 

其一为平衡全国,造就普遍繁荣。

中国经济当下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中国东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超过8000美元,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为4000美元,只有东部的一半。如以经济总量论,则东部占比达到60%以上,而中西部大约各占20%左右。如中西部能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则将催生巨大的经济能量。李克强在视察湖北的时候曾用围棋比喻中国发展战略,称既要抢金边银角,又要在中间谋势布局。即直言中西部的崛起。

 

共同富裕,与中国区域发展的均衡战略命同一线。而区域经济的均衡战略,当下,中国国内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无疑为一场变相的“西进运动”,国都内迁,亦为大势所趋。

 

巴西迁都,堪为中国借鉴。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巴西南富北穷,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时任总统库比切克为了改变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状况,决定迁都,巴西舍繁华的里约热内卢,迁移至荒芜的巴西高原,建新都巴西利亚。数十年后,巴西发展不均之局得到巨大改变,达成了全国的均衡发展。

 

中国未来亦需要在一个连接东西南北的地带,选择新都,以天下之中,掌控四方。实现国家战略的重组,推动全国的均衡发展与普遍繁荣。造福祉于全国,而非扶持一隅。

 

其二为打破利益格局,推动改革。

 

历朝历代的迁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政治目的,即摆脱就有利益集团的控制与羁绊。北魏迁都洛阳,旧贵族之间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就此被摧毁。

今日中国改革已至中流,每向前一步,日感吃力,利益集团势力强大,而且阶层固化的趋势明显。迁都有利打破这种利益格局,摆脱老人牵制,创造新的改革氛围,开创新的局面。

 

在国际上,哈萨克迁都,可为中国借鉴。哈萨克迁都中部小城阿斯纳尔之后,中央机关的公务员总数削减一半,很多不愿意跟来小城的官吏阶层,均在类似“赎买”机制之后,得到平安分流。各方“元老”亦远离新都。

 

 

其三为确保国家战略安全。

相传国父当年遗留一策,云“战则入川”,实则直中国西部广阔的战略腹地,可保国家安全。而北京多次被海路攻破,非战略吉地。国都南迁至西川门户,既可拥有战略纵深,亦不失为天下之中。

 

 

其四利为维护全国的统一的团结。

 

国都偏于一隅,不便控制全国,防止民族分裂与国,加强民族团结,国人心照不宣,省略不表。

 

主动迁都,并非动摇国家根本,相反,只有一个自信的国家,才会主动迁都,除旧布新,重新提振民族精神。历史上,北魏孝文帝迁都,造就了国家强盛,彼得大帝迁都,使俄罗斯使一个小国,跃升为欧洲强国,日本迁都,成就了明治维新的宏伟事业,土耳其迁都,国势蒸蒸日上。

 

相信中国应有迁都的自信,亦有重振国运的厚望。

 

    剩下的事情就是选择新都城了。

    当下关于 “新都”的构想大部分选择是中原地区或者长江流域。

 

目前,西安,洛阳,郑州,信阳,南京,武汉,襄阳,开封、洛阳、重庆、南阳、兰州、合肥、南京、成都均被民间看好。

 

传统古都西安同样面临缺水等环境问题,郑州,洛阳,开封等中原城市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开封就是这样在宋代被金兵攻破。南京离海岸线太近,唯上海一屏藩,应吸取抗日战争的教训,武汉、重庆在长江干流的关键节点,且本来人口已经庞大,且重庆偏居西南,当下呼声最高的,是襄阳,南阳、信阳这三阳之城。

 

襄阳,南阳,信阳三城,均为中部城市,本地人口不多,襄阳500万,信阳600万,南阳1000万。就市区人口而言,三地大约都约100万。三地均有战略纵深,最大的区别,在于水源问题,三城之中,唯襄阳为汉水中游城市,定都襄阳,既可保用水无忧,同时汉江只是长江支流,不至对整个长江造成太多污染。

 

巧合的是,南水北调工程,其中线起点,亦正在汉江流域的丹江口,襄阳正式丹江口的下游第一个城市,未来将深受其害,国家害一城,不如造福一城,定都襄阳,充满了隐喻。国家是造福万民,还是以万民为刍狗?襄阳即是试金石。

 

襄阳与南阳和信阳一样,既居天下之中,处四省通衢,交通便利,通达全国。人口与城市规模亦适中,而且襄阳东部有大别山,长江口有上海,南京,马鞍山,九江,武汉等屏藩,北部亦有秦岭作为屏藩,国防安全上有保障,在金庸的名作《神雕侠侣》中,襄阳即为南北之间的重镇,现实中亦确实名不虚传。在经济上,襄阳处于中原城市群,中三角,成渝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带之间,足以均衡全国。

 

南水北调,不如迁都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