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被历史忽略的年代
在70年以后的这个冬天,曾经因饥饿深埋在中原微凉大地上的亡灵,重新被人们回忆与凭吊。因为一部叫《1942》的电影。
关于年代的纪念与反思,从来不曾止歇。我们能够看到的,往往只是片断,是间隔的,并不完整的。历史深处,还有太多年代的值得记忆探询,现实往往未能深度碰触。
比如,我最想看清的,是那些与自己有关的年代,有我出生的1976,刚上初中的1989,以及家庭变故的2011。
当然,书写历史的笔,更多时候握在权力手中。只不过,经过权力之手涂抹的历史记忆,很多时候就是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可以打量,可以欣赏,也可以调笑。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喜欢关注个体对历史的年代记忆。如果每个人,都能完整记录下他所生活的年代,最后组成的,就是世界上最真实的历史。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个体的历史记录,越是真实的。
个人的历史年代记忆,更多只能以文艺的样式。
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还有奥威尔的《1984》。对《万历十五年》,我是愿意当小说来读的;对《1984》,我又愿意当历史书来读。所谓史书,所谓小说,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从那个切口,我能感受的,都是极权政治下人们,在发出痛苦无奈的呐喊。
冯小刚电影《1942》,也是一次文化对历史的记忆,可以让人们重新发现历史,重新思考现实。
1942年,到底发生过什么?
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签订《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电影《1942》一开始,正是蒋中正讲话,国际局势、民族大义、国家努力,一切冠冕堂皇。
宏大叙事的背面,1000万人口的河南,那一年,300万人饿死,300万人做流民,他们在路上,饿死、病死、挤死、杀死。
那一年,《大公报》发表王芸生著名社论《看重庆,念中原》,展现饥馑死亡的地狱,传递刺喉绞肠的呼声。标傍“如此宽大为怀的政府”的蒋介石,让《大公报》停刊三天。随后,《中央日报》还刊发反驳奇文,把“河南人民所受之苦痛”视之为“天降大任之试验”。
报道这场灾难的《前锋报》记者流萤,以“喑哑的呼声”为题写道: “政治是管理人民的事”。“人”能活下去,才有“事”可管,不然的话,一切努力都归徒然。
……
恰恰就是当时政治,让1942年的个体在死神面前的哭泣,成为历史上“喑哑的呼声”。人们不需多难来兴邦,每个人的每滴血,都不应白流。
在70年以后的这个冬天,冯小刚的《1942》,让这一切没有成为掩埋的记忆,重新出现在报纸上、杂志上、网络上、广播里、电视里以及人们街头巷尾的谈议中。久远的大历史接受现代的个体审判,组成这个时代的文化现象。
借此可以反思,政治在那个年代,何以那样的黑暗;官媒在那个年代,何以那样的无耻,个体在那个年代,何以那样的无助。而正义与希望,何以还是不会被灭绝。
因为温故,所有知新。所谓知新,不过就是在现实面前,拥有新的正确选择。而温故,就是重返过去年代的现场。这需要每一个人去迈出自己的文化脚步。
从《万历十五年》到《1942》,从《1984》到《2012》之间,其实还有太多不应该被忽略的年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文化理解,来选定不同的时间落点,进行记忆与反思。只要个体记忆不被剥夺,历史深处“喑哑的呼声”,终会被后来者听到。
温故,就是要以文化的方式,回到被历史忽略的年代,让所有的历史,都成为当代史。提供警示,也提供希望。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436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心灵的力量——华为与任正非
下一篇:贺雪峰评华生关于土地财政的观点
·找个真一点的女朋友2010.08.20
·视情形而定性2010.08.20
·找个女友过七夕2010.08.20
·昆山供应双面胶带2010.01.08
·惠普Photosmart D7268——打印机2010.01.08
·12.28午后利好传闻震撼登场绝密201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