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概念与经验自说自话的新古典经济学

发布时间:2013-3-8 15:08:52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的经济系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这样形成的经济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改善其运作。理论经济学的价值在于为分析这样的问题提供概念砖瓦,或者说逻辑框架,通过概念之间的层层关联、组合而对经验世界做出逻辑上同构的分析性陈述。这种逻辑上同构的分析性陈述,如同在理论物理学中一样,牵涉到的是能够在经验世界中找到对应物的理论概念,而不是具体的、直观层次的经验现象本身。

理论经济学有两个非常基本的概念,都处于高度抽象的层次。一是“秩序”(也就是不同目标主体利益的相互耦合),二是“理性人”或“自利的个体”。经济学最为核心的分析性命题致力于将两者逻辑地联系起来,“秩序”放在分析性命题的一端,“理性人”放在分析性命题的另外一端, 前者作为后者的逻辑后果或逻辑等价物而被定义或被表示出来。

“秩序”和“理性人”概念在经验世界中各自对应着独立地可观察的对象,它们平凡地、不被人意识到底地存在着:前者,对应的是经验世界的这样一种状态,即:经济的各个方面、环节大体上相互衔接地运作着,经济中的各个主体大体上都从这样的经济运作中受益;后者对应的是这样的基本事实,即:个体根据自己所感知到的外部环境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反应;在现实中,只要个体不是疯子、傻子、呆子,我们都认为个体是符合这个概念的。

“秩序”和“理性人”作为具有经验意义的理论概念(它们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切实的经验所指的),不是随意构造的,而是和我们的经验世界的特征(当然是作为经济学理论感兴趣的那个方面的特征)高度吻合的。例如,我们不能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方便,而把“理性人”这个概念狭窄地理解成“目标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化反应机器”并如此对其进行刻画,或者,把它理解成尽可能最大化自己物质利益的快乐机器等等,因为,这些做法本质上都是理性人这个高度抽象的概念的某种具体化,都偏离了使得理论经济学能够立足的逻辑起点。类似地,我们也不能为了使形式化表达可行,而把“秩序”这个概念理解为达到某种特定的结果状态(所谓的“帕累托最优”)。

新古典经济学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为了适应形式化表达的需要,它把经济学中具有经验意义的基本概念人为地扭曲了。理性人被人为地构造为给定约束下的最大化反应机器,秩序被人为地定义为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样做的结果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指将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都纳入一个统一系统的一般均衡理论——只是看起来是一个与经验现实相关的分析性命题而已。也就是说,由于其概念偏离了正轨,概念的“所指”也偏离了经济学所本应关注的经验所指,所以,整个述也就沦为了经济学理论家自说自话的任意的符号游戏。

有必要使“秩序”、“理性人”这样的基本概念归位,使它们对应的经验所指(reference in reality)符合经济学的学科定位,而不是成为理论家手中的玩物。但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必须首先在什么是“具有经验内容或含义的概念”这个事情上扫除一些重大障碍。以“理性人”概念为例。目前,人们普遍将“理性人”概念和其某个方向上的具体化相混淆,在浅薄的实证主义盛行的今天,似乎,只有基于那种对于已经呈现出来的个体行为进行具体的刻画的理性人概念,经济学才配陈为一门经验科学,而那个兼容各种个体行为的、高度抽象的理性人概念本身被认为是“缺乏经验内容的”。但这里实际上存在着对“什么是具有经验内容或含义的概念”的重大误解。

大多数研究者本能地都知道,一个(有经验意义的)概念如果不是完全空洞的,现实中必然存在一些现象是不符合它的,或者说,不是和经验中所有的现象都兼容的,而是排除了一些什么的(例如,以秩序这个概念为例。虽然到底特定经验现象是否符合此概念需要具体判断,但显然不是任何经验现实都可以认为是符合这个概念的)。但理性人这个概念的特殊性在于,从表面上看,它恰恰不是这样的(如前所说,只要不是疯、呆、傻的人,都不被排除在此概念之外),这导致很多人认为,(既然各种各样的个体行为都符合这个概念)这就是一个“完全缺乏经验内容的”“同语反复的”概念,并由此拒绝以它为基础建构经济学的逻辑大厦。这里的问题在于,概念所对应的经验现象是“有界的”(类似于数学中一个函数是有值域的)是一回事,一个特定的概念所对应的界域的大小有是另外一回事;我们不能认为因为一个概念的界域特别大就认为它没有经验意义、或者说在经验上是空洞的。实际上,到底一个概念的界域范围应该多大,这是由概念所服务的经验问题所决定的。经济学关心的秩序现象源自于具有正常理性能力的普通人的行为这一不可否认的事实决定了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概念只能是那种把各种非疯、呆、傻的人都纳入其中的、由此其经验所指高度具有弹性和宽泛的概念。

越是基础性的概念,越是高度抽象(就它与普遍范围内的经验现象兼容而言)。这一点,既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只不过,不同于自然科学,经济学中的基础性概念不是靠(与一定范围内的经验现象相吻合的)理论假说得来,而是靠先验的知道(我们知道,观察到的现象是由社会中的这样的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经济学的推进也不是通过基础概念朝着纵深发展、从而变得越来越抽象并因此与越来越大范围内的经验现象相兼容而实现的,而是靠从基础性概念出发一步步地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维上的重构。

目前,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为了形式化的需要而使“秩序”“理性人”这样的概念失去了其应有的经验含义,这一方面导致了经济学研究的贫瘠(之所以贫瘠,是因为它做的是与经验现实无关的自说自话之事),另一方面,面对陷入自我封闭的形式化符号游戏的经济学,为了挽救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各种被认为是现实的、具体的行为人模型被花样翻新地、层出不穷地引入,这又导致了经济学内部的碎裂化。到底是使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归位,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经验相关的、同时也是有逻辑基础的学科,还是将经济学中这些本来具有常识的人容易理解的、并且其经验所指也是清楚的基本概念进行人为的改造,使之适应于理论家便于形式化表达的无聊目的,或者,干脆拒绝统一的基本概念,而代之以各种具体的、适应于各种具体问题场景的概念,这直接决定了经济学是否能够真正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