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节后我接受记者第一次采访

发布时间:2013-2-18 8:54:53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大卖场、社区店“华山论剑”(图)

2013-02-18 02:34:22 来源: 北京日报(北京)

  本报记者 张倩怡

  刚从老家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家住丰台星河苑小区的李星赶去家附近的泰国正大集团旗下的卜蜂莲花超市“补充口粮”,却吃了个“闭门羹”。虽然超市的标识还未撤下,可店门却已紧锁。门口一张告示显示,这家位于南三环草桥附近的大型超市已悄然关店。

  事实上,这只是去年以来外资超市在中国市场经历的一个缩影。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沃尔玛、家乐福、特易购等排名全球前三的外资零售企业,2012年在华开店幅度同比平均降低27%,且都出现了关店现象。

  业内专家表示,经济形势放缓的背景下,外资超市主要依靠大卖场的运营模式使它们必然做出调整,而扎根于社区店的内资超市同样需要苦练“内功”,以便在“与狼共舞”的过程中“不被吃掉”。

  外资超市脚步放缓

  外资零售超市开始告别“跑马圈地”时代。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沃尔玛在华新开门店30家,家乐福新开门店18家,二者都比2011年少开了十几家店。就在2009年,沃尔玛新增门店53家,成为其进入中国以来开店数量最多的一年。

  大润发虽然以新开34家门店位居外资超市之首,但依然比2011年少开8家。此前曾宣称“2018年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将达到300家”的乐天玛特,也仅开出11家门店,远远低于预期水平。

  此外,在门店拓展减速的同时,沃尔玛、家乐福、乐购三巨头在2012年均出现了关店现象。其中,沃尔玛关闭了5家门店,乐购关闭了5家门店,而家乐福也有两家门店停业。

  从1995年家乐福将第一家大卖场引入北京起,外资超市已在中国走过17年。内资超市往往处于在其后追赶的态势。相比之下,一些内资超市在去年则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11年底销售额达到177亿元的永辉超市,去年新开了47家门店,开店范围涉及16个省市,超过了物美、农工商、联华超市等区域龙头企业。此外,华润万家去年大卖场新增了82家。

  外资靠规模,内资接地气

  事实上,大卖场模式一直是外资超市进军中国市场后的一大竞争优势。沃尔玛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麦道克日前表示,未来三年沃尔玛在中国开出的100家门店仍将主要是大卖场。

  “大卖场的优势在于其一站式的购物体验,消费者可以一次选购所需全部产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服装、家装产品。这一业态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杨青松对记者说,在经营方面,大卖场占据的渠道优势也使得它能够在价格上占据主动。

  相比之下,更多的内资超市则多以社区店为据点。在与外资超市的竞争中,社区超市也一向被视为本土超市“最后一块有绝对竞争优势的业态”。大店址的优质资源越来越少且投入增大,而社区店相对店面较小,租金便宜,开店成本也较低。

  在位于南二环的蒲黄榆社区,相隔不过500米,三家物美社区便利店分布在一条东西向的笔直路上。“在社区店上,本土超市更有优势,它更为灵活,不存在不符合消费者习惯的问题。”零售培训专家胡春才对记者说。

  不过,外资超市也在尝试“接地气”。2012年,日本的洋华堂频频放出要推出食品超市的消息,定位就是近邻型超市;英国的乐购推出了快捷店express。对此,胡春才表示,他并不看好外资做社区店,“外资在小区选址上并没有优势”。

  专家:零售业进入调整期

  “我们需要看到,去年外资超市在中国既有关店,又有开店。总体来说,这属于正常的商业调整。”商务部内贸流通专家洪涛对记者说,伴随经济增速放缓,投资消费减慢,目前国内的零售行业同样进入结构调整阶段。

  “外资超市之所以放缓步伐,也正和它的模式有关。”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生解释说,近两年来,中国零售企业进入租金续约的密集期,而外资大卖场承租能力较弱。

  “既然是转型阶段,衡量标准自然也要发生变化。过去对门店数量、销售额的单一考察显得单薄,在这之后更需要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服务需求收入、自营产品比重以及结构优化程度。”洪涛说。

  “社区商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但这并不会完全替代大卖场。调整阶段的到来,对外资超市和本土企业,都将是一个挑战。”洪涛说,外资、内资企业在模式上各有利弊,而下一步就是要看在调整时期,谁能抓住机遇,占得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