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再造香港经济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3-2-16 20:42:40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再造香港经济竞争力  

章 玉贵

已经取得傲世经济成就的香港,近年来,其在全球乃至区域经济棋局中地位的相对下降,既有全球产业转移、金融危机以及内地经济崛起的因素,又是香港作为小岛型经济固有的内在局限所致。所以,今天在讨论香港经济面临的困难时,不要找一些表面原因,更不能怨天尤人,而应冷静思考制约香港经济长期发展的约束条件;另一方面,亦不能忽视香港多年来积累的比较优势,这些优势不仅是过去香港经济辉煌的根基,更是香港重塑经济竞争力的初始条件。

 

随着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的爆发,香港作为一个小型外向型经济体的局限性表露无余。外部订单的急跌、全球金融交易的萎缩以及内地经济的调整,使得香港面临的经济生态甚为艰难。香港经济自2008年第三季度步入技术性衰退后,近年来经济一直难有实质性起色。当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香港经济面临困难在所难免。其实,港人最担心的是:香港经济之于内地及周边地区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一方面,随着内地经济日益与世界融合以及两岸关系的改善,香港的“中介”地位呈逐渐削弱之势,而香港一旦失去这种“中介”地位对其经济的打击将是空前的;另一方面,香港的产业结构未能及时升级,现有的主导产业面临升级瓶颈约束,而内地及周边部分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却在不断增强,这种此消彼长的经济竞争形势自然使港人的自信心难免下降。

当然,特区政府正在设法提振香港经济,而国家积极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又在一定程度上为香港金融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香港要想再现昔日荣景,就应冷静思考制约香港经济长期发展的约束条件;另一方面,亦不能忽视香港多年来积累的比较优势。

制度优势是王牌

香港已连续18年被评为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多年来形成的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制度是香港傲视周边的重要资本,也是内地一些雄心勃勃的城市最难以超越香港的地方。以金融制度来说,香港至少领先上海十年以上。因此,尽管上海胃口很大,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且一些在港的金融机构近年来也纷纷北移上海,造成港人紧张。但如果仔细观察这些金融机构在沪的生存情况,就会发现它们离港来沪多半是一种赶集行为,上海尚显稚嫩的金融制度以及其他诸多约束条件使绝大多数金融机构无法像在香港那样施展拳脚,上海在硬件上的欣欣向荣是无法弥补其在软件上的巨大差距的。

另一方面,香港有效、公平、透明的法律制度也是内地及周边地区难以比拟的。香港崇尚法治精神,享有司法独立,政府廉洁负责,公职人员秉政无私,从而不仅保证了公平竞争,而且使产权得到了有效保护,人们也因此形成了对商业信誉的普遍遵守。不要忽视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东西,它其实是香港难得的优势,也是近年来有点心高气傲的珠三角最为缺乏的。而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必将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迅速发展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由于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滞后,使得今日珠三角的投资环境再难有大的改进,以至出现了现有外资企业外迁的现象。

金融气质上海难比

香港广受认可的金融气质是上海暂时难以比拟的。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出现世界级的金融中心,除了区位优势、营商环境、管理效率与实体经济依托之外,还需要高度国际化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被国际金融界广泛认可的金融气质。多年来,伦敦和纽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金融中心,与其基于诸多因素形成的别国难以匹敌的金融气质密切相关。而东京始终难以进入国际金融中心的顶层,其相对封闭的金融市场固然是一个约束因素,但日本自战后以来在国际经济领域过于精明的表现,也是国际金融机构不愿支持东京作为世界顶级金融中心的重要原因。相形之下,香港似乎更具金融中心的气质,它拥有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行政管理部门高效有序的金融服务意识,市场参与主体对发展金融产业的高度认同感、浓郁的金融财富氛围以及无时不在的风险防范意识是上海暂时不具备的。香港相较上海的金融优势还有:拥有一大批战略性金融人才。上海尽管汇聚了大批国内金融精英,近年来也加快了金融人才高地建设。但与香港相比,上海在金融人才规模与层级方面还差一两个等级。上海迄今难觅任志刚这样的顶尖金融管理者,甚至连龚方雄这样的投行分析师也不愿栖身于在沪的中资金融机构。

 

营商优势难以撼动

即便是曾经质疑香港的《财富》如今也不得不承认,香港是亚洲营商之都。尽管近年来香港由于商务成本过高增加了跨国企业和银行在香港的运营成本,加上贸易的弱化与投资的外流以及上海等地的崛起使得香港的营商优势有所削弱。但从周边竞争对手的态势来看,香港的营商优势至少在未来五年内仍难以撼动。目前,上海的营商环境与香港还不在一个层次上,香港国际化的市场网络、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在法律、市场推广及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优势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将继续保持下去。所以,尽管最近几年不时有跨国公司将其地区总部从香港移至上海,但过去两年欧美和日本的公司在香港成立的办事处或地区总部也在大幅增长。在这些外资企业看来,香港拥有的诸多服务优势可以协助他们减低在内地经营的风险,香港至今仍是其在中国内地从事投资与贸易的最佳风险管理基地。至于蓬勃发展的内地企业更是把香港作为国际化经营的桥头堡而纷纷拓展在港的业务。

 

再造香港经济竞争力(中)

 

香港的比较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之所以近年来经济持续低迷,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内地经济快速发展了而香港未能采取相应对策,亦不能笼统地说香港国际竞争力衰落的症结是香港的价格体系已经严重僵化,相对价格体系无法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也不能认为联系汇率是罪魁祸首,更不能把责任全推到特区政府身上。实际上,对香港这样的特殊经济体来说,由于本身存在难以逾越的瓶颈,因此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走向低谷是难以避免的。香港近年来在全球乃至区域经济棋局中地位的相对下降,既有全球产业转移、金融危机以及内地经济崛起的因素,又是香港作为小岛型经济固有的内在局限所致。

经济先天不足

香港经济属于迷你型的岛屿经济,尽管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体已相当发达,但它缺乏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体一般应该具有的市场空间和生产资源条件,因而始终摆脱不了对外部市场和资源的依赖,这就决定了香港经济的脆弱性和风险性。应该肯定,过去100多年来港人凭借自己的吃苦耐劳与创造精神,以及基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适时采取的经济发展策略将香港建成世界级的大都市,并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由于香港经济与生俱来的弱点,使之只有在不断调整中才能保持经济的竞争力,而经济的调整往往具有滞后性,在外部经济出现波动的情况下香港经济就无法独善其身了。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独立经济体的香港来说,它本身并没有腹地,随着经济的发展,港人所得的提高,劳动力成本必然上升。因而香港要维持经济竞争力必须把一些产业转移到劳动力低廉的地方如内地,但产业的专业主要是资本的转移,本港的劳动力却没有转移,因而产业北移尽管使香港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方面的传统优势得以延续,但受惠的主要是内地和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港商,香港的产业工人却必须面对重新就业的挑战,而要解决这些产业工人的就业和生活,扩大生产性投资是十分必要的,但以香港的资源条件进行生产性投资又是非常之难,这是没有腹地的海岛型经济的共同弱点。

过于倚重服务业

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是离不开工业基础作支撑的。新加坡在这方面就比香港做的好,滴油不产的新加坡硬是建成了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电子工业实力也跻身世界前列,近年来又大力发展生物科技和医药产业,并取得了不俗成绩,从而增强了新加坡的经济竞争力和抗波动能力。而香港经济经过几次转型后经济结构尽管与发达国家相似,服务业非常发达,在GDP中占据绝大部分份额,但香港又与发达国家不同,如美国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尽管高达七成以上,泡沫很多,但美国的工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现在又要占据新能源革命的制高点,再加上美国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特殊地位,使得美国得以主导世界经济。。

香港就不一样了,它的产业过度集中于综合服务性行业,如金融、地产、航运、商贸、旅游等,如今服务业在香港经济中的比重已经接近九成,某种意义上这香港经济畸形的标志。其实,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表明,如果没有第二产业,靠服务业来支撑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根本抵御不了经济动荡的剧烈冲击。而经过SARS役灾和此次金融风暴冲击,香港产业结构欠缺高科技制造业的弱点又一次暴露无遗。可以说,只要香港的经济结构不改变,只要香港没有建立起以新兴科技为支撑的能够发挥支柱作用的新工业,香港恐怕难以告别危机来临时提心吊胆的日子。

 

科技薄弱拖后腿

应该说,特区政府和各界人士为香港经济转型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要把香港建成一个高科技产业研发基地很困难,因为香港的基础科学研究不发达,也缺乏研发所需要的配套环境。众所周知,香港自经济起飞时起就欠缺纽约和东京那样的技术环境。纽约和东京之所以成为世界超级城市,其背后是有全美国和全日本的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为支撑的(当然也离不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技术和人力资本配置),而香港尽管受益于美日欧产业结构的转移,但其本身并未建立起高端的技术储备,这就使它始终无法摆脱对外来技术的依赖,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就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了。

当然,这决不是说香港天生就难以拥有先进科技,天生就难以发展高科技产业,看看今天韩国在高科技产业的成就,香港是否有值得反思之处呢?长期以来,韩国不仅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也重视对科技的投入,相关的配套措施也很到位,因而大大促进了科技竞争力的提高,时至今日韩国在不少技术领域均进入世界先进行业,拥有三星、LG这样的世界领先企业。这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是非常重要的。

反观香港,尽管在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方面已是八段高手,但在技术开发与创新领域则落后很多。香港不仅缺乏前瞻性的科技发展战略,缺乏大手笔的科研经费支持,而亦缺乏创新型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家,香港的年轻人成长于香港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亚太金融和贸易中心的阶段,普遍追求高薪、梦想迅速致富。高等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大都选择会计师、银行家、房地产商、大公司的经理人员及政府公务员等职业,只有少数人对科技感兴趣,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香港虽然拥有大量企业家,但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企业家不多,而且年龄结构日渐老化。香港风险资本的发展也相对滞后。此外,由于人口政策的限制,内地的高科技专才无法大量输入到香港。所有这些使得香港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落后于韩国、台湾,甚至被毗邻的深圳超越,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产业结构自然难以升级。

 

再造香港经济竞争力(下)

 

如何重塑香港竞争优势,各界见仁见智,特区政府更是殚精竭虑,近年来先后出台了许多建设性措施,但从实施效果来看,成效还有待提高。笔者认为,香港的经济困难是长期积累的矛盾的总爆发,因而要走出经济困境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即不能把解决表面问题当作治本之道,而应在冷静思考制约香港经济长期增长的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强化专业服务优势

这是固本之道。如前所述,香港的经济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香港拥有的这些比较优势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香港必须有十二分的紧迫感,必须整合自己的竞争优势,深挖内部潜力,坚决捍卫自己在金融和商贸等领域的现有地位,再造竞争力。从亚太地区的经济竞争形势来看,香港还是有一些有利条件可以充分利用的,一是东京、新加坡等竞争对手同样受到经济低迷的困扰,而上海等内地城市尽管有点咄咄逼人,但毕竟羽翼未丰,短期内不会对香港构成太大的威胁。因此,香港必须利用这个“时间差”,抓紧时间对金融、贸易、商业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进行充实提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服务优势,扩大辐射面,争取早日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同时在商贸和物流方面也争取有所突破,以形成与内地之间的优势互补。届时,内地极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将结合香港在供应链管理、国际联系以及金融和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角色,而且可以增强香港的服务中心地位,从而实现共同繁荣。

整合珠三角都会圈

背靠内地是香港难得的区位优势,也是新加坡等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某种意义上讲,内地是香港经济能否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从内地拥有的资源和市场条件以及拥有的经济成长空间来看,至少在未来20年内都将保持6%乃至更高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其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是任何经济体都难以抗拒的。香港近水楼台,加上产业的大面积北移使得香港与内地的经济日趋一体化,这是香港经济重获竞争力的前提之一。

而且随着国家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出台,香港可以说迎来了经济再度起飞的下一个十年。根据该纲要,未来十年,国家将全面推动粤港澳经贸、基建、产业、人才以至文化的优势互补,把大珠三角地区的深化合作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打造全中国以至全世界具有最强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大都会圈。假如珠三角的经济整合能在2020年基本完成,届时将形成以香港为金融中心,以珠三角为产业中心的超级经济带,进而成为与大纽约、大东京、大伦敦比肩的世界级都会圈。显然,香港在整合珠三角都会圈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发挥领军作用。即便将来港深经济一体化,香港的大哥地位也会得以保持。

锻造新兴产业群

这是香港最难走的一条道路,却是从根本上打造香港经济持续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特区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高增值、高创意和高科技产业。不过香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寻找产业突破口。有学者建议香港应在有一定技术积累的生物科技、中西药结合、创意工业等领域加大投入,争取早日形成龙头产业。但客观看来,香港在这些领域的技术积累称不上雄厚,原创性研究也不多,而且欧美和日本等国已在这些行业构筑了一道厚厚的壁垒,这就大大限制了香港的发展空间。

当然,香港也不必迷茫,关键是要采取行动。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在凝聚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尽快出台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要在检讨现行人口政策的基础上,加大海内外高科技人才的延揽力度,吸引他们来港创立高科技企业。另一方面,香港还可以运用自己在资本和市场推广方面的优势,结合内地在高科技领域的人才储备与研发实力,共同开发最新科技,并将其快速产业化。因为内地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技术、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都有相当的研发实力,每年诞生的新技术数以万计,但内地不少科研单位因为欠缺资金和市场推广经验,产、学、研脱节,导致科研成果产业化率较低,许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要么躺在实验室里不动,要么经由其他途径流失,实在可惜。所以如果能把两地优势结合起来,可望实现双赢。当然,由于核心科技的相对封闭性以及其他一些障碍,香港要借内地的科技实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说易行难,这就需要发挥特区政府的作用。只要香港拿出可行的合作方案,相信内地研发单位是不会不买账的。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阅读(1403) ┆ 已有8人转载 ┆ 收藏(1) 再造香港经济竞争力 全球金融版图或将大面积调整 (2013-02-08 18:04) [编辑] [删除] 再造香港经济竞争力转载 标签:

财经

分类: 全球金融竞争变迁

 

全球金融版图或将大面积调整

 

章玉贵

 

 

随着东西方经济实力的此长彼消,十年之内,“金砖四国”的经济总量将比肩美欧,全球金融版图也将迎来一轮大面积调整。三边均势的国际金融格局有望形成。

 

每一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都会带来既有金融格局的大洗牌。

十年前,中国根本不可能在全球金融俱乐部里拥有一席之地。长期以来被排除于国际金融核心决策圈之外,更别说提出可能改变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议题设计了。制定或修改国际金融准则一向被视为西方世界的专利。在这个金融分工格局下,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要做的就是遵守西方尤其是美国金融领袖们敲定的游戏规则。

然而近年来,西方财经官员越来越感到,当今世界的一些重大经济与金融问题的解决,如果一味撇开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恐怕不是明智之举。于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定期获邀参加G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根本不是什么恩赐,而要看中国的态度了。西方世界的这种转变,既是他们对中国等国经济实力和影响的肯定,更是G7希望新兴经济体在既有国际金融框架内承担国际责任的一种制度安排和约束。人们注意到,中国刚开始参加G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由于饱受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困扰,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美国人尤其担心中国会否有一天冷落西方金融大佬。

美欧金融优越感消褪

中国真正迎来在国际经济与金融舞台角色转换的时间段是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经济与金融危机的这两年。美欧没有想到,这次金融危机的杀伤力竟有如此之大,几乎摧毁了他们十年来取得的金融成就和数百年来的经济优越感。美欧一向引以为傲的银行普遍受到重伤,甚至连花旗这样的行业巨擘也差点收到死亡通知书。在去杠杆化的浪潮下,美欧信贷市场极为低迷,过去一度泛滥的流动性过剩演化成令人绝望的流动性紧缩。实体经济在病入膏肓的虚拟经济传染下迎来了恐慌性的下行周期。美国深深感到,这个时候,如果不加强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恐怕其相较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核心竞争优势将毁在自己手上。于是,尽管美国不情愿,中国也得以从过去的国际金融体系的边缘化角色一跃而成为备受瞩目的G20主角之一,走上了积极主导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道路。

金融版图调整难免

笔者判断,随着东西方经济实力的此长彼消,十年之内,“金砖四国”的经济总量将比肩美欧,全球金融版图也将迎来一轮大面积调整。三边均势的国际金融格局有望形成。

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经济,尽管也是此轮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受害者,但是中、印等国并没有像欧洲那样完全拥抱美式资本主义。特别是中国,从改革开放34年来的经济转轨与制度变迁来看,很多经济改革实践是很难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的。例如中国的经济转轨是不以私有化为前提的,产权也未明晰,并且政府一直主导着改革的进展,保持着对经济的深度干预,这与“华盛顿共识”关于转型的经济理论是背道而驰的。次贷危机以来的经济表现证明,中国相较美欧不仅具有抵御经济与金融危机的体制性优势,而且相对保守的金融发展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躲过了危机对金融业的冲击。如今,在美欧一片衰退的哀号之中,中国仍有望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而中国能够代表广大新兴经济体大胆提出重塑国际金融体系的建设性主张,既反映了不愿继续忍受金融主导国无休止剥夺的金融外围国的强烈愿望,也是基于中国日渐壮大的经济与金融实力的理性评估。

对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中国来说,拥有国际货币本位币,建成可以比肩纽约、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并因此成为处于大洗牌中的国际经济秩序的积极主导力量,并不是什么非分之想,而是求解世界经济均衡难题的一种必然选择。

实力东移是调整基础

如今,以中国为代表的主要新兴经济体已是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一支平衡性力量。“金砖四国”去年的GDP总额几乎与美国相当。十年之内,仅仅是中国一家的经济实力就有可能超过美国。而在当下的经济环境里,中国稳健的金融力量、雄居世界第一的外储以及低债务化的财政安排使得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经济复苏的钥匙。而俄罗斯以雄厚资源为支撑的金融计划也是美欧不可轻易忽视的。至于印度和巴西在经济方面的比较优势甚至竞争优势也在日渐增长。因此,对“金砖四国”来说,只有真正进入国际金融俱乐部并发挥积极主导作用才标志着他们拿到了进入全球顶尖经济强国的门票。因此,他们在未来一段时期里必将积极寻求与自身实力相称的话语权。

当然,在“金砖四国”的货币中,真正有可能出线的将是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人民币。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人民币在2020年前将成为国际货币。预计十年内,全球将形成美元、欧元和“亚元”(人民币)相对比较理想的三边均势货币结构;一旦这一格局形成,世界经济将部分摆脱受美元本位控制的局面,困扰世界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经济失衡问题也有望迎刃而解。届时,承载人类理想能够有效规避道德风险的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出炉,将是水到渠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