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丝路再出发国家战略落地三问

发布时间:2015-3-11 0:42:19 来源:腾讯博客 浏览: 【字体:

  一丈丝绸,掠过7000公里,方能从古中国抵达古罗马。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贸易与共赢是关键词。

  这也同样是“一带一路”的战略精髓。在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全球贸易格局生变的大环境中,通过扩大对中亚、西亚等睦邻友国的“基建输出”等,既能转移中国过剩的产能,也能推动区域内经济一体化,打造新的贸易长廊。不过,这一战略与冷战时期的“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区别。

  从中央顶层设计到地方具体规划,从400亿美元丝路基金到各企业的踊跃出海,以及普通国人对中国的自信,政府规划、市场力量与民心有机融合,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力保障。

  资本市场更已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最坚定的拥趸,自2014年便点燃了做多建筑工程、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原材料、文化旅游等相关领域概念股的激情,券商研究所甚至放出“牛市源起一带一路,未来10年看一带一路”的豪言壮语。

  这是一场宏伟的战略,风险与不确定性同样高企,中国的投入与收益将决定下一个10年的发展基调。

  陶娟、赵俊、陈永谦 / 文

  2015年1月期的《名利场》杂志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eglitz)撰文预言,“中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

  对于中国的未来,看多与看空的声音一直激烈地存在着,我们屡屡被预言“经济即将崩溃”,却又一次次以事实上的奇迹挑破所有虚妄的担忧。在经济高速运行30余年之后,“中国元年”是否已经到来?

  当下看未来,多与空的分化更趋两极:2014年中国GDP增速下滑至1990年以来的低点,但另一边厢,中国GDP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之后又一个“10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超越美国也已在望;2015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将超越外国对华直接投资(FDI),实现资本净输出。

  站在历史的关口,“一带一路”大战略已远远不是2015年中国的政经头条这么简单,其必将成为主导后10年中国经济走势与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力量。在部分观察家眼中,这一战略的重要性甚至有望比肩“改革开放”。

  一带一路(One Belt &One Road)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概念出自顶层设计。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的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首提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个月后,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首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图1)。

  图1:新丝绸之路

丝路,再出,出发,国家,战略,落地

  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的陆续启动,“一带一路”渐成流行语,但大多数人并未真正领会其战略深意,甚至对其概念还是一知半解。中国为何打出这样一手牌?中国实力与战略目标匹配吗?在21世纪的丝绸之路上,中国会怎么做?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舆论将其解读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其中是否存有谬误?要想深刻理解新丝路,不妨先回顾古丝绸之路的历史。

  古丝路关键词:贸易与共赢

  产自中国的丝绸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顶级奢侈品。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人接入丝绸之路的商道,就此陷入对丝绸的狂热追捧。据史料记载,那个迷倒了罗马两任执政官—凯撒大帝和继任的安东尼—的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正是丝绸制品的超级粉丝。在罗马集市上,丝绸曾上扬至12两黄金/磅的天价,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这甚至迫使当时的元老院不得已制定法令,禁止人们穿着丝织品。

  这种狂热,大概不仅是因为丝绸轻灵飘逸的非凡质地,更体现了为了得到它所付出的路途与心血。1910年,德国史学家赫尔曼做出了对丝绸之路的基本定义,即它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丝绸为其中代表性的大宗商品。这一概念因形象贴切而广受认可。丝绸之路起点在中国,时间跨度逾2000多年,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陆上丝路因地貌景观差异区分,又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

  贸易是贯穿其中的主题词,从起点到终点,丝绸的价格可以翻上千百倍。在一个没有飞机、火车、轮船甚至自行车的年代,只能靠人背马驼实现7000余公里的运输,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在一条经典的路线中,一丈丝绸要从古中国的桑女辗转至古罗马的贵妇手中,需要翻越无数道地理屏障,它将依次越过黄土高原—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图兰低地—伊朗高原—扎格罗斯山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托罗斯山脉—小亚细亚半岛—黑海海峡—巴尔干半岛—多瑙河中下游平原—阿尔卑斯山脉—波河平原,最终抵达今日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山脉(半岛)。

  关山重重多险阻。史学家一般将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视作丝绸之路的发源点,而张骞率领的100多人使团,最终只有他和一名随从幸存而归。即使这样,丝绸之路依然繁荣发展起来,其不仅是贸易通道,令沿途各国物种互通有无,更连接起了中国、印度与希腊三大文明,成为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

  1998年,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未果。2004年中国转变思路,联合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共同申报,2014年6月22日举办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跨国项目成功申遗。项目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涉及中哈吉3国的33处遗迹,其中,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

  新丝路为何而来?

  古丝绸之路写满传奇与辉煌,与中国灿烂的历史文明相映成辉。因为拥有超级稳定的小农经济结构,中国经济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按照麦迪森所著的《世界经济千年统计》,16-19世纪,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保持在20%-35%之间,长期位居全球第一(表1)。19世纪后的200年里,国力衰弱,战乱连连,中国GDP份额连续下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渐式微。

丝路,再出,出发,国家,战略,落地

  改革开放政策重新唤醒了中国的经济活力,1978年,中国GDP约1482亿美元,在全球位居第十,人均收入仅为190美元,处于全球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经济第二大国,且中国经济的增量占世界经济增量的30%,相比之下,美国经济增量仅占全球的9%。

  当我们逐渐回归往日荣光时,问题同样在集聚。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至个位数,国内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引致地方政府债务高居不下,环境、资源等要素同样逼近承载力,最近聚焦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爆红,引起国人对于经济转型更深层的思考;而出口也遭遇疲态—人力成本逐年攀升,而欧美经济下滑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从地缘格局来讲,美国正试图绕开中国,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伙伴谈判),重新制定全球新的贸易规则。

  面对经济金融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试图打造出有别于TPP及TTIP的第三个贸易轴心。“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联亚太经济圈,西抵欧盟经济带,纵贯亚欧大陆,沿线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覆盖人口约46亿,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29%。沿线国家普遍面临着基础设施等公共品不足,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2020年亚太地区有8万亿美元的基础建设的资金需求。而IMF在2014年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也着重强调,基础设施需求存有缺口的国家,是时候大力搞建设了。

  中国不仅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且在基建、装备等行业具有产业优势,利用“走出去的基建投资”,帮助沿线国家发展经济,改善区域内经济活性,从而打造一条世界最长、最有潜力的经济走廊(表2)。按照中科院地理所目前的表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初步思路是,在空间走向上以欧亚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三条线。

丝路,再出,出发,国家,战略,落地

  从资本实力上,中国目前持有全球最高的外汇储备,并已陆续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等项目。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不仅帮助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建设其基础设施,还将慷慨提供“供应商融资”。

  出钱出力建设他国人的家乡,图什么?对于中国自身,同样将从此战略中受益良多。最浅显的一层,是借以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扩大市场。其次,能够改变过往“向东”(主要针对美国)输出低端制造业产品的贸易格局,转而“向西”、“向南”输出高端装备和过剩产能,实现出口升级,将中国对外开放提升至新高度。

  再次,当规划中的道路连通项目完成后,将极大提高中国的能源和粮食安全指数。如由中国援建的巴基斯坦第三大港口瓜达尔港已经基本竣工,2015年4月将投入使用,并已由中国公司取得运营权。一旦从新疆喀什到瓜达尔港的高铁顺利贯通,中东石油运到瓜达尔港(此港口距迪拜直线距离600公里),再由陆路输往中国,中国将可以绕开马六甲海峡和印度半岛,且石油运输路程将缩短85%,从而有效保证能源安全。同样,与中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国家的深度合作,也将加强能源上的供给(图2)。

丝路,再出,出发,国家,战略,落地

  当经贸合作达到一定程度,正如古丝路那样,伴随道路联通的必是文化相通、民心相通,目前中国人出境游重心在欧美及东南亚,以后中西亚等地有望获得更多关注,如土耳其等国旅游资源丰富,却少有国人踏足。贸易合作与旅游畅通将会给中国周边营造更稳定的政治环境。

  经略周边的政治基础

  推出如此巨大的宏伟蓝图,可想而知,受到邀请的沿线各国态度并不一致,赞成者有之,观望者有之,抱有狐疑甚至敌意者也有之。也因此,没有比丝绸之路更适合的形象代言人了。借用古丝绸之路的符号,不仅是历史路线有重合,更看中其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习近平曾诠释道,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赢取伙伴国家的认可合作,实现共赢,经济贸易上的互惠互利将成为概念落地的关键。这些要素无不与古丝绸之路的精髓相对应。

  目前,“一带一路”的具体规划还未出炉,其建设旨在实现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互通、民心相通。大方向则包括“开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打破地区经济发展瓶颈、推进各国金融产业合作、成立能源俱乐部组织、建立粮食合作机构”等。

  从条件上看,我们与周边国家边疆关系相对稳定,陆路中除印度、不丹之外已无国界纠纷;且中国已身处金砖峰会、上合组织等既有的区域合作平台中;在此基础上,中国打出“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既能用活手中的资源,化产能过剩的难题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也能为自己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生存环境,从而推动周边诸国打造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不少周边国家已表现出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浓厚兴趣。蒙古国为了鼓励中国企业投资建设,最近特地修改《外国投资法》,并对一些项目开出了进口材料免关税的优惠政策。根据中国社科院新近发布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分析,日本学界对“一带一路”极为关注,已着手研究中国国内形势及与周边国家间的复杂关系。印度则对“一带一路”战略谨慎欢迎、密切观察、保持沟通,并推出“印度制造”,抢回话语权。

  需要清醒认识的是,尽管需着眼长远,对外投资的政治收益与投资回报间的平衡必不可少。中国试图把中国机会变成世界的机会,但各国自身的利益立场不尽相同,发展层次也各有差异,战乱及天灾人祸都有可能导致烂尾工程的诞生。伴随这一历史机遇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亦同样并存。

  不等同于马歇尔计划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很多机构将其同“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尽管两者都有推动区域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有一定可比之处,但必须指出,这两者存有根本性区别。

  美国于二战结束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出现在冷战时代,从一开始就带着浓厚的意识形态,其本质是服务于杜鲁门的“遏制计划”。这个被冠以“欧洲复兴计划”的工程,明确将当时的8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外,意在扶持一方,压制另一方。

  与之相对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出现在“one world,one dream”的和平年代,绝大部分国家地区早已接受“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求同存异的发展理念,且“一带一路”倡议明确欢迎任何一个沿途国家参与进来,共同受益,无论其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发展形式上有何差异,中国均一视同仁,不搞排他性框架。

  其次,“马歇尔计划”尽管是经济援助计划,却附加了很多政治条件。时任美国总统顾问克利福德就说过,“我们担心的不是市场,而是预防苏联扩大其控制范围”。对参与援助计划的西欧各国,美国也对其经济政策多有干预,如要求受援国平衡预算、稳定汇率、废除价格控制等,从而间接确定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而“一带一路”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平等互利的基因,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不附加任何其他条件,沿线各国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参与进来。中国并不谋求单向输出或是强加于人,而是将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各国的利益结合起来,互惠互利,推动欧亚大陆的整体繁荣进步。

  从经济受益的角度来看,两者也有不同之处。马歇尔计划的本质是美国出钱给欧洲,让后者购买商品,而这些商品主要进口自美国;“一带一路”则是帮助周边国家发展基础设施,“要致富,先修路”,基础设施落成后留在了当地,最大的受益方是本地经济。

  根据华泰证券的测算,这两种方式对输出国、接受援助国家的经济拉动效应并不相同。一带一路战略重在进行基建输出,1单位的基建产出将拉动上游相关产业1.89单位的生产扩张(中国受益),但会给当地生产激发出3.05单位的供给扩张(基础设施所在国);而马歇尔计划中,美国输欧资金总量为130亿美元(赠款90%,贷款10%),其中高达88亿美元流入了货品采购中,这一行业1单位的消费对于美国的经济拉动效应系数为2.57,而对受援助国的推动效应只有0.87(表3)。

丝路,再出,出发,国家,战略,落地

  2015年2月1日,“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正式亮相,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任组长,下一步,将是中国拿出更明确的规划内容,并与沿线各国平等协商,共同充实完善合作形式,推动“一带一路”从倡议、理念发展为更实在的经济成果。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jingjixuejia/183135.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