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是过剩产能的罪魁祸首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行业严重产能过剩制定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同时提出了包括财税、价格、金融、土地、环保、职工安置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期用五年的时间彻底解决五大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事实上,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治理产能过剩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以来,治理和化解落后产能成为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关键点和突破点。今年以来,高层将治理落后产能提升至极其重要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都多次强调治理过剩产能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而相关部委更是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推进过剩产能的治理问题,从年初工信部等十二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到今年5月,发改委、工信部再次联合下发《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把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今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决定,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项目提供新增授信,这次则具体系统了提出了五大行业的治理目标和具体措施,可以说,在调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高层决心打一场治理过剩产能的攻坚战。
但是,众所周知,中国治理过剩产能已是10多年之久,措施不可谓不严厉,决心不可谓不大,政策三令五申,但尴尬的是,很多长期以来产能过剩的行业却陷入了越治理产能越多的困境。甚至在一些产业领域,新增新批产能的速度,远远地大过淘汰落后产能的速度,带来产能过剩问题。事实上,如果是真正的市场机制,过剩的产能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杠杆自动淘汰,中国在告别短缺经济之后,在很多领域都曾不同程度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比如DVD、家电等领域,但由于这些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很高,政府干预相对弱,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化解了过剩产能,而且推动了行业的重组和产业的升级。而过剩产能长期难以化解的产业和领域,大多属于政府干预很多,很多产能的出现更多的不是因为企业对市场的判断有误,而是有地方政府千丝万缕的关系在里面。
以这次重点化解的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等为例,这些行业不仅新上马项目大多需要政府审批,而且每一个项目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GDP,影响官员的政绩。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于本地的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的淘汰根本不会有太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新增项目,则是千方百计的通过在土地、财税、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上马,从而在造成产能扭曲的同时,加上地方保护,使得这些行业兼并重组困难重重,行业集中度太低,难以进行真正的产业升级。这是钢铁、水泥等产业过剩产能难以化解的真正根源。因此,治理过剩产能的关键,是回到市场化的原则,通过市场机制,真正打破地方政府对过剩产能的人为保护。
治理过剩产能的本质,是真正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笔者非常认同《指导意见》中一针见血指出的导致产能过剩的政府原因:“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过分倚重投资拉动,通过廉价供地、税收减免、低价配置资源等方式招商引资,助推了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与此同时,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政策、规划、标准、环保等引导和约束不强,投资体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不到位,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既然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于政府干预过度,在于扭曲政绩观主导下的GDP思维,很显然,治理产能过剩最好的长效机制就是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在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上的滥用,减少对钢铁等行业兼并重组的地方保护,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淘汰作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解决过剩产能的问题,绝非一个简单的做减法的问题,而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问题。这次国务院出台的意见,在制定量化指标的同时,更多的强调产业的重组和升级问题,化解落后产能只是手段,而真正做强做大,提升钢铁、水泥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力才是根本。考虑到钢铁、水泥等产业对很多地方GDP的重要性,笔者建议在采取强制措施压产能的同时,可以更多的用一些激励的措施,对治理落后产能突出的地方给予真正的奖励或者支持,这样才能减少阻力,将产业的未来真正交给市场。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jingjixuejia/13440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价格就是指南针
下一篇:美国债务闹剧再次给中国敲响警钟
·央行暂停逆回购政策谨慎意味渐浓2013.10.18
·前三季度吸收外资886亿美元同比增6.22%2013.10.18
·中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关键2013.10.18
·高明华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治理是必然趋势2013.10.18
·蔡昉当前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2013.10.18
·前9月网络零售额与去年持平201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