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波特何以无缘诺奖?

发布时间:2013-9-29 21:57:13 来源:腾讯博客 浏览: 【字体:
 

波特何以无缘诺贝尔奖?

——空间经济学漫谈(之九)

赵 伟 (浙江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专栏

麦克尔?波特是产业集群理论的开拓者,他的竞争优势论一经提出便风靡全球,吸引了从政府产业规划部门到大企业经营者,从战略研究者到经济学家的普遍关注。他那本《国家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1990)给全世界几乎所有商学院管理类学生奉为“学科圣经”,翻译成多种文字。凭借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获得了管理学或战略理论“教父”的地位,收获了无数的荣誉和奖项。即便在经济学圈内,波特也受到高度关注,被视为国际贸易理论一个新论的提出者。这个新论便是竞争优势理论,有研究将其和李嘉图-托伦斯的比较优势理论相提并论。认为李嘉图理论基于特定地域要属禀赋特征引出的相对优势,而波特理论则基于这样的推断:特定国家或地域的优势,除了要素禀赋而外还取决于别的三个因素,分别为需求状况、支持性产业和企业战略。就是说,别的三个因素的改善可弥补要素禀赋方面的劣势。实际上经济学家们也有意无意地在引用波特的话语。有证据表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就借用了产业集群(cluster)一词,且有意无意地将这个词与集聚(agglomeration)混用。而后来的空间经济学家们围绕空间外部性的实证研究,更难以回避波特理论。空间经济学实证研究所青睐的三种“空间外部性”,有一个就基于波特理论。三种空间外部性分别为MAR(马歇尔—罗默—阿罗)外部性、雅各布斯(JACOBS)外部性和“波特外部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影响如此之大的理论提出者波特教授,迄今未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甚至就连“诺奖”提名也未曾挨着。原因很简单,经济学家们不认为他的理论属于经济学范畴。因为当代经济学家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不能进行数学建模且得不出均衡解的理论,不能被视作经济学理论。

恰恰由于这个原因,新经济地理学被奉为经济学的一大创新,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则给排除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圈外。新经济地理学的一大创新,就在于将空间因素因而空间基础上的收益递增因素纳入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框架之下,进行了合乎“行业规范”的建模探索,形成了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模型体系。就这个意义而言,新经济地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建模艺术。所展示或刻画的是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结构的均衡。

新经济地理学建模方面的突破,全然仰仗了一个基础模型,基础模型即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由模型冠名的这两位经济学家共同提出。这是个关于垄断竞争情形的基础模型。这个模型最大的创意,在于一改那之前的经济学模型传统,仅仅考虑产品数量多寡,而不考虑其种类变化的情景,同时考虑了三个变量:商品数量、商品种类以及各种商品类别之间的替代弹性。由此在消费者那里,既可看到他从单个产品消费数量增加获得的效用,也可看到他从不同产品种类增加获得的效用,同时还可看到不同种类间的替代对于效用的影响。在生产者那里,既可看到单个厂商的数量,又可看到所有厂商的数量。……,如此等等,这样便形成了一个高度对称的自消费者效用而生产者收益再到市场出清的系统。系统的完美与均衡解的巧妙性,恰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判断一个模型优劣的重要“行业标准”之一。借助这个模型就能引出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故而这个模型被当代空间经济学当作建模的“百宝箱”。克鲁格曼说过,有了这个模型,我们就有了自己的“蛋糕”,可以随意去切割。沿着这个说法的意境,可以这样去说:在西方经济学“领地”,波特没有自己的“蛋糕”,故而难以打入。实际上还可以这样去理解,当代空间经济学“玩”得最引入入胜的地方,恰在于建模,因此空间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建模的艺术”。

(2013年8月2日写于杭州—青岛高铁旅行中)

(部分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8-26A07版

责任编辑:孙三百)

http://www.cssn.cn/11/1103/201308/t20130827_395772.shtml 

【文章受著作权法保护,转载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不标出处的拷贝行为等同偷窃,作者保留法律追责权!】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jingjixuejia/13167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