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建筑空间的价值体验——为住在电影里作序

发布时间:2013-7-19 17:58:00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关键词: 关键词: 电影 建筑空间 2013年,我与电影结缘。 一次是应黄建新和陈可辛的邀请,在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里出了一次镜。我不是演员,只是应邀参加一个饭局,不用说话,坐在那里就行,为了表现黄晓明饰演的成冬青跟两位创业兄弟的情感纠葛,凸显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需要给观众提供一个符号性的线索。等到正式拍的时候,拍摄过程中我也跟他们聊天,随便说了几句。原以为会采用不说话的版本,没想到电影局还真批准了,反正就几秒钟,完了就完了。 《中国合伙人》尚在热播,志喜就向我提出邀请,说有一位万通自己的员工要出书了,出版社是北京三联书店,书名叫《住在电影里》,希望我能为这位员工推荐作序。我记住了他的名字,崔骥。一个年轻的房地产从业者能从新的角度(电影)来思考空间价值,我非常鼓励。这与万通“创造最具价值的生活空间”的使命非常契合,于是欣然接受。 我们知道中国房地产的问题,实际上是住宅问题,而住宅问题又是一个居住体验的问题。我曾在年轻时看过恩格斯写于1872年的《论住宅问题》,其中有一个篇章专门讲述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工人阶级的住宅问题。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的无壳蜗牛行动,也跟住宅有关,甚至查韦斯将军队开进高尔夫球场,把富人的高尔夫球场改成了经济适用房,而波及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也是住宅问题。 《住在电影里》一书通过电影的视角,解构了小崔自己归纳的八大居住模型,对于居住空间,房屋并不仅仅是一个庇护所,简单的功能主义视角掩盖了建筑的内在本质,建筑在实体上和空间上改变了环境,其功能性的一面,即为庇护,但在本质上和逻辑上,建筑创造了内部和外部,并且内外之间相互联系却又彼此独立,相互融合、暗示与补充。建筑通过自身构造了一条隐秘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上演着人与空间的悲喜剧。小崔通过电影的故事,分析建筑的场所精神,用温暖而颇有见地的笔触,完成了建筑空间的价值体验。 这个广义的价值体验,与房地产的本质是相通的。我们所创造的有价值的空间,首要的是人造空间,这种空间买卖数量级巨大,并且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永不停歇。因为人一开始脱离动物属性,就知道人造空间。我们观察动物世界,毛厚的都生活在地面之上,不建造居住空间,没毛或毛少的都打洞,人脱离动物以后毛越来越少了,没毛了,就开始往洞里钻。仔细观察人与动物的区别很有意思。哺乳类动物在陆地上基本也是两个类型,一类是找自己空间,一类是利用自然空间。 不管怎样,人类都需要为自己制造一个空间,比如借一个山洞,躲进去,就省得自己挖了。西安的窑洞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一种人为空间。但是,人为制造一个空间有什么用呢?它可以遮蔽与保护身体安全,遮挡恶劣气候,居住着舒适,外边下雨了,室内也很干爽,还有一种人生的方便:生老病死、吃喝拉撒。 如果从大的概念着手,人与动物划清界限,实际上始于创造空间,而这种创造空间的本事,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的本事越来越大,建造空间的能力也就越强,同时附着在建筑空间上的社会关系与价值伦理也更复杂、深刻与繁复。 先人结草为庐,比如成都的杜甫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他们的居所都是泥土结构的建筑,在木头上边加一点稻草,或者是麦秸,或者是玉米杆,反正都是最简单的、最初步的。西安半坡遗址,我去看过,就是几根木头,连墙都没有,屋顶上铺草,据说那时的人还不会做墙。 后来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三大发明的出现,钢结构、玻璃幕墙和机电技术,人类建筑摩天大楼成为现实,技术在持续进步,建筑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原先纽约的摩天大楼只有单电影 建筑空间 关键词: 电影 建筑空间 2013年,我与电影结缘。 一次是应黄建新和陈可辛的邀请,在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里出了一次镜。我不是演员,只是应邀参加一个饭局,不用说话,坐在那里就行,为了表现黄晓明饰演的成冬青跟两位创业兄弟的情感纠葛,凸显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需要给观众提供一个符号性的线索。等到正式拍的时候,拍摄过程中我也跟他们聊天,随便说了几句。原以为会采用不说话的版本,没想到电影局还真批准了,反正就几秒钟,完了就完了。 《中国合伙人》尚在热播,志喜就向我提出邀请,说有一位万通自己的员工要出书了,出版社是北京三联书店,书名叫《住在电影里》,希望我能为这位员工推荐作序。我记住了他的名字,崔骥。一个年轻的房地产从业者能从新的角度(电影)来思考空间价值,我非常鼓励。这与万通“创造最具价值的生活空间”的使命非常契合,于是欣然接受。 我们知道中国房地产的问题,实际上是住宅问题,而住宅问题又是一个居住体验的问题。我曾在年轻时看过恩格斯写于1872年的《论住宅问题》,其中有一个篇章专门讲述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工人阶级的住宅问题。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的无壳蜗牛行动,也跟住宅有关,甚至查韦斯将军队开进高尔夫球场,把富人的高尔夫球场改成了经济适用房,而波及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也是住宅问题。 《住在电影里》一书通过电影的视角,解构了小崔自己归纳的八大居住模型,对于居住空间,房屋并不仅仅是一个庇护所,简单的功能主义视角掩盖了建筑的内在本质,建筑在实体上和空间上改变了环境,其功能性的一面,即为庇护,但在本质上和逻辑上,建筑创造了内部和外部,并且内外之间相互联系却又彼此独立,相互融合、暗示与补充。建筑通过自身构造了一条隐秘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上演着人与空间的悲喜剧。小崔通过电影的故事,分析建筑的场所精神,用温暖而颇有见地的笔触,完成了建筑空间的价值体验。 这个广义的价值体验,与房地产的本质是相通的。我们所创造的有价值的空间,首要的是人造空间,这种空间买卖数量级巨大,并且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永不停歇。因为人一开始脱离动物属性,就知道人造空间。我们观察动物世界,毛厚的都生活在地面之上,不建造居住空间,没毛或毛少的都打洞,人脱离动物以后毛越来越少了,没毛了,就开始往洞里钻。仔细观察人与动物的区别很有意思。哺乳类动物在陆地上基本也是两个类型,一类是找自己空间,一类是利用自然空间。 不管怎样,人类都需要为自己制造一个空间,比如借一个山洞,躲进去,就省得自己挖了。西安的窑洞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一种人为空间。但是,人为制造一个空间有什么用呢?它可以遮蔽与保护身体安全,遮挡恶劣气候,居住着舒适,外边下雨了,室内也很干爽,还有一种人生的方便:生老病死、吃喝拉撒。 如果从大的概念着手,人与动物划清界限,实际上始于创造空间,而这种创造空间的本事,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的本事越来越大,建造空间的能力也就越强,同时附着在建筑空间上的社会关系与价值伦理也更复杂、深刻与繁复。 先人结草为庐,比如成都的杜甫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他们的居所都是泥土结构的建筑,在木头上边加一点稻草,或者是麦秸,或者是玉米杆,反正都是最简单的、最初步的。西安半坡遗址,我去看过,就是几根木头,连墙都没有,屋顶上铺草,据说那时的人还不会做墙。 后来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三大发明的出现,钢结构、玻璃幕墙和机电技术,人类建筑摩天大楼成为现实,技术在持续进步,建筑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原先纽约的摩天大楼只有单

2013年,我与电影结缘。

一次是应黄建新和陈可辛的邀请,在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里出了一次镜。我不是演员,只是应邀参加一个饭局,不用说话,坐在那里就行,为了表现黄晓明饰演的成冬青跟两位创业兄弟的情感纠葛,凸显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需要给观众提供一个符号性的线索。等到正式拍的时候,拍摄过程中我也跟他们聊天,随便说了几句。原以为会采用不说话的版本,没想到电影局还真批准了,反正就几秒钟,完了就完了。

关键词: 电影 建筑空间 2013年,我与电影结缘。 一次是应黄建新和陈可辛的邀请,在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里出了一次镜。我不是演员,只是应邀参加一个饭局,不用说话,坐在那里就行,为了表现黄晓明饰演的成冬青跟两位创业兄弟的情感纠葛,凸显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需要给观众提供一个符号性的线索。等到正式拍的时候,拍摄过程中我也跟他们聊天,随便说了几句。原以为会采用不说话的版本,没想到电影局还真批准了,反正就几秒钟,完了就完了。 《中国合伙人》尚在热播,志喜就向我提出邀请,说有一位万通自己的员工要出书了,出版社是北京三联书店,书名叫《住在电影里》,希望我能为这位员工推荐作序。我记住了他的名字,崔骥。一个年轻的房地产从业者能从新的角度(电影)来思考空间价值,我非常鼓励。这与万通“创造最具价值的生活空间”的使命非常契合,于是欣然接受。 我们知道中国房地产的问题,实际上是住宅问题,而住宅问题又是一个居住体验的问题。我曾在年轻时看过恩格斯写于1872年的《论住宅问题》,其中有一个篇章专门讲述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工人阶级的住宅问题。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的无壳蜗牛行动,也跟住宅有关,甚至查韦斯将军队开进高尔夫球场,把富人的高尔夫球场改成了经济适用房,而波及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也是住宅问题。 《住在电影里》一书通过电影的视角,解构了小崔自己归纳的八大居住模型,对于居住空间,房屋并不仅仅是一个庇护所,简单的功能主义视角掩盖了建筑的内在本质,建筑在实体上和空间上改变了环境,其功能性的一面,即为庇护,但在本质上和逻辑上,建筑创造了内部和外部,并且内外之间相互联系却又彼此独立,相互融合、暗示与补充。建筑通过自身构造了一条隐秘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上演着人与空间的悲喜剧。小崔通过电影的故事,分析建筑的场所精神,用温暖而颇有见地的笔触,完成了建筑空间的价值体验。 这个广义的价值体验,与房地产的本质是相通的。我们所创造的有价值的空间,首要的是人造空间,这种空间买卖数量级巨大,并且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永不停歇。因为人一开始脱离动物属性,就知道人造空间。我们观察动物世界,毛厚的都生活在地面之上,不建造居住空间,没毛或毛少的都打洞,人脱离动物以后毛越来越少了,没毛了,就开始往洞里钻。仔细观察人与动物的区别很有意思。哺乳类动物在陆地上基本也是两个类型,一类是找自己空间,一类是利用自然空间。 不管怎样,人类都需要为自己制造一个空间,比如借一个山洞,躲进去,就省得自己挖了。西安的窑洞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一种人为空间。但是,人为制造一个空间有什么用呢?它可以遮蔽与保护身体安全,遮挡恶劣气候,居住着舒适,外边下雨了,室内也很干爽,还有一种人生的方便:生老病死、吃喝拉撒。 如果从大的概念着手,人与动物划清界限,实际上始于创造空间,而这种创造空间的本事,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的本事越来越大,建造空间的能力也就越强,同时附着在建筑空间上的社会关系与价值伦理也更复杂、深刻与繁复。 先人结草为庐,比如成都的杜甫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他们的居所都是泥土结构的建筑,在木头上边加一点稻草,或者是麦秸,或者是玉米杆,反正都是最简单的、最初步的。西安半坡遗址,我去看过,就是几根木头,连墙都没有,屋顶上铺草,据说那时的人还不会做墙。 后来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三大发明的出现,钢结构、玻璃幕墙和机电技术,人类建筑摩天大楼成为现实,技术在持续进步,建筑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原先纽约的摩天大楼只有单

《中国合伙人》尚在热播,志喜就向我提出邀请,说有一位万通自己的员工要出书了,出版社是北京三联书店,书名叫《住在电影里》,希望我能为这位员工推荐作序。我记住了他的名字,崔骥。一个年轻的房地产从业者能从新的角度(电影)来思考空间价值,我非常鼓励。这与万通“创造最具价值的生活空间”的使命非常契合,于是欣然接受。

我们知道中国房地产的问题,实际上是住宅问题,而住宅问题又是一个居住体验的问题。我曾在年轻时看过恩格斯写于1872年的《论住宅问题》,其中有一个篇章专门讲述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工人阶级的住宅问题。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的无壳蜗牛行动,也跟住宅有关,甚至查韦斯将军队开进高尔夫球场,把富人的高尔夫球场改成了经济适用房,而波及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也是住宅问题。

《住在电影里》一书通过电影的视角,解构了小崔自己归纳的八大居住模型,对于居住空间,房屋并不仅仅是一个庇护所,简单的功能主义视角掩盖了建筑的内在本质,建筑在实体上和空间上改变了环境,其功能性的一面,即为庇护,但在本质上和逻辑上,建筑创造了内部和外部,并且内外之间相互联系却又彼此独立,相互融合、暗示与补充。建筑通过自身构造了一条隐秘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上演着人与空间的悲喜剧。小崔通过电影的故事,分析建筑的场所精神,用温暖而颇有见地的笔触,完成了建筑空间的价值体验。

一功能,写字楼就是写字楼,住宅就是住宅,但随着通信革命、照明等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现代的摩天大楼发展成七种功能,成为大型的综合体,保证控制每一个角落空间的光线、空气和通讯,并且又都是舒服的,再加上纳米技术,保证建筑的细部更加精准、精确与精密。 观察人类的变化过程,有几个要点需要关注: 第一,人需要在人造空间里活动,而房地产业就是创造人造空间的,本质上,这个产业就是在造空间。我们大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生活在室内,甚至更大比例的时间,从早到晚,我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人造空间里,即便坐车,它也是移动的人造空间,我们在人造空间里生活、工作、运动……包括看病,乃至死后火花了,我们依然需要一个存放的人造空间。 在众多的人造空间里,与人接触最为紧密的是住宅,与此同时还有其它各种建筑类型,根据人的行为以及行为对人造空间所提出的需求,又分为了酒店、商场、写字楼…… 人造空间被人的行为划分为不同类型。当我们回家,吃饭、睡觉、养育孩子的场所,叫做住宅;上课、上学的场所,我们称之为教室或者学校。我们购物消费的空间场所,叫购物中心。当有人犯错误了,坐牢了,那个地方叫监狱——这个地方的空间特征,就是让进来的人不能逃跑,并限制他的自由。运动场所就是一个竞技比赛的空间,当然也可以举行演出,但这个空间在分类上还是叫运动场,因为它首先是按照人们对运动的空间需要而营建的。所以空间的划分,首要的是满足人的行为需求。 《住在电影里》根据人的不同居住行为,从古老意象,树与宅、小屋、花园,写到乌托邦、人类末世废墟等。在第二章,小崔通过“小屋”这一古老而温馨的居住空间,从人类住宅的诞生,写到路易斯·康、柯布西耶等现代建筑大师的小住宅作品;从远离庙堂的隐居之所写到电影中神秘人物的魔幻住宅等等,甚至仅仅是卓别林的电影《淘金记》中的遮风挡雨的茅屋,我也能看到一名房地产从业人员身上难得的人文情怀。 第二,人造空间分为有价值和无价值的,比如说一个运动场,被弄成了监狱,虽然也是人造空间,但妨碍了人的行为,使得行为不能正确地完成或方便地得到实现,空间的功能受到阻碍了,这个空间没人用了,就没有了价值。 我们制造空间,也可能制造没有价值的空间。衡量空间有没有价值,首先要看满足行为的需要,要看满足程度、方便程度、舒适程度等,为什么有些住宅很有价值,因为它满足的需求较多、较高,从内心到行为都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有的满足极其稀有,比如健康的环境,那么它的价值体验则更高。 建筑空间的价值体验主要指三件事,第一件事讲的是行为,行为不同,建筑空间的价值就不一样,体现在物质上,就是租金不一样,建筑空间的收益不同。一个形象的说法是,在一个空间里,站着的不如坐着的赚钱,坐着的不如躺着的赚钱。在购物中心一般都站着,现在基本上不怎么赚钱,尤其淘宝等电商大发展之后,更是如此。 相比之下,坐着的,比如写字楼,其租金一般都比购物中心高,即便站着的,还有很多人去买东西,但坐着的,因为行为不同了,价值也就不一样。而像赌博、餐饮等行为,收益就更高了。 坐着的又不如躺着的,比如医院、按摩、娱乐等,都是收费挺高的,满足的需求越多、越好、越方便且越稀缺,人们愿意付的租金就越高,物业价值就高,反之亦然。所以决定空间价值第一件事就是要满足人的行为需求。 第二件事就是在同等条件下,位置或地段,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比如在北京CBD区,我们提供一个办公空间,如果在亚运村也有一个同样的办公空间,建筑功能和服务质量都一样,但CBD的空间价值依然比亚运村那边大。但是地

这个广义的价值体验,与房地产的本质是相通的。我们所创造的有价值的空间,首要的是人造空间,这种空间买卖数量级巨大,并且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永不停歇。因为人一开始脱离动物属性,就知道人造空间。我们观察动物世界,毛厚的都生活在地面之上,不建造居住空间,没毛或毛少的都打洞,人脱离动物以后毛越来越少了,没毛了,就开始往洞里钻。仔细观察人与动物的区别很有意思。哺乳类动物在陆地上基本也是两个类型,一类是找自己空间,一类是利用自然空间。

不管怎样,人类都需要为自己制造一个空间,比如借一个山洞,躲进去,就省得自己挖了。西安的窑洞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一种人为空间。但是,人为制造一个空间有什么用呢?它可以遮蔽与保护身体安全,遮挡恶劣气候,居住着舒适,外边下雨了,室内也很干爽,还有一种人生的方便:生老病死、吃喝拉撒。

如果从大的概念着手,人与动物划清界限,实际上始于创造空间,而这种创造空间的本事,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的本事越来越大,建造空间的能力也就越强,同时附着在建筑空间上的社会关系与价值伦理也更复杂、深刻与繁复。

段只是决定价值的第一个要素,而不是唯一的因素。同样在CBD区域的写字楼,如果有些需求满足得不好,比如电梯很慢,上去的人很难下来,那么人流就会减少,需求降低,价值也降低。当空间位置、便捷性、舒适度、空气质量、电梯速度等都做到了,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这个时候才有被决定了的价值,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位置因素的权重大概占到四分之一,传统上都将位置视为唯一要素,我觉得这是有偏颇的。 第三件事就是成本。创造了一个有价值的空间,也就是说选择了一个正确的位置,用专业的方法提供了一个满足人们需求的空间,这时即便前两件事做对了,而成本这件事做反了,也不行。对客户来说,成本太高了而不愿意付出,那么这个空间的价值照样实现不了。 所以说,建筑空间的经营,首先要更好地满足人的行为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第二要选对位置,第三是要控制好成本,第四条就是要有好的服务,比如前三项都做到了,却经常断电、服务态度也不好,洗手间很脏,空调一会儿冷一会儿热,门口栓再了几条狗,结果把女生都吓跑了------可见,这些服务软体也决定了空间的价值。 做住宅产品,要讲究空间品质、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做商用物业,更要深入挖掘物业的价值要素,这些都是可度量的、可测评的,还有一个层面是诉诸人心的体验、诉诸文化的读解,这恰是《住在电影里》一书的特色,也是它的价值所在。我听说小崔要把“电影·空间·建筑”作为一个持续的写作计划,把自己的观影体验运用到各种建筑类型上,持续表达。据说他的下一本书叫《商业立城》,写到了城市中的各种商业空间,也是通过电影,带读者做完全私人化的、有趣且深刻的空间价值体验。 我预祝他继续有好的收获,同时希望在万通地产上班,在万通中心办公,这些背景与经验,更有助于他的写作。如果那样,在一定程度也是小崔的空间体验的成果了,丰满而充实。 万通控股董事长 冯仑 2013614

先人结草为庐,比如成都的杜甫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他们的居所都是泥土结构的建筑,在木头上边加一点稻草,或者是麦秸,或者是玉米杆,反正都是最简单的、最初步的。西安半坡遗址,我去看过,就是几根木头,连墙都没有,屋顶上铺草,据说那时的人还不会做墙。

后来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三大发明的出现,钢结构、玻璃幕墙和机电技术,人类建筑摩天大楼成为现实,技术在持续进步,建筑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原先纽约的摩天大楼只有单一功能,写字楼就是写字楼,住宅就是住宅,但随着通信革命、照明等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现代的摩天大楼发展成七种功能,成为大型的综合体,保证控制每一个角落空间的光线、空气和通讯,并且又都是舒服的,再加上纳米技术,保证建筑的细部更加精准、精确与精密。

观察人类的变化过程,有几个要点需要关注:

一功能,写字楼就是写字楼,住宅就是住宅,但随着通信革命、照明等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现代的摩天大楼发展成七种功能,成为大型的综合体,保证控制每一个角落空间的光线、空气和通讯,并且又都是舒服的,再加上纳米技术,保证建筑的细部更加精准、精确与精密。 观察人类的变化过程,有几个要点需要关注: 第一,人需要在人造空间里活动,而房地产业就是创造人造空间的,本质上,这个产业就是在造空间。我们大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生活在室内,甚至更大比例的时间,从早到晚,我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人造空间里,即便坐车,它也是移动的人造空间,我们在人造空间里生活、工作、运动……包括看病,乃至死后火花了,我们依然需要一个存放的人造空间。 在众多的人造空间里,与人接触最为紧密的是住宅,与此同时还有其它各种建筑类型,根据人的行为以及行为对人造空间所提出的需求,又分为了酒店、商场、写字楼…… 人造空间被人的行为划分为不同类型。当我们回家,吃饭、睡觉、养育孩子的场所,叫做住宅;上课、上学的场所,我们称之为教室或者学校。我们购物消费的空间场所,叫购物中心。当有人犯错误了,坐牢了,那个地方叫监狱——这个地方的空间特征,就是让进来的人不能逃跑,并限制他的自由。运动场所就是一个竞技比赛的空间,当然也可以举行演出,但这个空间在分类上还是叫运动场,因为它首先是按照人们对运动的空间需要而营建的。所以空间的划分,首要的是满足人的行为需求。 《住在电影里》根据人的不同居住行为,从古老意象,树与宅、小屋、花园,写到乌托邦、人类末世废墟等。在第二章,小崔通过“小屋”这一古老而温馨的居住空间,从人类住宅的诞生,写到路易斯·康、柯布西耶等现代建筑大师的小住宅作品;从远离庙堂的隐居之所写到电影中神秘人物的魔幻住宅等等,甚至仅仅是卓别林的电影《淘金记》中的遮风挡雨的茅屋,我也能看到一名房地产从业人员身上难得的人文情怀。 第二,人造空间分为有价值和无价值的,比如说一个运动场,被弄成了监狱,虽然也是人造空间,但妨碍了人的行为,使得行为不能正确地完成或方便地得到实现,空间的功能受到阻碍了,这个空间没人用了,就没有了价值。 我们制造空间,也可能制造没有价值的空间。衡量空间有没有价值,首先要看满足行为的需要,要看满足程度、方便程度、舒适程度等,为什么有些住宅很有价值,因为它满足的需求较多、较高,从内心到行为都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有的满足极其稀有,比如健康的环境,那么它的价值体验则更高。 建筑空间的价值体验主要指三件事,第一件事讲的是行为,行为不同,建筑空间的价值就不一样,体现在物质上,就是租金不一样,建筑空间的收益不同。一个形象的说法是,在一个空间里,站着的不如坐着的赚钱,坐着的不如躺着的赚钱。在购物中心一般都站着,现在基本上不怎么赚钱,尤其淘宝等电商大发展之后,更是如此。 相比之下,坐着的,比如写字楼,其租金一般都比购物中心高,即便站着的,还有很多人去买东西,但坐着的,因为行为不同了,价值也就不一样。而像赌博、餐饮等行为,收益就更高了。 坐着的又不如躺着的,比如医院、按摩、娱乐等,都是收费挺高的,满足的需求越多、越好、越方便且越稀缺,人们愿意付的租金就越高,物业价值就高,反之亦然。所以决定空间价值第一件事就是要满足人的行为需求。 第二件事就是在同等条件下,位置或地段,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比如在北京CBD区,我们提供一个办公空间,如果在亚运村也有一个同样的办公空间,建筑功能和服务质量都一样,但CBD的空间价值依然比亚运村那边大。但是地

第一,人需要在人造空间里活动,而房地产业就是创造人造空间的,本质上,这个产业就是在造空间。我们大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生活在室内,甚至更大比例的时间,从早到晚,我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人造空间里,即便坐车,它也是移动的人造空间,我们在人造空间里生活、工作、运动……包括看病,乃至死后火花了,我们依然需要一个存放的人造空间。

在众多的人造空间里,与人接触最为紧密的是住宅,与此同时还有其它各种建筑类型,根据人的行为以及行为对人造空间所提出的需求,又分为了酒店、商场、写字楼……

人造空间被人的行为划分为不同类型。当我们回家,吃饭、睡觉、养育孩子的场所,叫做住宅;上课、上学的场所,我们称之为教室或者学校。我们购物消费的空间场所,叫购物中心。当有人犯错误了,坐牢了,那个地方叫监狱——这个地方的空间特征,就是让进来的人不能逃跑,并限制他的自由。运动场所就是一个竞技比赛的空间,当然也可以举行演出,但这个空间在分类上还是叫运动场,因为它首先是按照人们对运动的空间需要而营建的。所以空间的划分,首要的是满足人的行为需求。

《住在电影里》根据人的不同居住行为,从古老意象,树与宅、小屋、花园,写到乌托邦、人类末世废墟等。在第二章,小崔通过“小屋”这一古老而温馨的居住空间,从人类住宅的诞生,写到路易斯·康、柯布西耶等现代建筑大师的小住宅作品;从远离庙堂的隐居之所写到电影中神秘人物的魔幻住宅等等,甚至仅仅是卓别林的电影《淘金记》中的遮风挡雨的茅屋,我也能看到一名房地产从业人员身上难得的人文情怀。

第二,人造空间分为有价值和无价值的,比如说一个运动场,被弄成了监狱,虽然也是人造空间,但妨碍了人的行为,使得行为不能正确地完成或方便地得到实现,空间的功能受到阻碍了,这个空间没人用了,就没有了价值。

我们制造空间,也可能制造没有价值的空间。衡量空间有没有价值,首先要看满足行为的需要,要看满足程度、方便程度、舒适程度等,为什么有些住宅很有价值,因为它满足的需求较多、较高,从内心到行为都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有的满足极其稀有,比如健康的环境,那么它的价值体验则更高。

建筑空间的价值体验主要指三件事,第一件事讲的是行为,行为不同,建筑空间的价值就不一样,体现在物质上,就是租金不一样,建筑空间的收益不同。一个形象的说法是,在一个空间里,站着的不如坐着的赚钱,坐着的不如躺着的赚钱。在购物中心一般都站着,现在基本上不怎么赚钱,尤其淘宝等电商大发展之后,更是如此。

 相比之下,坐着的,比如写字楼,其租金一般都比购物中心高,即便站着的,还有很多人去买东西,但坐着的,因为行为不同了,价值也就不一样。而像赌博、餐饮等行为,收益就更高了。

 坐着的又不如躺着的,比如医院、按摩、娱乐等,都是收费挺高的,满足的需求越多、越好、越方便且越稀缺,人们愿意付的租金就越高,物业价值就高,反之亦然。所以决定空间价值第一件事就是要满足人的行为需求。

关键词: 电影 建筑空间 2013年,我与电影结缘。 一次是应黄建新和陈可辛的邀请,在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里出了一次镜。我不是演员,只是应邀参加一个饭局,不用说话,坐在那里就行,为了表现黄晓明饰演的成冬青跟两位创业兄弟的情感纠葛,凸显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需要给观众提供一个符号性的线索。等到正式拍的时候,拍摄过程中我也跟他们聊天,随便说了几句。原以为会采用不说话的版本,没想到电影局还真批准了,反正就几秒钟,完了就完了。 《中国合伙人》尚在热播,志喜就向我提出邀请,说有一位万通自己的员工要出书了,出版社是北京三联书店,书名叫《住在电影里》,希望我能为这位员工推荐作序。我记住了他的名字,崔骥。一个年轻的房地产从业者能从新的角度(电影)来思考空间价值,我非常鼓励。这与万通“创造最具价值的生活空间”的使命非常契合,于是欣然接受。 我们知道中国房地产的问题,实际上是住宅问题,而住宅问题又是一个居住体验的问题。我曾在年轻时看过恩格斯写于1872年的《论住宅问题》,其中有一个篇章专门讲述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工人阶级的住宅问题。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的无壳蜗牛行动,也跟住宅有关,甚至查韦斯将军队开进高尔夫球场,把富人的高尔夫球场改成了经济适用房,而波及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也是住宅问题。 《住在电影里》一书通过电影的视角,解构了小崔自己归纳的八大居住模型,对于居住空间,房屋并不仅仅是一个庇护所,简单的功能主义视角掩盖了建筑的内在本质,建筑在实体上和空间上改变了环境,其功能性的一面,即为庇护,但在本质上和逻辑上,建筑创造了内部和外部,并且内外之间相互联系却又彼此独立,相互融合、暗示与补充。建筑通过自身构造了一条隐秘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上演着人与空间的悲喜剧。小崔通过电影的故事,分析建筑的场所精神,用温暖而颇有见地的笔触,完成了建筑空间的价值体验。 这个广义的价值体验,与房地产的本质是相通的。我们所创造的有价值的空间,首要的是人造空间,这种空间买卖数量级巨大,并且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永不停歇。因为人一开始脱离动物属性,就知道人造空间。我们观察动物世界,毛厚的都生活在地面之上,不建造居住空间,没毛或毛少的都打洞,人脱离动物以后毛越来越少了,没毛了,就开始往洞里钻。仔细观察人与动物的区别很有意思。哺乳类动物在陆地上基本也是两个类型,一类是找自己空间,一类是利用自然空间。 不管怎样,人类都需要为自己制造一个空间,比如借一个山洞,躲进去,就省得自己挖了。西安的窑洞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一种人为空间。但是,人为制造一个空间有什么用呢?它可以遮蔽与保护身体安全,遮挡恶劣气候,居住着舒适,外边下雨了,室内也很干爽,还有一种人生的方便:生老病死、吃喝拉撒。 如果从大的概念着手,人与动物划清界限,实际上始于创造空间,而这种创造空间的本事,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的本事越来越大,建造空间的能力也就越强,同时附着在建筑空间上的社会关系与价值伦理也更复杂、深刻与繁复。 先人结草为庐,比如成都的杜甫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他们的居所都是泥土结构的建筑,在木头上边加一点稻草,或者是麦秸,或者是玉米杆,反正都是最简单的、最初步的。西安半坡遗址,我去看过,就是几根木头,连墙都没有,屋顶上铺草,据说那时的人还不会做墙。 后来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三大发明的出现,钢结构、玻璃幕墙和机电技术,人类建筑摩天大楼成为现实,技术在持续进步,建筑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原先纽约的摩天大楼只有单

 第二件事就是在同等条件下,位置或地段,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比如在北京CBD区,我们提供一个办公空间,如果在亚运村也有一个同样的办公空间,建筑功能和服务质量都一样,但CBD的空间价值依然比亚运村那边大。但是地段只是决定价值的第一个要素,而不是唯一的因素。同样在CBD区域的写字楼,如果有些需求满足得不好,比如电梯很慢,上去的人很难下来,那么人流就会减少,需求降低,价值也降低。当空间位置、便捷性、舒适度、空气质量、电梯速度等都做到了,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这个时候才有被决定了的价值,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位置因素的权重大概占到四分之一,传统上都将位置视为唯一要素,我觉得这是有偏颇的。

第三件事就是成本。创造了一个有价值的空间,也就是说选择了一个正确的位置,用专业的方法提供了一个满足人们需求的空间,这时即便前两件事做对了,而成本这件事做反了,也不行。对客户来说,成本太高了而不愿意付出,那么这个空间的价值照样实现不了。

所以说,建筑空间的经营,首先要更好地满足人的行为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第二要选对位置,第三是要控制好成本,第四条就是要有好的服务,比如前三项都做到了,却经常断电、服务态度也不好,洗手间很脏,空调一会儿冷一会儿热,门口栓再了几条狗,结果把女生都吓跑了------可见,这些服务软体也决定了空间的价值。

一功能,写字楼就是写字楼,住宅就是住宅,但随着通信革命、照明等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现代的摩天大楼发展成七种功能,成为大型的综合体,保证控制每一个角落空间的光线、空气和通讯,并且又都是舒服的,再加上纳米技术,保证建筑的细部更加精准、精确与精密。 观察人类的变化过程,有几个要点需要关注: 第一,人需要在人造空间里活动,而房地产业就是创造人造空间的,本质上,这个产业就是在造空间。我们大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生活在室内,甚至更大比例的时间,从早到晚,我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人造空间里,即便坐车,它也是移动的人造空间,我们在人造空间里生活、工作、运动……包括看病,乃至死后火花了,我们依然需要一个存放的人造空间。 在众多的人造空间里,与人接触最为紧密的是住宅,与此同时还有其它各种建筑类型,根据人的行为以及行为对人造空间所提出的需求,又分为了酒店、商场、写字楼…… 人造空间被人的行为划分为不同类型。当我们回家,吃饭、睡觉、养育孩子的场所,叫做住宅;上课、上学的场所,我们称之为教室或者学校。我们购物消费的空间场所,叫购物中心。当有人犯错误了,坐牢了,那个地方叫监狱——这个地方的空间特征,就是让进来的人不能逃跑,并限制他的自由。运动场所就是一个竞技比赛的空间,当然也可以举行演出,但这个空间在分类上还是叫运动场,因为它首先是按照人们对运动的空间需要而营建的。所以空间的划分,首要的是满足人的行为需求。 《住在电影里》根据人的不同居住行为,从古老意象,树与宅、小屋、花园,写到乌托邦、人类末世废墟等。在第二章,小崔通过“小屋”这一古老而温馨的居住空间,从人类住宅的诞生,写到路易斯·康、柯布西耶等现代建筑大师的小住宅作品;从远离庙堂的隐居之所写到电影中神秘人物的魔幻住宅等等,甚至仅仅是卓别林的电影《淘金记》中的遮风挡雨的茅屋,我也能看到一名房地产从业人员身上难得的人文情怀。 第二,人造空间分为有价值和无价值的,比如说一个运动场,被弄成了监狱,虽然也是人造空间,但妨碍了人的行为,使得行为不能正确地完成或方便地得到实现,空间的功能受到阻碍了,这个空间没人用了,就没有了价值。 我们制造空间,也可能制造没有价值的空间。衡量空间有没有价值,首先要看满足行为的需要,要看满足程度、方便程度、舒适程度等,为什么有些住宅很有价值,因为它满足的需求较多、较高,从内心到行为都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有的满足极其稀有,比如健康的环境,那么它的价值体验则更高。 建筑空间的价值体验主要指三件事,第一件事讲的是行为,行为不同,建筑空间的价值就不一样,体现在物质上,就是租金不一样,建筑空间的收益不同。一个形象的说法是,在一个空间里,站着的不如坐着的赚钱,坐着的不如躺着的赚钱。在购物中心一般都站着,现在基本上不怎么赚钱,尤其淘宝等电商大发展之后,更是如此。 相比之下,坐着的,比如写字楼,其租金一般都比购物中心高,即便站着的,还有很多人去买东西,但坐着的,因为行为不同了,价值也就不一样。而像赌博、餐饮等行为,收益就更高了。 坐着的又不如躺着的,比如医院、按摩、娱乐等,都是收费挺高的,满足的需求越多、越好、越方便且越稀缺,人们愿意付的租金就越高,物业价值就高,反之亦然。所以决定空间价值第一件事就是要满足人的行为需求。 第二件事就是在同等条件下,位置或地段,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比如在北京CBD区,我们提供一个办公空间,如果在亚运村也有一个同样的办公空间,建筑功能和服务质量都一样,但CBD的空间价值依然比亚运村那边大。但是地

做住宅产品,要讲究空间品质、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做商用物业,更要深入挖掘物业的价值要素,这些都是可度量的、可测评的,还有一个层面是诉诸人心的体验、诉诸文化的读解,这恰是《住在电影里》一书的特色,也是它的价值所在。我听说小崔要把“电影·空间·建筑”作为一个持续的写作计划,把自己的观影体验运用到各种建筑类型上,持续表达。据说他的下一本书叫《商业立城》,写到了城市中的各种商业空间,也是通过电影,带读者做完全私人化的、有趣且深刻的空间价值体验。

我预祝他继续有好的收获,同时希望在万通地产上班,在万通中心办公,这些背景与经验,更有助于他的写作。如果那样,在一定程度也是小崔的空间体验的成果了,丰满而充实。

 

万通控股董事长

冯仑

2013/6/14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116502.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