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奶粉造孽

发布时间:2013-7-12 23:26:58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奶粉造孽

 

2013/7/12 南方人物周刊

 

为了拔去奶粉信用危机这根心头刺,奶粉整风战役打响。

 

此次战役左右开弓,对国内乳企,提高质量提振消息者信心,用药品方法管理奶粉,鼓励国内大型乳企通过并购提高行业集中度。对国外乳企,则通过质量监管、提高进口门槛、反垄断手段等解决。对于假洋鬼子,则以“不准委托加工,不准贴牌生产,不准分装生产,不准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准使用牛、羊乳(粉)以外的原料乳(粉)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进行限制。

 

洋奶粉市场溢价,从信用溢价始,这是本土品牌造假的恶果。

 

五年前奶粉业三聚氰胺危机,拉开了本土奶粉折价、进口奶粉溢价的序幕。消费者用脚投票,抛弃本土品牌、从境外带回大量奶粉、或者以邮购的方式消费洋奶粉。

 

结果显而易见,中国企业失去的市场就是信用折价,已损失百亿元。

 

《新金融》转引AC尼尔森数据,我国奶粉行业整体容量500亿元,从三聚氰胺事件开始,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进口奶粉进口量多次创出新高。在2008年之前,国产奶粉占据着60%以上的市场份额,2年后,进口与国产实现了双分天下,此后,国产品牌继续衰退。高端奶粉市场,进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早已超过了国产品牌,2012年婴幼儿奶粉市场报告显示,前五名分别是美赞臣、多美滋、惠氏、贝因美和雅培,国产品牌中只有贝因美一家。

 

洋奶粉不断涨价。业内人士称惠氏等奶粉毛利至少超50%。中国市场上新西兰或澳大利亚产奶粉,价格要比在新西兰、澳大利亚超市里直接购买贵1至2倍。这是洋奶粉信用溢价的双重收获,市场扩张与价格上升。

 

如果中国奶企质量顽疾无法得到根治,一根质量稻草会再次毁掉中国乳品企业。虽然洋奶粉被有关部门频频曝光金属污染、碘超标等质量事件,但经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消费者,相信洋奶粉即使有问题也是有底线的问题,而本土奶粉有问题就是无底线的大问题。

 

政府各大部门在提升本土奶粉品牌时,对于信用恢复的周期要有充分的耐心,切忌拔苗助长。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重建信用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回溯整条产业链,中国奶粉业的困境是上游小农经济的困境。

 

中国处于人口出生高峰期,所需奶粉数量与出产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有质量的奶源是稀缺产品,尤其在草场退化、奶农自养为主的今天,传统的畜牧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奶粉发展最大的掣肘。我国的奶源无法保障暴涨的市场需求,如果要保障有质量的奶源,需要将目前的小农式散养模式,转变为工业牧场式养殖模式,而这需要土地流转、农业人口分流、原始资本大量投入等诸多根本性改革,难度比恢复奶粉信用还高。

 

笔者与农业企业交流,无不对小农经济掻头不已,集约使用的土地随时可能被收回,农民的就业、吃饭问题更是一大难题。因此,无一例外,这些企业均用指导农户养殖的方式保障原材料供应,给种子、提供一定资金、到时回购,即使如此,农产品的信用危机仍然屡见不鲜,“你一个看不到,就不知道怎么养的了,只能眼开眼闭”,一家大型农业企业老总表示。真正能够做到绿色养殖、确保质量的,无一例外是小型、直供的农业企业。

 

如果不加快中国农业的工业化、市场化转型,面对上亿个小农家庭,要保障农产品的基本质量,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中国奶粉业的困境还是中国企业的管理困境。

 

千余家的乳品企业与小农经济一样,质监成本居高不下,工信部消费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6月称,争取用两年时间,培育形成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将行业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如果辅之以电子标签,则可以从源头监管到零售,企业将无可遁形。

 

中国商业生态存在致命缺陷,企业迷信营销与公关,对竞争对手落井下石无所不用其极,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质量注水与丛林规则。发改委、工商局在反垄断时,腾出手来打击恶性竞争,揪出产品质量、商业伦理的本土害群之马尤为关键,否则,各部委所做的一切努力,纳税人为提升本土乳业可能支付的上百亿资金,会因为互相撕咬,满盘皆输。

   

    说到底,整个社会丧失信用底线,结果必然导致消费外流。建立基本信用体系,不仅关乎社会,更是信用经济的基石。

上一篇: 贸易数据一半注水 下一篇: 地方政府是过剩产能最大保护伞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113717.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