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广东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点

发布时间:2013-7-5 10:43:11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热焦点评(13-118):广东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点

彭澎接受《南方日报》采访

 

题外话: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创新自然是重要主题。但创新决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人才、资金、社会环境、政府能力及其他创业、创新环境往往决定了技术能否生长并与市场结合。让核心技术、新兴产业获得“颠覆性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合创新的市场机制,因此,转型升级主要还是市场经济的完善。

 

粤新兴产业探寻跨越发展“爆发点”

2013-07-05 南方日报

编者按
  作为广东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中坚力量,大型骨干企业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经营规模超1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
  按照省大型骨干企业座谈会明确提出的要求,今后3年是广东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期,广东力争在2017年主营业务过百亿元企业超过260家,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生态,形成我省民营经济繁荣发展、中小企业茁壮成长、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南方日报今起策划推出“升级粤商”系列报道,走进转型升级中的广东企业,探寻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之路,探寻广东本土跨国企业的培育之路。
  6月底,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机实现“广东造”,在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明阳集团”)成功下线,这标志着中国风电产业在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令人关注的是,推动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动力源正是自主创新。
  明阳集团董事长张传卫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露了发展蓝图,以国内海上风电大规模开发、第三代高倍聚光太阳能技术日趋成熟和生物质能源全面发展为契机,加快做大做强,经过十年努力,跨入千亿产值俱乐部。
  明阳集团并非个例。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创新的价值,并将企业创新的范畴从技术领域扩展到了企业战略制定、人才引进等诸多方面,从而形成系统性创新的庞大合力。
  突破核心技术
  实现产业“颠覆性”发展
  “到2015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三大产业率先突破,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初具规模,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2.5万亿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增强。”去年印发的《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画下了一幅无限美好的蓝图。
  然而要想达成以上这种“跨越式”的发展目标却并非易事,唯有不断通过创新寻找到发展过程中的“爆发点”。
  当前率先突破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三大产业也恰是企业创新发展最强烈的行业,据初步统计,目前三大产业规模已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60%左右。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在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新型平板显示、软件等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等多项创新技术的带动下,该行业的发展势头显得颇为强劲,目前已发展出三个规模率先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整个产业的增加值一举突破4600亿元。
  “很多产业的发展瓶颈也恰好是其产业发展的增长点,谁能够突破,谁就能占据先机,突破点就在技术创新!”没想到,一位LED生产商的话对于太阳能行业等发展也同样适用。“一项技术的突破,对整个产业的推动可以说是‘颠覆性’的。”看过了多晶硅光伏产业发展的“过山车”,明阳集团广东瑞德兴阳光伏有限公司(下称“瑞德光伏”)常务副总经理越发觉得,决定一个新兴产业生存价值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的力量,他认为,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的“寒冬”恰孕育着第三代聚光太阳能的“春天”,依托着一支14到15名成员的国际化团队,瑞德光伏很快便有了“引领整个产业转型的底气”。
  据介绍,瑞德光伏的团队已经拥有了4结及5结太阳能电池的专利,最高的转换效率可以一举提升到55%,“我们的产品和技术绝对不输国外的同类产品”。
  培育创新主体
  引进人才丰富研发团队
  走马珠三角企业,记者深深感受到,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是一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人才又是创新突破的关键点。
  眼看,广东的科技研发投入水平呈不断提升之势,而更为可喜的是,以工业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态势继续发展,创新主体实力得到增强。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广东R&D经费内部支出1045.5亿元,其中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899.4亿元,比上年增长27.8%。而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R&D经费内部支出85.7%,这充分说明了企业的创新内生动力不断强化。
  与此同时,记者还注意到,企业研发主体正不断向高技术产业企业良性聚集。2011年广东高技术产业企业(大中型)R&D经费投入455.2亿元,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的50.6%。
  而这直接体现在各大企业在引进创新团队上的“大手笔”投入上。2009年前后,高端液晶面板产业开始向中国大陆转移。人才随着投资走,韩国、中国台湾的液晶显示技术人才纷纷进入中国大陆,其中很多人进入华星光电。目前,华星光电的研发团队超过400人,华星光电CEO薄连明更向记者透露,企业正一点点提升自身的创新气质,不仅要吸引更要留住千里马,持续推动公司的创新。
  在引进人才方面,华星光电仅仅是一个代表,这几年来广东新兴产业的人才引进战略运用得越来越成熟,2009年以来,广东省分3次累计引进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57个创新科研团队和49名科技领军人才,规模居全国首位,成为驱动创新核心动力之一。
  而这些团队发挥的作用也是立竿见影,深圳光启理工研究院团队目前已申请核心发明专利1179件,平均月申请量约100件,占全球过去十年超材料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80%,逐步实现对超材料领域源头知识产权的覆盖,确立了团队在超材料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明阳集团朱荣华领军的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团队也已申请核心专利8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0项,帮助广东的海上风电发展一起步就与美国、北欧等先进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专家视点
  创新不仅仅在技术层面
  创新是什么?在大多数人脑海里第一个联想到的便是“科技创新”。然而,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原副校长陈鸿宇却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现在大家说得最多的是科技创新,但创新的定义绝非如此狭窄,体制创新等同样重要。没有这些创新成果的保证,科技创新的成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各项创新的成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对此,广东华南经济研究院区域与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启华也强调,“技术创新仅仅是企业创新的一个方面,企业创新的视野应该放得更宽,把商业模式创新、理念的创新等都涵盖进去,这样才能保证。”站在广义的视角上,以宽阔的视野理解创新,不管是对企业抑或是政府而言,都很重要。
  更为关键的是,在强调创新转化力的当下,系统性创新不足的问题正在不断凸显出来。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和能力持续增强。不过,在很多方面,广东企业仍有诸多不足。
  创新是个系统工程,就以人才战略而言,“现在不仅仅是引进人才这么简单了,你要给予人才什么样的待遇?是给予股权还是给予其他的特殊地位?如何让他们和企业融为一体?这些都要探索。”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表示,这其中既有企业自身的责任,也有政府该做的事情,例如引进人才家庭的入学、社保等问题,这些可能甚至牵扯到社会管理的创新问题。
  除此之外,李启华还建议,应该加强“科技和金融相融合”,在他看来,金融体系的创新对于创新氛围的形成也至关重要,“技术创新本身就是带有比较大的市场不确定性,企业本身的资金可能难以负担如此大规模的持续支出,那么如何能够支持成果转化和市场化应用?这就需要有风险投资等多种资金的帮助了,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步释放,企业创新取得成果之后,也要为这些资金提供‘套现离开’的渠道。”
  而这一切工作在当前的背景下却又离不开政府和政策的支持。陈鸿宇表示,“政府应该专门打造一个创新服务平台,对中小企业给予创新扶持。这个平台门槛尽量不要太高,让所有中小企业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提供的服务也应是多方面的,除了技术方面,也要有专利申报、企业培训、金融等多个方面。”

  总策划 张东明 王垂林 总统筹 郭亦乐 姚燕永 姚伟新 郎国华 执 行 陈韩晖 郭其龙
  采写 南方日报记者 钟啸 田志明 实习生 何艳明 发自深圳、中山、广州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11155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